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婺源——“水坝博物馆”
作者:江智健  文章来源:江智健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13 20:45:42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婺源——“水坝博物馆”

江智健(婺源县水利局)

 

   摘 要:或为了灌溉发电,或为了景观营造小环境小气候,婺源人因此制宜,就地取材,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拦河筑坝,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关键词:水坝;坝型;博物馆;婺源

    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是鸿儒朱熹的故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桑梓、武侠大师金庸的祖籍地。江总书记的祖籍地也在这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婺源古朴典雅,恬静悠然,被媒体评为“人一生中五十个不可不去的地方”和“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中的“一村”。

    婺源,也被称为“水坝博物馆”。

    “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的婺源水利水电工程星罗棋布,其挡水建筑物——水坝,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古代婺源人民或为引水灌溉,或方便洗衣取水,又或造景生势聚潋财气(在古微州水意味着财),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当地盛产的毛石、鹅卵石干砌(砂砾填缝)了许多壅水溢流坝——石碣(he),著名的有江湾镇汪口村的平渡堰,梯形堆面,顶宽2米,底宽15 米,顶长120 米;成曲尺状横截于河槽中,其右端短尺与右河岸相夹成一筏道供通航之用。这座由清代著名音韵学家、经学家江永设计修建至今200余年的曲尺碣,历经无数次洪水冲击仍安然无恙。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迅速改变婺源一穷二白的面貌,大兴水利。在发展引水灌溉的同时,积极探索推广蓄水灌溉技术,纷纷在远离水源的山脚坞头修建起一座座山塘水库,自流灌溉那一片片十年九旱的“望天田”。而这些山塘水库大坝均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修建的粘土心墙土坝和均质土坝。现在风光旖旎、秀色可餐的旅游胜地——鸳鸯湖,便是1958年大跃进时人们用这种坝型修建起来的一座中型水库。

     灌溉矛盾刚刚得到缓解,可用电问题又尖锐地表现出来了,由于缺电,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婺源工业仍停滞在其原始形态——手工业上,无奈地在人力的驱使下,缓慢而疲惫地运转着;由于缺电,小县城夜间照明很是问题,昏暗的电灯还需蜡烛帮忙。工业要发展,生活要照明,电上哪儿去找?一天傍晚,时任县委书记的杨绍南像往常一样饭后散步,不知不觉地来到星江河边,凝重地久久望着欢腾奔放的河水,若有所思间忽然顿悟——“水力发电!”

     水能,与林业和茶叶并列为当时婺源三大资源。婺源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位于黄山和天目山余脉,全县总面积2947平方公里,人口35万,婺源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全县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981毫米。境内山峦叠嶂,溪流纵横,天然水系发达旺盛,集雨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条,总长516.6公里,溪坑山涧则不计其数,水资源十分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32亿立方米。婺源山高林密坡陡,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也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15.6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9.4万千瓦。

     1965年初秋,在上饶行政专署水电处的支持下,婺源县委一声令下,武口水电站开工建设,由此拉开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小水电开发大会战序幕,随着小水电工程的深入发展,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坝体结构形式因地制宜,因材而异,如相继建成的武口水电站和秋口水电站的混凝土硬壳溢流坝(俗称包饺子坝),清华水库的混凝土重力溢流坝和段莘水库的粘土心墙土堆石坝等。

    “云封十里层峦外,雾锁千波一坝间”,段莘大坝最大坝高37米,顶宽5.5米(公路直通坝顶)、长114米,坝底宽141.5米,大山般地耸立在峡谷中,非常雄伟壮观。段莘大坝拦蓄河水5481万立方米,顷刻间,高山变平湖,风光无限。段莘电站发电装机1.114万千瓦,占全县总装机的三分之一,段莘大坝的顺利建成使婺源县跑步进入了全国第一批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行列。而21米高的清华大坝溢流犹如云遮雾罩,电闪雷鸣,场面十分壮观。

      改革开放一开始,自强不息的婺源水利人就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先后又建成了程村、长滩混凝土连拱坝、塘尾、晓庄圬工双曲拱坝和钟吕复合土工膜防渗碾压堆石坝等诸多水坝。

     由浆砌条石单圆心双曲拱筑而成晓庄大坝,其最大坝高33.85 米,坝顶宽2.5 米 ,坝顶上游面弧长133.4 米,恰似一纤幽婉的鹊桥飞架两岸山峦,拦蓄高山来水832万立方米,真是 “一泓天池水,层峦叠障峰。苍穷云袅娜,飞来万道虹。”

    钟吕大坝,最大坝高51 米,坝顶长262 米,坝顶宽4.8 米,底宽150 米。这一庞然大物全是用当地盛产的千枚岩堆石碾压而成,其上游防渗系统一反使用无机物之传统采用复合土工膜这一高分子材料构建,据考证,该坝为当时国内同类坝型之第一高坝,现由于某种需要改造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程村和长滩连拱坝均5跨105 米长,高分别为6和10米。混凝土连拱坝较重力坝工程量小投资少,又较拱坝对坝址的地质条件要求低,因此,它既较好地发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又明显减少了其基底扬压力;既拦水又溢流(且溢流长度大);既造型优美,又造价低廉,颇具“和谐、中庸”之内涵。

    2001年,浙江临海客商看好婺源水力资源与投资环境,投资兴建装机1890千瓦的新村水电站。为兼顾防洪、发电诸多利益,笔者采用新技术新坝型设计,建成了上饶市第一座滚轮连杆式水力自控翻板门坝,新村大坝全长104 米,最大坝高9.6 米,下部6.1 米为混凝土硬壳梯形堰,上部3.5 米为活动的水力自控翻板门。该翻板门坝(闸)由13扇8×3.5(宽×高) 米的钢筋混凝土预制(门)板组成,完全由闸前水位变化来实现闸门的自动启闭。它既减少了坝上游洪水淹没损失和泥沙淤积,又节省了启闭设备和人工操作,因而具有较高经济性与适应性,真是“挡水泄流全自动,发电防洪两相宜”。随后婺源人籍用该技术又兴建了星江、江湾、大源、晓起、灵岩湖和汪潭大坝,其中有翻板门高达5米的,有安装液压臂辅助启闭(即可按需要随时启闭)的,还有门板为金属结构的,真是不胜枚举。

    2008年深秋,为造景配套 “一江两岸”工程,在星江河麻榨坞口处借鉴婺源古老石碣形式兴建一座混凝土胎重力式拱形溢流坝,溢流面镶嵌花岗岩料石,大坝高5米,底宽16 米,顶宽3 米,上游坝顶弧长148 米。该大坝是古老坝型与现代材料良好嫁接,凝重堂皇,古朴美丽。

     种类繁多,形式迥异的水坝,是建国60年来婺源县水利水电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婺源水利人与时俱进,不懈追求,勇于创新精神生动体现。它不仅为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婺源优美的自然风光添姿加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