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端午习俗初探
新安程氏医学研究工作室 程剑峰
端午节作为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之一,是由繁复众多的民俗事象所组成的,其中所蕴含的知识、观念和文化意义相当复杂!
婺源的端午风俗,不论从内容构成还是从文化意蕴来看,都和其他地方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应识婺源多姿彩!”,在不同文明因不断传播而彼此趋同之时,仍能保持各自的民族和区域特色。这是婺源不断吸引世界眼球的魅力所在!
一剑经过乡土调查和历史考证,证实婺源的端午习俗有可能沿袭了部分古老的“山越”习俗!
徽州婺源经历过山越文化阶段,时间当为从战国中后期至三国。徽州在秦之前一直没有明确的行政设置,春秋之前, 据屯溪西郊墓葬出土文物看,可能属于一个独立的越人族国"囝"国。
据专家推断徽州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的后代。百越族,是居於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粤,越族,其分布甚广,内部各有种姓,杂处於现今中国南方各地。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也是他们的新年即称盘王节,又称分龙节!吴国徐整《五运历年纪》说:“盘古之君,龙头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又《山海经.西次三经》说:盘古“其状人面龙身。”可见盘古就是龙的化身,后世所谓真龙天子的思想,大约就是从越人的龙崇拜继承上来的。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据一剑考察,这个节日原本并不一定在五月初五,应大致在夏至前后。
按照闻一多的说法,端阳节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大约战国以后,它才固定在农历五月初五。
婺源的端午节日依旧保留很多越人的习俗:
一、端阳衣。
每年端午节,徽州婺源家家户户都要为小孩子制作端午衣。端午衣包括端午服、端午帽。这其实是保留了越人新年的习俗!
二、挂“龙子”
端午节家家吃腌制的禽蛋,儿童织网袋装蛋悬于颈项。网袋用青、赤、黄、白、黑五色彩丝绞成的细索编成,菱型的格子象征龙鳞!“鸡蛋或鸭蛋”在婺源叫“子”,孩子佩戴这样的吉祥物意味着自己是“龙子”!
三、蒸“龙糕”
将事先炒熟豆芽、豆腐干丁,水笋丁和瘦猪肉丁拌入发酵过的糯米糊中。配好料倒入蒸笼内,厚度均约一公分。蒸糕时,将蒸笼一层一层地叠放在锅内,盖好锅盖后,温火先烧四五分钟,旋即转旺火烧十来分钟,等锅内蒸气上顶数分钟后,再用温火烧若干分钟。当锅内散发出特有的香味时,蒸糕便成了。
做好的蒸糕,一定要用刀把他切成菱型!以象征龙的龙鳞图案!所以叫“龙糕”,婺源不少地方因为龙糕有很多气孔,后来又叫气糕!
四:正午祭祀祖宗!
烧香礼拜,祭以“龙糕”,与婺源其他节日不同的是时间依旧保留在五月五日正午!
五:端午采集艾草作人形悬之门户上“以禳毒气”!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画王字!驱灾避邪,保佑平安、健康!这是越人古老的“龙祭”仪式的保留!
婺源端午风俗事象的源流,和其他习俗一样有一源多流现象,要一一考辨清楚,即使并非全无可能,也是十分困难的。一剑拟在前人基础之上,对这一古老民俗节日的源流再作一番考索,并试图从文化风俗与生态环境的历史关系入手,重点揭示其产生、流变的生态基础和环境背景。无奈一剑诊务繁忙,尚待有志者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