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流动的村落(图)
山西日报 江初昕 2011年07月22日
婺源自古就有“山乡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的好学之风,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在距县城50多公里有一个叫理坑的村庄,这里被称之为理学大师朱熹的阙里,被文人学者赞为 “理学渊源”。
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读书成风。村头水边的一座石质单拱廊桥叫观音桥,亭廊是房屋封间式结构。廊桥四处拱形门额上分别题有 “山中邹鲁”“理学渊源”“闳开阀阅”“笔锋达汉”。在一个深山怀抱中的乡村,看到这等散发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字样,外地来旅游的人不由得要倒吸一口冷气。几百年来这偏僻山村,秉承勤学苦读之风,人才辈出,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七品以上官宦36人,进士1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可见理坑昔日的辉煌。
在这样一个仕宦辈出的村落里,有“司马第”“大夫第”“尚书第”“天官上卿第”“官厅”等众多明清府邸官宅。从理坑官宅,就看出了官商宅邸在建筑上的不同。官宅讲究气魄,商宅注重财运。在门罩的设计上,商宅虽然重檐细雕,但门罩下面的台阶却不可随意安排。只有官宅才能设台阶,台阶的多少,根据官职的大小来定。一些官宅大门两旁的墙体,都有一个浅浅的斜面,呈“八”字形。理坑村明代天启年间南京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府第“天官上卿府”,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装饰,砖雕门罩,大门的两侧有窄浅的八字墙,整体上给人一种牌楼的印象。
在理坑村的青石板小路间行走,不经意间就可看到一座座官宦老宅。它们静静地卧在巷弄尽头,大门紧闭,宅院幽深。一如古宅当年的主人在官场上谨言慎语,城府深厚。时光的洪水掠走了一切生命以及生命载体上的记忆。但就像喀斯特地貌让我们了解地表发育运动的踪迹,这些在岁月的流水里像磐石一样无息静卧的古宅,虽然在与时间的抗衡里对我们保持着缄默,但它们存在的本身,仍然可以让人们触摸到古宅当年主人的些微脉搏。
有一所官宦老宅虽然同为飞檐高翘的门罩,石库门枋,但大门右侧一面的高墙上端嵌有两个造型独特的小窗。一个呈花瓶形状,另一个为树叶形状。这种别出心裁的窗孔,难道仅仅是为了装饰?后来才明白,这是寓意着古宅主人的一种祈祷与渴求。企求平平安安,没有凶祸。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古老官宅窗口的造型,无意间披露出主人种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心态。抑或主人在迎来送往的宦海里,目睹太多的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看得触目惊心,所以就有了如此造型异样的窗孔,借以求得一份心理慰藉。
偏居一隅山村,虽随浮华尘世亦曾躁动过,好在当地村民的固守和坚持,把一片青山碧水交给了子孙后代,把浓郁的书香文脉传承了下来,更具有意义的是把华夏文明的精髓薪火相传。
看着游人如织的旅游团队,再望这绿水青山映衬着的雕梁画栋,飞檐马头墙,粉砖黛瓦的徽派古建筑及这里纯朴的民风,我仿佛身处书香袅袅的画境中……(婺源旅游网 www.wycxc.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