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乡村旅游: 突显“保护”主题 确保“乡土”气息
2011-08-17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婺源8月17日消息(记者 胡啸 通讯员 郑清源)日前,婺源县全面开展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在整治活动中,李坑村村民主动拆除了游步道两侧的158个违章摊棚,江湾、汪口等景点旅游环境整治活动也深入推进,使景区环境大大改善。这是婺源发展乡村旅游注重开发与保护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婺源旅游发展坚持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使“中国最美乡村”品牌越叫越响。但在发展的同时,一些景区乱拆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乱张乱贴等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为此,婺源县开展了“整体提升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面开展旅游景区综合整治”活动,全面整治旅游环境。为确保整治活动取得实效,婺源县选取了问题较为突出的李坑景区作为活动试点,制定了《婺源县李坑景区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组织旅游、公安、城管、规划、水利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对李坑景区的违章建筑进行认定、整顿。整治行动以来,婺源县委、县政府及时派出强有力的工作组进村入户,多次召开村民小组长会议和支部大会,宣传县委、县政府整治景区旅游环境,营造旅游和谐环境,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宣传乱搭乱建等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广大党员干部耐心细致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景区整治工作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广大村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配合景区整治行动。经过工作组艰苦细致的工作,目前,李坑群众已自行拆除了158间违章摊棚,下一步将对李坑村内违章建筑及擅自对古建筑开窗破门、扩建店铺等破坏古建行为进行大力整治。 李坑景区此次整治活动得到了当地村民和广大游客的好评。一位来自浙江的自驾车游客陈某说:“景区整治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不便,但看到当地这种做法后,觉得政府做得很对,就是应该让景区保持有序的发展,而不是到处乱搞建设。” 在做好李坑景区整治试点工作的同时,该县还对江湾、汪口等其他古村落景区存在的问题,派出工作组进村入户做好工作,推进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努力促进各景区持续繁荣稳定。 近年来,婺源争当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楷模。走在婺源的县城或乡村,处处都能闻到一股股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婺源保护好传统乡村文化的“点睛”之笔。长期以来,婺源县坚持做到文物保护“四纳入”,即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县人大制订并颁布了《婺源县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全县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化保护管理体制,并制订了相关保护规划。每年组织一次全县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活动,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筑广泛进行调查摸底,登记建档。近两年来,该县新发现古房屋、古桥等文物500多处。 婺源人深爱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自发保护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宋代廊桥——彩虹桥曾被洪水冲塌一桥墩,当地群众自发捐资7万元及时将廊桥修复;沱川篁村明代“大夫桥”经过几百年风雨侵蚀开始腐烂,当地村民在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筹资10余万元进行修复……据统计,近年来,该县累计维修古建筑60余幢、古桥13座,用于文物保护资金达880万元。 保存完好的文化遗产成为婺源发展旅游的第一资源和强力支撑,旅游带动了民间文化的“复活”,促进了文化的保护和繁荣。按照“最美的乡村,文化的古城”的要求,婺源县启动了老城区改造,投入近亿元资金,恢复了太子太保四柱牌坊、文公阙里牌坊、孔庙大门等一批古建筑,保护了虹井、廉泉等古文物。该县还启动了非徽派建筑改造工程,投入近亿元资金,对2900多幢公路沿线和景区景点非徽派建筑全面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