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拾梦 2010年05月07日 武义新闻网
□余德瑞
美丽乡村,梦里老家———婺源,那里有我至亲至善的姨妈,有我血脉相连的表兄表弟。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新安江水库的建设,30多万新安江人响应祖国的号召,行动战斗化,思想革命化,怀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志,离开了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走上了漫漫移民路,同胞兄弟姐妹从此四零五散。母亲在离开人世前,曾经告诉我,她有同胞三姐妹,最小的妹妹是在三岁的时候,迫于家庭生计送给了他人。于是,平时我就开始注意打听姨妈的下落。先找到娘舅,从娘舅那儿得知,姨妈在江西婺源。婺源,成了我魂牵梦萦的老家。
三月,是一个鲜花浪漫的季节,车子驶入婺源境内。千年的祖宗,万年的血源。听说我来了,姨妈所有的家人都从乡下赶到城里,在酒店特意宴请我这个来自千里之外的外甥。姨妈牵着我的手挨个依次给我介绍。苍白的头发,瘦弱的身驱,和我的母亲一模一样。母亲离开我们多年了,现在,我似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找到了家的感觉。
大家坐在一起,喝着芳香浓郁的金华婺酒,吃着肉嫩汤鲜的清蒸红鲤,虽说是首次相见,但兄弟们没有一点生分,大家无拘无束,开怀畅谈,有着说不完的话。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跟着表弟前往乡下的姨妈家。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乡村,群山环绕,门前有河,有田,是一个劳作生息的好地方。姨妈、表兄、表弟家大门上的大红春联鲜红如新,词句工整,祈愿人寿年丰、如意吉祥。
姨妈招呼我去喝茶。她已七十多岁,却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姨妈说,你现在喝的是婺源的名茶———云雾茶。我轻轻地打开盖子,端起来吹几口气,升腾的雾气中飘逸着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轻轻地喝上一口,感觉真的很美妙。我对姨妈说,你们当年选择这个地方可真好。姨妈说:“你真不知道,我们移民吃了多少苦呀。”说起移民,姨妈陷入了痛苦的回忆之中。
“1965年,九岁的二儿子给挖山的父亲送中饭,翻山越岭滑入了千岛湖,再也没有回来。刚患上麻疹的六岁女儿随我们入迁江西,那天在广泽火车站,露天睡在雪地里,晚上受了风,女儿病情加重。那时,哪有钱上医院。等了三天,我们搭车来到了德胜关垦殖场店口分场,这哪里像个分场?只见几幢竹篾房,墙上糊的泥土,已斑斑驳驳了。雪地上反射的阳光,刺痛了我的心。我们在问自己,这就是我们下半辈子生活的地方?当天晚上,女儿的病情又加重了,还没等到天亮,女儿就离开了人间,全家人哭成一团。第二天埋了女儿,一家人就下了山,又走上了苦难的移民路。我们挑着一担箱,带上几口碗,千辛万苦来到了婺源。”
“婺源这地方好,当地人淳朴,热情,都会关心我们,帮助我们。现在好了,五个小孩都已成家立业,日子也过得有模有样。”说起现在的生活,姨妈感到很惬意。
下午,表弟带我到朱子文化园去游玩。我和表弟、弟媳妇以及孙儿晓儿一同出发,车子拐了几个弯就到了文公山山脚。我们沿着绕在山间的唐代古驿道拾级而上,山势蜿蜒起伏,道旁古木相拥。青山逶迤,绿阴深幽,举目远处的峰峦,那忽明忽暗的云霞,把绿盈盈、青幽幽的文公山,妆扮得更加风姿绰约,宛如仙女撩开了面纱,让你一睹芳容。一座供过往旅人遮风避雨小憩的“积庆亭”山亭,承载着朱子“流荫先灵”、“积庆后昆”的思想内涵,让我注目与回味。走在古驿道上,不由得从内心佩服古代先人的聪明才智。古驿道铺设采用了把石块倒三角嵌入的方法,借助行人的踩踏,石块越踩越实,越踩越紧。185级青石板垒成的台阶,记录了800年人来人往的履痕,收藏着百年千年的足音。每一个台阶都是一幅岁月沧桑的画。走在古驿道上,晓儿朗诵着朱熹的《观书有感》,弟媳的高跟鞋发出富有节奏的“笃笃笃”声,朗诵声、脚步声混合着石头与森林的气息,令人心神荡漾。
说不完,道不尽的婺源啊,我舍不得与你分别。在离开婺源的头一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万千思绪编织成离别的网,仿佛要将美好的回忆一同带走。第二天,当我挥手与亲爱的姨妈,与美丽的婺源告别,我忽然哽咽了,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祝福姨妈以及表兄表弟们平安、健康、快乐!祝福婺源人的道路越走越宽,生活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