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婺源旅游现象”
2007年09月06日 来源:东方网
数年前,江西婺源还是鲜为人知,然而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却是让婺源名声大振,有关专家学者称之为“婺源旅游现象”,如今,这种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瞩目,“中国最美乡村”声名远扬。
生态与文化保护让旅游环境“美”起来
生态是自然对婺源的馈赠,似乎也是昔日落后的见证,而今天却成了发展旅游的基础。 婺源森林覆盖率82%,生态公益林面积就达150万亩。在全国率先建立191个自然保护小区;城乡建立沼气池5000余座,“双改”率达96%以上;对公路沿线4000多个坟墓进行了搬迁改造;对公路沿线43家矿山企业实行关停或搬迁,并对破坏山体进行绿化。
去年又启动公路沿线景区非徽派建筑改造,已投资837万元,完成638幢改造任务,对主要公路沿线宣传广告牌进行了整治,设置地点、宣传内容、外观设计做到统一把审。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县党员干部捐款50多万元对城区及周边进行绿化,对公路沿线线及景区范围的建房进行定高、定面积、定外观“三定”限制,力促人与自然的和谐。县委书记陈德寿说:“婺源之美,就是美在生态与文化的珠联璧合,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美在发展与保护的齐头并进。”
为丰富旅游内涵,增强其生命力,婺源十分注重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负责对全县文化进行整理,下设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个分会,启动了“婺源千村”的文化调查与素材整理工作。成立徽剧团,编排节目,徽剧、傩舞、抬阁等一系列民间艺术纷纷亮相,为农民呈上一份份精神食粮。在“第二届抢救、保护和开发民间文化遗产县(市)长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对婺源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授予“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目前,全县有12个全国民俗文化村,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理坑还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多种经营机制让旅游产业“活”起来
近几年,婺源县进一步创新旅游开发经营模式,通过引进外资、民营股份合作、集体经营、集体与民间闲散资金相结合四类方式加快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目前,婺源县内有东、西、北三条精品线路20多个景点。
晓起是婺源县集体开发经营的典范。早几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600元。2000年,该村委会把石材厂、木材厂、西餐具厂等几个村办厂实行了拍卖,把拍卖所得的5万元作为发展旅游的启动资金,用于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发展框架初步凸现出来。2001年5月,村里组建成立了晓起旅游公司,人员有33人之多。
随着一些个私老板“钱囊”鼓起,该县积极鼓励、引导他们将资金投入旅游开发。个私老板吴向阳与人合伙办起了大鄣山旅游有限公司,使大鄣山景区一跃成为婺源的著名景点,继江湾景区后,日前大鄣山景区正式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彩虹桥、鸳鸯湖、李坑等景区都是在这种民营股份合作制下形成并日渐壮大。
婺源同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对一些投资小、效益小的景区景点进行“收编”,走集团化发展道路。近年来,婺源巧用60万元的财政导向性投入,引来了6亿元的旅游开发建设资金。江西三清旅游集团前年初进军婺源旅游业,目前已成立江西婺源三清旅游集团公司,计划投资2亿元对思溪、延村、灵岩洞等四个景区和一个酒店全面开发建设。思溪、延村是徽派建筑典型村落,旅游开发较早,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直原地徘徊。三清集团接手后,投资800万元建设了景区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管理,景区焕发新生机。
为使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该县编制了《婺源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全县各景区也相应聘请专家编制了各自的景区开发和发展规划。投资1.6亿元的五星级国际大酒店、投资4千万元的游客集散中心等一批大型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大手笔促销让旅游品牌“响”起来
大市场呼唤大品牌。为此,该县主动对接“长三角”,加入了浙、赣、沪、皖旅游经济合作圈,组成“名山、名镇、名村”系列旅游网,重点推进与江、浙、沪、鄂、苏等省区的合作,促进线路互联,客源互流。2005年先后赴北京、香港、上海等地进行推介,与400多家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仅上海旅游协会就签订每年组织10万人次来婺源旅游的协议。在香港举办的旅游推介活动上,婺源被评为“05—06年度最具人气旅游景点”。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推广长江中下游旅游产品的联合声明》,与安徽绩溪、旌德、黄山等市县共同打造古徽州乡村旅游新品牌。
借助活动平台聚集人气,提高知名度,也是该县敲响品牌的又一“重槌”。近年来,该县先后举办了民俗风情展示、婺源国际旅游文化节、首届婺源茶文化节等亮点活动激活“假日经济”。去年举办的乡村文化旅游节就邀请了全国各地的景区、旅行社500多家来婺源参会推介,达成四项合作协议,联合推出三条精品线路。还组织了百名佳丽走进婺源、百辆自驾车婺源行、百名记者聚焦婺源、百名书画家婺源采风等“四百”活动。
几年来,婺源先后荣获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景点、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的古镇古村、人一生不可不去的地方等荣誉称号。“婺源旅游”品牌日益叫响,据统计,仅2005年就有全国200多家旅游管理部门来婺源考察。
一业带来百业兴。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全县大小宾馆达140多家,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近3万人。李坑村民邱五权瞄准“农家游”发展势头,开办了一家饭庄,现年上交税收达十万元。据了解,近几年,全县城乡居民存款年增长近3亿元。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24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