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解读汤显祖“无梦到徽州”之谜
作者:乡村居士  文章来源:醉美婺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9 14:10:47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解读汤显祖“无梦到徽州”之谜

 

A 不同解读

  对于徽州的赞颂,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一首诗是经常被现代人提及和引用的,诗只有短短的四句:
  欲识金银气,
  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
  文字很浅显,但却有不同的解读。一种意见以为,诗歌表达了作者不愿从俗与商人为伍的志趣,显示了对铜臭气的拒绝;另一种意见以为,此诗赞颂的是徽州的山水风光,表达了自己不能亲身到徽州一游的遗憾,无梦到徽州,指的是只能在梦中常常神游徽州;“金银气”指的是明清徽商给徽州带来的繁荣气象。那么,这两种解读哪种比较合理呢?另外,这两种解读中究竟有没有误读的成分呢?
  诗中提到的黄白,指的是位于徽州境内的两座著名的山岳——黄山、白岳。
  但是,“黄白”一词,古代又代指金银,黄指黄金,白指白银。这样的词语明代时就很流行,譬如《古今小说》二三:“老尼遂取出黄白一包,付生曰:‘此乃小娘子平日所寄,今送还官人,以为路资。’”
  汤显祖此诗中将“金银”、“黄白”对举,语义双关是不言而喻的,换句话说,这个时候的徽州早就是人所尽知的富庶之地了。 

       B 作诗背景

  汤显祖的这首诗见载于明代韩敬于汤显祖逝世后五年编印的《玉茗堂集》,题作《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吴序生平不详,应该是汤显祖的一个朋友,根据我们前面对于徽州商人背景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提出的问题是:他劝汤显祖作黄山、白岳之游,是因为这里多徽商富贵人家可以疗治“乏绝”?还是徽州的山水可以疗治“乏绝”呢?
  在韩敬编印《玉茗堂集》后不久,沈际飞又辑印了《玉茗堂选集》,对这首题为《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的诗,他做了几句背景介绍:
  序亦是妙人。闻说金休宁谒选者百计营之,而抽丰者往往于此取道。临川诗,一帖清凉剂也。
  谒选,指的是官吏到吏部去等候选派。抽丰,指藉口找关系打通关节而求人资助,又称“打抽丰”。金休宁,不是指金姓的休宁县令,因为这一时期并没有金姓的休宁县令。此一“金”字,当是比喻休宁县令是一个肥缺。此时的汤显祖在家“闲住”已经多年,吴序“怜予乏绝”的真实用意,是不是劝汤显祖到徽州找找关系,谋个休宁县令这个肥缺干干呢?
  沈际飞的背景介绍,对准确理解汤显祖这首诗的意旨很重要。沈际飞说吴序“亦是妙人”,含有贬抑之意,在他看来,吴序劝汤显祖作黄山、白岳之游,从中“抽丰”的人一定很多。沈际飞说,汤显祖的这首诗是“抽丰者”的“一帖清凉剂”,这也就意味着汤显祖最后婉谢了这次出游的邀请。
  所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是说徽州虽然是我一生向往的地方,但至今仍没有合适的机会去那里走走。徽州自古就有大好山水的美名,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山山水水呢,我竟然连徽州的梦也做不了呵。
 
  C 一种说法

  明末清初歙县潭渡人黄白山为人豪放不羁,曾说:“世既以诗人目我,我即以诗人应之。”他的诗集《一木堂诗》就是这么写出来的。他作有一首《黄山白岳歌》,对汤显祖的这首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黄为山,
  白为岳,
  灵区绝境天所作。
  黄者金,
  白者银,
  动心骇目俗所云。
  新安宿称好山水,
  自昔名流得之喜,
  岂知今之守令反攒眉。
  所苦秋风刮人耳,
  无端我郡山以黄白称,
  致令慕膻之辈群向此中行,
  干谒有司盛嘱托,
  纳交巨室相逢迎。
  彼之黄白其实,
  此之黄白其名,
  岂不辱我泉石、污我山灵?
  临川先生汤若士,
  罢官林下贫似洗,
  一生无梦到徽州,
  其人其品可知矣。
  先生本具丘壑姿,
  独发此语真似痴,
  山中若得斯人至,
  必有石破天惊绝妙辞。
  噫吁嘻!
  黄山白岳,
  游者接屣。
  先生至此,
  能令公喜。
  显然,在黄白山的理解中,汤显祖的诗与“干谒有司盛嘱托,纳交巨室相逢迎”是有关联的。
  有的人将“无梦到徽州”解释为汤显祖经常梦见徽州,即“无梦不到徽州”之意,显然,这是添加字词作解,违背了诗句的本意。
  人们常常梦回故乡,因为那里有你熟悉的一草一木,有你忘记不了的伙伴和亲人。反过来想想,既然没有到过徽州,没有见过徽州的一山一河,对徽州一点感性的印象都没有,哪有天天梦见徽州的道理呢?

