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关墨香依稀在
2010-05-29 江西日报
虹关村村民家传珍藏的墨,品种有大众墨、纪念墨、自制墨、药用墨、贡墨。图案多选择群众所喜爱的主题——朱子家训、御赐金莲、龙门、虎溪三笑、壶中日月、松鹤遐龄等作为墨名,广流民间。
虹关村大街小巷亦以墨号命名,如子云巷、方寰巷、大有巷、长人巷等。
收集烟炱的器具。
左一为古代做徽墨的木模,其余均为后人为发展旅游业而仿制的。虹关村许多珍贵的墨模,都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焚毁了。
虹关村保存了大量明清著名墨师的深宅大院。如今,这些建筑已成为徽派建筑的典范。
虹关村全景。为宋建炎年间詹氏聚居而建。有诗云:“山前山后植松篁,亦有田畴插绿秧。不是桃花流出洞,哪知此处墨研香。”说的便是虹关村当年制墨的盛景。
虹关古樟已有千年树龄,胸径3.4米,高约26.1米。通过古樟旁古驿亭上字迹斑驳的楹联,可以看到此处制墨的历史:试问几何年,曰宋曰唐,古樟自晓;溯回多少事,论荣论辱,浙水长流。
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学院退休教师詹庆德收集了大量家乡制墨的资料和清代墨肆经营的账目。
墨肆发货的号牌。
墨肆交易帐本。
墨肆间的往来书信。
婺源制墨,以浙源乡虹关村詹氏名声最著。据该县县志载:婺源墨铺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詹氏制墨不仅“销售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而且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清康熙年间,日本著名古墨制作收藏家松井之泰曾远涉重洋,向虹关村人詹子云请教制墨秘技,并购回大量婺源墨。另一位日本藏墨家河氏朱庵在其著作《朱庵谈墨》中,多次提到婺源墨工对日本制墨业的影响,认为婺墨“艺冠墨林,名重天下”。乾隆六年(1741年),江宁织造曹寅奉命遴选虹关村詹成圭制“御墨”。虹关詹世墨业,历十数代而不衰,堪称制墨世家。去年,这座隐藏大山深处的制墨古村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
近日,记者随一位省考古专家走进了徽墨古村虹关,村里全是徽派建筑,系明清两代墨业世家所建。村落房屋均依山川地势而建,房屋砖雕木刻,尤为精湛。一条2公里长的徽饶古道石板上留下了长长的辙迹,两旁店铺接二连三,可见当年山村墨市之繁荣,故世人称赞“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街坊小巷亦以墨业为号,有子云巷、方寰巷、大有巷、长人巷等。
清代,虹关詹氏墨肆遍布全国各地,墨品多至数百种,因大多易得,故收藏家多有贮藏。记者在十多户村民家中采访时,看见一些珍藏的家传墨品,大饱眼福,这些都是当代收藏家四处寻觅的珍宝。村民家中还幸存一些清代的墨模和烟炱,留存对祖上的念想。
虹关村先哲引清澈山溪从家门口流过,祈望墨业源远流长,财运源源不断。如今,历代墨师已逝去,但墨师墨商创建的墨业辉煌依然可见,浓厚的文化沉淀令人难以忘怀。
二十世纪初,西方自来墨水笔倾销中国后,制墨产量大步下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虹关村詹氏墨业墨守成规渐渐衰落,令人惋惜。今天,邻县休宁、歙县制造的高档墨却与时俱进,经久不衰,价格年年看涨,几乎占领了全国市场。相比之下,令人感叹。
几位詹氏后裔对记者慨叹:“不想让祖辈几百年积累的绝技,在我们这一代人失传。”他们准备挖掘古墨制法,研制新墨品,打造虹关村旅游特色参观项目。
但愿江西虹关詹氏制墨秘技,能借旅游的春风和祖先的名望,重焕光彩。
本报记者万基耀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