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成婺源农民致富金矿
2011-06-15 上饶日报
近年来,婺源县充分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通过实施产业带动、政策推动、创新促动等多种举措,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日益火爆的乡村游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带旺了商品销售,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一个又一个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农民的钱袋子也一天天地鼓起来了。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老百姓。许多头脑稍为灵活一点的农民,纷纷洗脚上岸,从事“农家乐”、小商品店等旅游服务性行业。据统计,该县已发展大大小小的农家乐2900多家,床位上万张,餐位3万多个,全县有6万多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业,不仅解决了本县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外地近万名农民工的就业。今年1至5月,全县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34%,旅游对GDP的贡献率达40%以上。李坑村全村275户人,有150多户从事乡村旅游,70多户从事农家乐,参与户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的庆源村,全村280户,参与旅游服务的也有近百户,人均年收入也很可观。
乡村旅游打破了农民原有的“小农”观念,许多农民看到乡村游发展以后致富的好机遇,发展起了特色种养业、特色旅游商品加工等。全县出现了甲路的工艺伞、大畈的砚台、赋春的酒糟鱼、高砂的荷包红鲤鱼等几十个特色产业村,茶、伞、砚、酒、土特产等五大类旅游商品年产值达数亿元。甲路村村民们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家家户户都进行伞骨、伞头、伞柄等工艺制作,有的还办起了公司。该村先后开发旅游伞、丝绸伞等40余种新产品,年产达50余万把,产品深受游客喜爱。随着“中国最美乡村”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婺源茶叶、砚台、荷包红鲤鱼、江湾雪梨四大特产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销售量逐年翻番。就连昔日无人问津的竹笋、山蕨、茶油等土特产也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经游客源源不断地带入全国各地。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使农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16个乡镇、1个工业园区、1个街道办全部通了油路。新农村建设试点不断增多,5年来先后投入资金共2.2亿元,完成村内主干道硬化2377.45公里,改水、安装自来水24978户,全县95%的人口用上了清洁自来水,80%以上的村开通了互联网和广播电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实现了全覆盖。尝到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实惠,许多农民更加积极地投入旅游创业潮中。一大批农民老板、农民总经理应运而生。农民祝学文,从承包鸳鸯湖景区起步,到目前投资建设天马食府、天马大酒店、天马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成为婺源有名的“农民老总”。李坑村村民邱五权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餐馆,年营业收入达几百万元。(单长华 王兆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