  D 师生恩怨

  既然吴序是劝汤显祖到徽州找找关系,谋个一官半职,那么,徽州又有哪一个人有这么大的能耐,可以向朝廷推荐汤显祖做县令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吴序劝汤显祖到徽州要找的人就是许国。说起来,许国与汤显祖还有一段师生之谊,他经历了多次的考场失败,最后是在许国做主考官时才考中了进士。许国(1527~1596),歙县人,明代嘉靖乙丑年(1565)进士。隆庆六年任日讲官,为太子朱翊钧授课。神宗朱翊钧即位后,改元万历,许国也因此受到器重,到万历九年,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万历十年(1582),首辅张居正病故,张四维继任首辅。第二年,许国和大学士余有丁奉旨主持会试,汤显祖以第三甲第二百十一名赐同进士出身,赴北京礼部观政。所谓“礼部观政”,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到礼部去实习。此年,汤显祖三十四岁。
  万历十二年(1584),内阁首辅张四维病死,由吏部尚书申时行继任。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苏州人,嘉靖四十一年状元,是许国乡试的同窗好友。申时行做了首辅后,即向万历皇帝推荐许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的次辅。
  申时行上台执政,引起群臣的一片反对声,御史丁此吕率先揭发申时行替张居正儿子科场舞弊的事情,接着,御史李植、江东之等人上疏弹劾。形势突变,眼看申时行地位难保,许国便向万历皇帝上书《乞辨邪正以消党比疏》,力诋李植、江东之,极力为申时行辩护。这样一来,许国自己也成了众矢之的。
  此时,在北京礼部观政的汤显祖对申时行打击异己的做法也颇不满。汤显祖的这种不合作态度,直接导致他不能在北京的礼部继续呆下去,同年,汤显祖以官阶正七品出为南京太常寺博士,主管祭祀礼乐。两年后,改官詹事府主簿。
  汤显祖到南京后,原来当过临川县令的吏部郎司汝霖写信劝他要与朝廷搞好关系,以谋北京礼部主事。对这位老师的关心,汤显祖复一长信,找了父母年迈、二子幼小、北京开销很大、自己身体羸弱、南北地性不同等五个理由婉言辞谢。
  万历十六年(1588)、十七年(1589),大江南北发生大面积的旱灾,造成严重饥荒。他的老家临川本是个鱼米之乡,此时也因河流干涸、漕运阻塞,导致米价骤涨,他的小舅子屡次捎信诉苦,说家中行将断炊。汤显祖身在南京,也感受到了灾情对百姓生活的威胁,当时一担水的价格竟由十余文涨到了百余文,他不禁感慨万端:“斗水十余钱,谁云江海阔?”
  天灾还未结束,西北边塞的烽烟又烧了起来。万历十八年(1590)九月,山西道御史万国钦弹劾首辅申时行对敌主和,受边将贿,欺君误国,结果却遭到皇帝的贬谪,贬到剑州做判官。万历十九年(1591)三月,西北夜空出现彗星。彗星,俗称“扫帚星”,明代官场常把彗星的出现与国事的吉凶联系起来,于是,神宗发布上谕,责怪给事、御史参劾不公,因此,凡给事中及都察院等六科十三道,“本都该拿问重治,姑且从轻各罚俸一年”。
  “罚俸一年”,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停发一年的工资。这对许多低级的官员来说,意味着将失去经济来源,失去生活的依靠。三月二十五日,汤显祖读到邸报上的这道十四日的“圣谕”,忿激不已,于是上疏皇帝,认为言官之所以沉默,是因为皇上的权柄被申时行所夺,最后,汤显祖敦请神宗要对申时行、许国等人严加训督。
  据《明实录》记载,四月二十五日,汤显祖因此信被诏切责。十六日,汤显祖被贬广东徐闻县典史。徐闻县,地处广东雷州半岛的南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贬到这样一个“百有一死之地”,与流放相差无几,这是汤显祖政治生涯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
  也就是在这一年(万历十九年),许国五次上疏皇上,请求告老还乡。最后,神宗批准了他的请求。
  之所以叙述汤显祖这段经历,想要说明的一个事实是:许国对汤显祖并没有做过落井下石的可耻事情;而在汤显祖的眼里,许国跟着申时行做事,也只不过是一个缺少骨气、不敢坚持真理的人而已,汤显祖对许国虽有微词,但并不抱有成见。这是持“吴序劝汤显祖找许国疗治‘乏绝’”观点的人所做的一个推测。
  
