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婺源县积极推动旅游发展转型升级
作者:吕富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 9:16:32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风光应于四时同

——我县积极推动旅游发展转型升级

洪日如 记者 吕富来 

 

 


 
 
 
 
  日前,我省出台《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我县成全省旅游改革试点县。这股东风,对于原本就昂扬向上的我县来说是一个“加速度”,我县也期望借力再扬帆,风光无限好。 

  作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我县年接待游客量逾 800万人次,实现游客人次、门票收入、综合收入“十二连增”; 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等 20 多张“国字号”名片让我县名扬国内外……今年 1 至 11 月,我县接待游客 943.95 万人次、门票收入 2.42 亿元、综合收入 46.92亿元,同比增长 21.6%、15.83%、20.69%。 

  斐然的成绩总会让人在思想上有所懈怠。但我县的主政者们,时刻有一种紧迫感: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17 个中国旅游强县中,我县游客接待人次排第三位,旅游综合收入排第四位。我县旅游发展不能小富即安,必须奋起直追,打造“中国旅游第一县”。 

  今日的我县,正在建设的京福和九景衢两条铁路十字交汇,预计 2014 年京福高铁将正式通车,成为江西对接长三角经济区、海西经济区的前沿阵地和产业转移承载基地。 

  作为全县“核心产业、第一产业”的旅游业,应该如何加快发展?县委、县政府感到,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发展转型升级,推进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转变、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提升旅游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能力,使其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 

  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对任何一个景区来说都是质的跨越。在过去十余年的发展中,我县旅游门票收入占据旅游收入的 60%至 70%,建设成本、日常管理维护成本、村民分红成本、公益事业支出、民俗文化表演成本等都是门票价格决定因素。但门票经济有缺陷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是发展产业经济。 

  我县大力推进旅游衍生产业的深度挖掘,着力构建以观光接待型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型为重点,以文化体验型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我县聘请专家对城区进行高品位设计,突出山水文化特色,提高旅游城市整体品位; 在郊区规划建设休闲度假酒店; 在景区扶持发展特色农庄等。同时,以建设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契机,投资 5 个多亿将全县打造成为“文化生态大观园”。目前,总投资 3 亿元的篁岭民俗文化影视村、投资 1 亿元的徽派度假园林丛溪庄园、投资0.6 亿元的源头度假村相继对外迎客;投资 16 亿元的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开工建设,投资 4 亿元的火车站片区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实施。我县从整个旅游产业链的角度提升创收,积极开发旅游商品、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新兴增长点。 

  在我县,每一个村落、每一棵古木、每一块砖瓦都赋予了文化的灵魂。让资源和文化相得益彰,我县做得信手拈来。我县在全国率先扛起乡村文化的大旗,以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出台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把我县建成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争创国家社会文化工作先进县。发展以徽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茶文化节,推动砚台、“三雕”、纸伞、傩面等传统手工艺品规模化生产销售,加快篁岭民俗文化村、“三雕”艺术馆等项目建设,设立长径傩舞等 13 个“婺源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小区”。我县文化魅力汇聚产业发展能量,目前,我县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作坊、店铺)达 1140 家,先后开发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100 余种,创造华龙木雕、天翔傩面、朱子砚台等一批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年产总值达 5 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 的 5%,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如今,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旅游,春到江岭看油菜,夏到大鄣山去避暑,秋到篁岭看晒秋,冬到鸳鸯湖戏鸳鸯。“风光应于四时同”的风情让游客“慢生活,心体验”,也让婺源这个大花园四季繁茂,风光无限。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