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微雨熹园 难以割舍的家乡情结
作者:方跃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7-10 22:27:11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微雨熹园 难以割舍的家乡情结

方跃明 www.wycxc.com 婺源


 
 
 
 
  随着林花谢了春红,初夏的朦胧细雨,也就像河边那柔柔袅袅的柳丝那样,缠缠绵绵地将这个位于江南小镇上的名园,梳理得娉娉婷婷, 楚楚动人。亭台, 楼阁, 树木, 假山, 回廊, 照壁, 石碑, 流泉, 以及那静静的百年拱桥, 弯弯的青石板路,凌空而起的飞檐戗角等,都在这空气都带着甜味的季节里,给人一种幽雅亲和的享受, 一种 “洗尽铅华呈素姿” 般的诗意与天然。

  撑一把雨伞,携自己心爱的人一起在园中漫步,你会在浪漫的环境里,感受那些隐藏在房梁屋舍间的绮丽与含蓄,并从中感受到徽文化的博大与繁荣。随着时而舒缓如流泉,时而清脆如珠落玉盘般洁净琴声的响起, 软软的清风, 吹拂在漾着浓浓春意的脸上,也就有了阅读般的喜悦和沁人的玫瑰。鞠一捧流淌着历史印痕的方塘清泉,你可以从这千年不涸的源头活水里,看到了昔日朱家庄的人来人往,感受到文公朱子难以割舍的家乡情结。

  捧一杯香气袅袅的婺源绿茶,坐在熹园的草堂里细心聆听,你会感觉到熹园的脉搏在与自己的心一起跳动。 隔着如纱似雾的朦朦细雨,葱茏而郁勃的苦槠树,在细细地与你叙说着八百多年来的迁梦与流尘; 而静静流淌在脚边的盈盈绿草,却又欢快地在努力编织现代生活的快乐音符。一朵今晨才刚刚撑开花骨的石榴,有意无意地闯进了我的眼帘, 让我感知生命的炫彩与炽热;还有那调皮的雨珠,也不甘寂寞地从房檐上长驱直入,让毫无准备的我意外地亲吻到她冰凉而美丽的嘴唇。

  披着润物无声的牛毛细雨, “紫阳书院”这座曾经延续程朱学脉的“圣地” ,依然完好如初地接受读书人的顶礼膜拜,以及来自世界各地游人的检阅和观光。这是一座在婺源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建筑群, 余懋衡、 湛若水、 汪应蛟、 卢化鳌等诸多名士, 都曾经在这里讲学。 这座原建于元代、饱经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的书院, 虽然屡建屡毁, 但弘扬朱子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地位, 却始终没有被撼动,反而有一种历久弥坚的强大精神。 可见, 这座曾经被称作 “晦庵书院” 的建筑群, 在婺源人心中, 是具有多么崇高的地位。 穿越在书院古朴而又高大的亭台梁柱之间,我似乎隐隐感觉它也在告诉人们:无论统治者如何摧残与扼杀文化的生命,那潜移默化在人们心中的信仰, 始终如一把野草, 一把鲁迅式的野草。

  感受着如 “画船听雨眠” 般的超然意境,惬意行走在熹园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 我想, 任何一个对生命与生活充满热爱,并善于发现美丽和珍惜美丽的普普通通的人,在梦幻般的熹园里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属, 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天真与快乐。虹井亭中, 三贤祠里, 足以让人们抚今追昔, 怀思寄远; 苦槠树下,紫薇花边,尽可以让少男少女们含情脉脉, 海誓山盟。瑞云楼, 是博览群书的圣地; 讲经堂, 是开启童蒙的乐园。 进入非遗馆, 婺源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 一揽怀中, 尽收眼底;踱步修齐堂,古代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种人生修养,又让你感同身受, 流连忘返……熹园,这座从婺源茶院朱氏子孙曾经的聚居地演化而来的园子,写满了太多令人沉思与遐想的故事,就像此刻园中斜斜密密的雨丝一样, 源源而不绝。 无论是引桂桥上的风云变幻,还是尊经阁里的金碧辉煌, 以及善庆堂中的农味, 澹成堂里的茶香, 香闺楼上的雕饰, 以及朱家祠下的庄严等等,都给人一种入情入理的慰藉,一种至情至性的体验与回归。 走进熹园, 犹如走进了一座堆满历史与文化的睿智之园, 既让人惊喜不断, 又让人认知延长。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