  E 诗之正解

  汤显祖在徐闻县做了两年的典史,万历二十一年(1593),任浙江遂昌县县令,官阶算是稍升了一点。在遂昌的五年时间里,他扶持农桑,兴教劝学,建相圃书院,除害群之马,政治清明,士民雅淳,深受百姓的爱戴。尽管如此,汤显祖还是觉得自己“不习为吏”,“不善为政”,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在北京述职后便辞去浙江遂昌县令一职,回到家乡临川,专心于自己的戏曲创作活动。这一年,汤显祖四十九岁。
  身子归隐了田园,汤显祖还在所居之侧“小结菟裘,延青接翠”,以读书为乐,“朝夕与古人居”。事实上,想求个清静又岂是容易之事。万历二十九年(1601),吏部对在职官员作例行的考察,汤显祖竟意外地以“浮躁”之罪名被正式罢职闲住。显然,是汤显祖的政敌在借着各种机会、变着法子来发泄宿怨。
  这种意外的打击,用“乏绝”一词形容是很恰当的。也许是这个时候,朋友吴序觉得汤显祖应该到徽州去拜见许国,让许国出来替他说说话,这才是汤显祖彻底跳出政治旋涡、改变目前困境的惟一办法。
  于是,有论者提出:“汤显祖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解职回抚州临川原籍的,而许国早在万历十九年(1591)就退休回徽州歙县故里。友人吴序劝汤显祖到徽州去晋见许国,以消除隔阂,时过境迁,只要许国肯对皇帝说句话,就能改变自己的困境。”
  这一观点传播甚广,但许多人忽视了其中存在的最根本性的错误:许国于万历十九年(1591)致仕还乡,但他谢世的时间是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如果确定汤显祖此诗写作的时间是在他万历二十六年(1598)辞去遂昌县令之后,那么,许国此时早已不在人世,汤显祖“晋见许国”之说又何从谈起呢?
  看来,要准确解读汤显祖这首诗的本意,还得让吴序站出来说真话、做证人才行,可吴序的生平资料阙如,使得汤显祖的这首诗也就成了我们今天的难解之谜了。
  汤显祖后来是否真正到过徽州呢?
  有一条记载是这样的。据说,汤显祖在五十九岁时受休宁汪廷讷的邀请到过汪廷讷的家乡汪村。汪廷讷《坐隐先生集》卷首有一篇署名汤显祖的《坐隐乩笔记》,但据汤显祖研究专家徐朔方先生认为,“《坐隐乩笔记》全文不足四百字,显为汪廷讷借名人而自重之劣迹。”也就是说,汪廷讷玩得是借名人自重的手法,实际上,汤显祖并未到过他家。
  这样看来,一生之中,汤显祖确实没有到过徽州。
  行文至此,这首诗大概的意思也就比较清楚了:因为“乏绝”的原因,朋友劝汤显祖作黄白(也代指徽州)一游。徽州有什么值得一游呢?董其昌、陈继儒等名士到徽州一住就是很长时间,可以说,是这里的大好河山吸引了他们,是这里的民风民俗吸引了他们,用今天的话也可以说,是灿烂的徽州文化吸引了他们。“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作为戏曲大家的汤显祖,知道“徽俗最喜搭台看戏”,那么,徽戏是不是他最痴迷的东西呢?这种推测应该可以成立。“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我一生最痴迷的就是各地的戏曲,我很想去徽州看看那里的民风民俗,了解那里的徽州文化,只是我无由达到徽州,连梦也梦不成啊。
  汤显祖之所以这样感叹,是因为他满心欢喜地等待这此黄白之游,可结果却是朋友的筹划落空了,令人怅惘。“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不果,就是指没有去成。
  汤显祖“无梦到徽州”的感叹,竟成了他的一生的谶言。
原载于《新安晚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