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现代人怎能活在简陋的“传统”里
作者:邓海建  文章来源:湖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18 16:55:30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现代人怎能活在简陋的“传统”里 
 
2011年08月18日  湖南日报  邓海建

    提要:核心竞争力维系于原住民构建的“原生态审美”之上,而那些流传在村落中的故事,却打上了待价而沽的标签

    今年7月中旬至今,江西婺源已有3个以古村落文化和田园风光为主打特色的“原住民寄居景点”相继关闭。婺源在打造“农户+企业”的旅游经营模式的过程中,未能恰当处理好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8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赞美婺源的诗句。如今,江西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经济学上的“婺源模式”是热闹而可持续的,“公司+农户”,捆绑经营、利益均沾,甚至一度成为旅游界学习的模版。然而,社会学上的“婺源模式”又是有漏洞的,难以走出“发展与倒退”之悖论。

    在婺源,油菜花是黄的,茶叶是绿的,水是清的,天是蓝的,空气也是甜的……但漫天遍地的小摊贩,无孔不入的交易点,显然正在改变着婺源的走向。这是两种力量的角力:为景点计,婺源要向后看,最好结绳记事、刀耕火种;为生活计,婺源又要朝前看,要追赶时代。因此,灰瓦白墙上挂着越来越多的空调,此起彼伏的手机声一样地喧嚣嘈杂。

    今日的婺源,乃至国内诸多类似的古村景点,核心竞争力维系于原住民构建的“原生态审美”之上,成全今人“思古之幽情”,满足观光客“村落如斯”之想象。而那些流传在村落中的故事,却打上了待价而沽的标签。当婺源与世界离得越来越近,所谓传统或原生态的面目,只是化妆师手上的一层脂粉,不是很真实。

    姑且承认婺源无愧于“中国最美”,但有几个审美难题,却是婺源发展绕不开的结:一者,既然婺源果真“天下大美”,有几个虔诚的观光客愿意角色对换、从“很想逃离”的城市搬到“美丽如斯”的乡野过上村居的日子?二者,婺源之美遮蔽不了一个尴尬的现实,婺源的年轻人,大多还是选择了奔向城市,外出打工潮仍是一波接一波,他们的选择究竟是怎样的隐喻?三者,当柴米油盐的日子成为24小时“观光秀”,所谓的“原生态”还有几分风尘不沾的淳朴?

    婺源“原住民寄居景点”的相继关闭,直接原因是原居民和旅游公司门票分成有争议,但根本原因却是——当村民分得现代旅游经济一杯羹的时候,经济基础的改善必然会触及群体内的民风民俗的演进,“此婺源”一定会演变为非“彼婺源”。

    任何人都没法要求一群活生生的现代人,活在简陋的“传统”里。而你,却在现代生活中只是隔三差五来消遣这道“风景”。这是中国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必须面临的一个审美难题!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