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徽商浮沉400年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7/23 9:36:31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挂起“徽王”旗号,部下中国人至少有三千左右,公开与明王朝对抗。

  继傅衣凌、藤井宏之后对徽商研究有开拓之功的广东学者叶显恩,视王直为徽州武装海商集团的代表,认为当时留下的大量历史资料,撰写者大多站在正统的“防倭禁海”立场上,所以才着重描述海商破坏性的一面,以及官府剿抚的经过。

  他指出,从遗留下来的文献记载中,已经透露出,16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东亚海域贸易格局的变化,海上走私活动转移到杭州湾外的舟山群岛,以双屿港、烈港等为中心,徽州位于皖南,与浙、赣两省为邻,由新安江通往杭州湾,成为联系海洋的纽带,正在崛起的徽商,商业触觉敏锐,面对外部世界兴起的海洋热、香料热、黄金热,自然不可能置身于事外。

  他又引述上海师范大学学者唐力行的观点,指徽州海商不局限于海盗式的走私贸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往来贩运于海上者为核心,陆上的行商为中介,江南市镇的徽州坐贾及当地手工业作坊主为外围。

  一头是徽商在中国内地建立的以血缘和地缘相结合的庞大商业网络,一头是侨居海外各地(东南亚为主)的华人,徽州海商正是通过结织这一网络,谋求超常规地增殖资本,于明嘉靖后期,掀起中国海洋贸易的第一波。

  但徽州海商“亦商亦盗”的激烈行事方式,毕竟给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带来很大冲击和破坏。对此叶显恩解释说,从世界范围看,在古代,海上贸易是与海盗、走私、掠夺和奴隶贩卖联系一起的,到16世纪,欧洲人对海盗和合法贸易也没有严格区分,直到18世纪,欧洲理论界才开始谈论国际法上海盗和合法贸易的区别。

  叶显恩感叹,以王直为代表的徽州海商,敢于加入刚刚勃兴的世界性“向海洋挑战”的行列,意识可谓超前,但正因如此,自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社会,更不能为当道者所容许。

  叶认为,传留至今的关于王直和胡宗宪(时任兵部侍郎兼直浙总督,主持平倭,以徽州同乡之谊诱捕前者)的文献记载,只能看做是国家话语权的表达,是权力支配者写下的历史,无从发言的一介平民王直,只能任由国家权力精英和御用知识精英,当做一个政治犯来判决。

  官商受“官伤”

  王直死后,胡宗宪及其一手提拔的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继续大力征剿,不数年,浙江沿海“倭患“渐平。

  尽管后来隆庆年间(1567~1572年)朝廷决定“开海”,海上贸易得到一定恢复,但徽州海商已元气大伤,闽商取而代之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这才有明末郑芝龙、郑成功父子麾下的福建海商集团据守东南一隅,进而收复台湾、抗拒清廷的一段传奇。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徽商惨遭浩劫,生意一度跌入低谷。直到康乾盛世(1681~1796年)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清廷又实施保护盐商世袭垄断经营的“纲盐法”。早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已雄踞盐业的徽州富商大贾,纷纷卷土重来,涌入扬州,再度把持盐利。当时两淮盐业八位总商(相当于盐业公会首领)中,来自徽州歙县者“恒占其四”。看到这些“富至千万”的大盐商时,据说连南巡扬州的乾隆皇帝也惊呼: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在这些徽州盐商中,以乾隆年间担任总商四十年,“以布衣上交天子”的江春最为著名。

  祖籍徽州歙县的江春,出身盐业世家,父亲即任总商多年。他善结交盐政官员,且为了讨好清廷,以各种名义捐输报效银数总计达1120万两,号称“百万之费,指顾立办”。乾隆六下江南,扬州是必到之地,江春每次都不惜万金,曲意逢迎,大得皇帝欢心。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北京举行千叟大宴庆祝,江春应召赴宴,并获赐杖之荣。

  徽州盐商是在清廷保护下发家致富的,也往往在政府的盘剥下倾家荡产,江春亦不例外。由于经年累月的报效捐输,以及挥霍无度的奢侈生活,加上清朝中叶前后盐商的整体衰落,江春晚年陷入“贫无私蓄、家产消乏”的窘境,反过来要乾隆爷开恩,从国库拨款借贷以度日。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病故时,这位曾富可敌国的大盐商几乎没留下什么家产,连其后人的基本生活都成问题。

  江春去世后将近百年,另一位大名鼎鼎的徽商,也走到了其跌宕人生的末路,他就是胡雪岩。

  关于这位红顶商人盛衰荣辱的故事,得益于近年商界人士的大肆渲染,人们已耳熟能详,特别是光绪八、九年间(1882~1883年)与洋商进行的生丝大战,功败垂成,令人唏嘘(参见本报2011年5月23日D1版《大清首善之死》)。

  其实,胡雪岩大半生的辉煌,充其量是一步步滑向衰落的徽商的最后一抹斜阳。早年王直试图突破海禁、挑战体制,虽遭横死且身背骂名,但仍处处显露上升期的徽商创新求变的气度。而无论江春还是胡雪岩,谋求官商一体,以为得到权力庇护便可无往而不利的思维模式,则更多折射出中国传统商人缺少独立人格的悲剧色彩。

  安徽师大学者王世华在《徽商》一书中总结称,徽商衰落过程大体上以道光三十年(185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嘉庆(1796年~1820年)、道光(1821~1850年)时期,作为徽商中坚的盐商,随着“纲盐法”的败坏,私盐盛行,盐价下跌,势力已日趋式微。道光三十年,淮南盐业改纲为票,失去垄断保护,徽州盐商迅速消亡。

  随之而来的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太平天国及捻军与清廷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各地徽商损失惨重,徽商老家徽州也受战火波及。尽管徽州茶商一度中兴,但到光绪中叶时,因在茶叶外销市场竞争中失利,失去最后支撑的徽州商帮,终于退居历史舞台的边缘。

  余音

  据胡洪椿之子胡玉麟近年回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进入高潮,父亲曾给休宁县政府打报告,要求将“胡开文”墨号休城老店合并到由几家分店组成的“公私合营屯溪胡开文墨厂”,但没得到允许,“主要是县里考虑这个店属于历史悠久的名店,想保留下来”。1957年,这家百年老店正式停业。

  1966年9月,停业近十年的休城老店成了“破四旧”的第一个对象,胡氏后人一家被赶了出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