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婺源古人热衷“炫富”(组图)
作者:吴灿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26 12:27:34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婺源古人热衷“炫富”(组图)

 

2011-04-24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编辑:马里
 
 
 

江湾有钱人家屋内的雕刻。摄影吴灿

  国际在线报道(《世界新闻报》记者/吴灿):4月23日,也就是“CRI中外记者江西行”活动的第四天,我们终于要探访神往已久的“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其实前一天下午抵达婺源县时,大家看到的街道景观跟国内其他县城并无二致,广场、店铺、学校,该有的都有。只有一座高达38米的婺女雕像看上去与众不同。以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和小桥流水人家景致著称的婺源乡间到底怎样,我们即将揭开谜底。

  梅菜烙饼勾起馋虫

  婺源行中我们参观的第一个古村落叫“李坑”,在这里“坑”就是溪的意思。只见村内一条九曲十弯的溪水将沿岸街巷贯通起来。溪岸石板路上,灰瓦白墙、飞檐斗角的民居宅院户连户、屋连屋,鳞次栉比。旅游业兴起后,这里的民居里开始贩售各种土特产,比如干菜、绿茶、砚台等,还有人将自家改成小旅店。由于是旺季,这里的游客接踵摩肩,让原本应该宁静的村庄顿显拥挤和喧嚣。

  印度籍记者魏汉在忙前忙后的采访、拍照。当我向他问及印度村庄的情况时,他说印度村庄一般来说有200多户,大家住的没有这么密。很多家族住在类似四合院的建筑里,比如一家四兄弟住在一起。看到一位大娘烤出夹杂当地梅干菜的烙饼时,我和魏汉顿时生了馋虫。买来一个分而食之,真香!

  被誉为“写真控”的日籍记者吉野绫子忙着拍下沿途店铺有意思的小玩意。聊起日本的乡村,吉野介绍说,日本没有中国这么幅员辽阔,因此全国的村庄看起来都差不多。村庄里都是田、屋、水,只有村民多或少的区别。问及日本有没有类似的乡镇旅游,吉野连连摇头。她说日本人注重隐私,不希望生活被打扰,如果有旅游也是将旅游景点和居民住宅分开来。因此看到李坑村民仍能闹中取静,在溪水中自顾自洗衣、养鱼时,吉野觉得不可思议。

  由于来的时节有点晚,我们并没有看到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尽管如此,田野间偶尔残存的零星灿黄,仍能给我们一丝慰藉。

  祠堂让人倍感威严

  接下来的行程是到旺口参观俞式宗祠,到江湾欣赏明清官邸。“聚族而居”是古代婺源乡村的一个基本特征。婺源人认为“举族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由此祠堂成了凝聚宗族的核心。走进俞式宗祠,百年银杏、樟木大梁支撑起的大堂顿显威严,屋顶横梁上的繁华木雕更是尽显这一宗族的辉煌。走入后堂,只见几十面木扇窗上雕有100个字体各异的“寿”字。木扇窗后,是9层摆放祖宗牌位的木阶。

  体会了让人惊艳又略感压抑的宗族祠堂后,我似乎有所体会。族规家法让族人和谐相处,在发展上相互提携,使得当时这一地区经济繁盛,人才辈出。比如理学家朱熹就出自婺源,而仅仅李坑地区就出过进士16人。魏汉说宗族传统在古代印度也影响深远,比如在18世纪,印度南部的一个国王打算留学英国时,就曾受到族人的反对,认为远离祖宗是大逆之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王最后只得带着印度恒河的河水赴英,保证他饮用和洗漱的水全部来自家乡。

江湾有钱人家给老人坐的椅子,椅子下面能放炭火群暖。摄影吴灿

  细微之处尽显奢华

  参观江湾的明清官邸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古人也热衷“炫富”。比如一名官至三品的进士家中,由于主人曾经留洋,于是外墙上竟然呈现欧式建筑风格。进入主厅,一张八仙桌摆在当中。原本我们没有在意,直到导游提示说,厚重的桌面是一块无缝整木。由于樟木容易空心,因此这么一块整木实属罕见。此外,门窗上取自《杨家将》、《封神榜》故事的雕刻也无不尽显主人之富有。据悉,仅仅这一家的木雕工序,就需8个工匠雕刻一整年。

  富人的讲究绝不仅限于此。我们看到大户人家的凳子都分为小孩、学童和老人坐的几种。老人的凳子下方设计成桶状,里面放上炭盆盖上盖子就能让人坐着不冷。学童的椅子下方也设有放置炭火的设置。徽派建筑的特点是室内设有天井,因为男丁出门谋生后,家中只剩妇孺。这样一来既解决了通风、采光问题,又没了安全隐患。而江湾一处富人家居然在当时就从欧洲进口了玻璃装在天井上,甚至安装了升降设施。

  看到有幌子高悬于民居前,便问导游这是何故。导游解释说,如果谁家出了大官,就有悬挂幌子示意。婺源原属安徽,徽商富甲一方。但苦于“士农工商”的传统,徽商没有社会地位。谁家出了当官的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