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走吧!一起去踏青
作者:熊建国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9 11:08:39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走吧!一起去踏青 
 
2011年04月08日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5版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朱自清


饭香不再伴炊烟


  我与妻子结婚30年来,岳父岳母常说他们的故乡婺源很美,嘱咐我有机会一定要去玩玩。今年三月下旬,我和妻子终于来到了婺源江湾镇汪口村,我们日夜向往的故乡。

  一下车,村头一棵千年古樟首先映入眼帘,高约7米树荫面积达70平方米的古樟主干粗壮,四、五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绕上一圈。尽管主干的中心早已空了,但粗大的枝干仍很壮实,整个古樟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古樟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年年目睹着古村的变迁,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村民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送上清凉的浓荫。

  汪口村依山而建,有四百多户人家傍水而居。村对岸的南山林木茂密,几无人迹。宽敞的柏油马路从村边绕过。南溪北溪两条溪流听话地从两头向古樟前汇合,形成50多米宽,贴村而过的弯弯碧水。溪水清澈见底,溪底的鹅卵石看得清清楚楚,小鱼儿自在的游来游去,几只白鸭在水面拍打着翅膀,追逐嬉戏,乐趣天成。

  村旁依山的田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在春风吹拂下翩翩起舞,引来许多游客拿出相机拍照。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村里搞起了竹筏漂流。当天下午,我与妻子、表妹就坐上了漂流的竹筏。竹筏在碧绿的溪水中缓缓地滑动,水中倒映着南山秀峰,耳边回响着快乐的水声,表妹不时按动着相机,为我们记录开心难忘的瞬间。南山林木中零散地盛开着兰花,岸边民居古韵悠悠,一个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式的古村。筏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真是其乐无穷。

  人们常说婺源有四宝:绿茶、红鲤、黑砚、白梨。我却认为,婺源最大的宝贝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明清时代的古建筑。高低不一的古屋,青砖黛瓦翘檐粉墙,依山顺势,错落有序。古屋的门窗都采用了木雕形式,边框为浅雕,中间为透雕。浅雕的图案有石榴、蝙蝠、鲤鱼等,透雕的图形有牡丹花、莲花、松、竹、梅等,技法娴熟,栩栩如生。古建筑的古色古香和高超的建筑手法让我倾倒,民居布局与山水自然融合的和谐之美更让我惊叹。正如一副门联所写:“牛耕绿野千仓满;虎啸青山万木青。”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这应该是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理想境界。

  漫步在村里的小巷中,我和妻子随意走进几户民居,看见每户人家的天井上方的屋檐下都挂着腊肉、香肠和板鸭。许多人家还在后院圈养了两头猪。看见村民的幸福生活,妻子深有感触地说:“四十年前,由于山多田少,许多村民家粮食都不够吃,更谈不上有富余的粮食养猪。那时,父母亲还带领我在厂区外开垦荒地种红薯,省下一些口粮补贴家乡的亲人,真没想到现在家乡人民的小康生活和城里人没啥两样。”说到这里,妻子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汪口村的白天是喧闹的、和谐的,夜晚是宁静的、温馨的。当太阳的余晖将片片碎金撒向微波粼粼的小溪时,辛勤劳作一天的乡亲们陆陆续续挑着刚从地里采摘的瓜菜回到家中,我以为古村很快就会被炊烟所笼罩,可不过多久,就闻饭菜飘香,不见炊烟徐徐。这时我猛然想起,前两年小姨来南昌时说过,家乡的村民也用上石油液化气了,烧柴的炉灶正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吃过晚饭,一轮皓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溪水在月光下闪动细碎的鳞纹,铺绸抖缎一般。我和小姨一大家人围坐在客厅的大彩电前,小姨给我沏上一杯清香四溢的“婺绿”茶,大家嗑着瓜子,一边聊着家乡的巨大变化,一边观看电视清晰的图像,原来村里也接通了闭路电视。前些年村里自筹资金,利用小溪流水的落差,建起了小水利发电站,现在村民用电绰绰有余,家用电器不再是乡下人家的摆设了。伴随着青壮年进城打工,电话、手机、摩托车也早已进入了寻常村民家。

  在汪口村我们只住了两夜,走马观花,匆匆即别,令人恋恋不舍。婺源,我们去了,带走了一缕清香久回味的“婺绿”。汪口,我们走了,心中却盛满了故乡亲人的深情厚谊。再见!美丽的婺源,我心中永远的“香格里拉”;再见!山青青水碧碧风景美如画的故乡;再见!我可亲可爱淳朴厚道的父老乡亲。

(熊建国/江西)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