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 教风蕴书香
2008-07-30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来到“书乡”婺源,面对眼前的老师,会很自然地把他们和“书乡”两个字连在一起。 7月27日中午,从婺源县天佑中学来到饭店的老师们,匆匆吃完饭就准备下午的教学研讨活动去了,有人想敬他们一杯酒,也没有机会。就是这样一支团队,今年已让9名学生拿到了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使600余名毕业生上了二本分数线,上线率超过了40%。在位置偏僻、生源数量很少的婺源,这是振奋人心的消息。校长汪根林说,若不是他找了个借口请老师代表出来吃顿便饭,他们是不会出校门的。 高中教育竞争激烈。学习有如逆水行舟,教学也一样,不进则退。天佑中学的老师不敢松懈,他们要捍卫婺源“书乡”这块名声在外的牌子。 到天佑中学来考察的人很多,都发现这里的教师非常敬业,非常具有公德心。主要体现在教育公平上:所有教师都没有在校园之外开设“第二课堂”,即另外收学生的补课费,给学生“开小灶”。这里的教师,智慧和心血都在校园内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优质的教育资源,公平而公开地奉献给每一位学生。想“留一手”搞家教的老师,在天佑中学找不到。 白天无私教学,晚上还要像文化稽查人员一样与有网瘾的学生捉迷藏。副校长张常德告诉记者,有天晚上,他带老师去查网吧,一直查到凌晨一点多钟,累成这样,还得赶上午的课。“现在查网吧没那么容易了,要分成几组,东南西北同时进行,不然的话,刚查城东的网吧,城西的网吧就得到信息了。” 婺源是朱熹故里,儒家文化根基深厚。汪根林说:“教风正,学风正。儒家文化为端正教风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一点,听起来似乎虚幻,其实不然。一个学校好不好,不是看校园气派不气派,也不仅仅是看师资力量雄厚与否,还要看文化积淀。1983年,天佑中学从婺源中学分出来,过了10年,以詹天佑是婺源人的缘故,改名天佑中学,今年8月,天佑中学整体搬迁,老校园内的物品,除了詹天佑的塑像之外,什么也没有带走。但内行人一看便知,无论天佑中学搬到哪里,精神没有变,教育理念没有变,教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没有变。这是几十年婺源教育的宝贵财富。这财富,由奉献、敬业等精神元素组成。记者手记: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如果一个集体的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为前提,注意着每一个行动,则这一个集体,必然是日益稳固,日益兴盛起来。”又说:教师“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各人应该站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守牢自己的岗位,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天佑中学的老师们兼备了公德心和“站岗位”的本领,实现了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宗旨。 本报记者江仲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