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文化人”助推旅游经济转型
大江网 2011-08-10
婺源立足“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区位优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在特色人才的“挖、管、用”上做文章,充分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专业优势和学科带头人、项目带头人作用,以人才强产业,用文化带旅游,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立足特色“挖人才”,让“本地和尚”念好“本地经”。依托近年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程等国家人文建设项目,该县大力开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带着课题下基层,进行“乡土文化人口普查”,建立“乡土文化人才库”,为2000余名乡土文化人建立了个人档案,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下设砚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楹联文化、民艺文化和民间故事等九个分会,吸纳各类乡土文化人才,同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乡土文化人给予40万人民币的重奖,大大激发了乡土文化人弘扬文化、服务家乡的热情,有近百名乡土文化人才被认定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4名,省级10名,为文化产业挖出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项目带头人”。
立足市场“拉票房”,让“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人”。充分发挥“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项目带头人”作用,积极对接文化演出市场,培植文化产业,在有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增强了文化产业自身造血功能,改善了特色人才自身待遇。精心培育徽州“三雕”、歙砚制作、工艺伞生产三大文化产业基地,构建“园区+基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在龙尾砚原产地江湾镇大畈村建立了砚石一条街,坚持走工艺传承、产品展示、旅游文化与市场买卖相结合的市场路线;组建江湾豆腐架、甲路抬阁、紫阳板龙灯、长径傩舞、茶艺表演队等民间文化团体68个,吸纳乡土文化人才700余人,并充分利用外出招商引资,县内举办重大文化活动的机会为民间文化团体找“文化订单”。目前,依托乡土文化人才优势推出的徽文化旅游线路和徽文化专项旅游产品已占全县旅游产品和线路总量的90%以上,“徽州木雕技艺传承人”俞有桂的木雕工艺厂及“歙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江亮根的朱子实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办的文化产业均已具备了相当规模。
立足发展“搭戏台”,让“文化人才”唱响“文化牌”。组织30余名对婺源历史沿革、文物研究、民俗文化等方面有一定造诣的“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历时近5年,完成了大型旅游文化丛书《婺源历史文化旅游丛书》前四册近80万字的编纂工作;结合婺源旅游实际,制定民俗文化、历史研究课题,打破身份限制、年龄界限,从全县“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乡土文化人中抽调精干人员参与课题研究,相继出版了《龙尾砚赏析》《婺源民俗通观》等研究专著10余部;组织民间文化团体参加国内外重要文化活动,在“国际傩文化艺术周”活动中,“婺源傩舞艺术队”一举夺得三项金奖,同时承办各类地方文化主题活动,叫响了“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中国民俗文化旅游节”等一大批文化品牌,推动了旅游经济由自然资源型向文化产业型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