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婺源,告诉我们什么?
2007-3-17
题图:河边的垃圾与艳丽美景显得很不协调.摄自婺源县长溪村.
本报评论员 吴薇
婺源,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地方。
上周,受“中国最美的村庄”品牌的强大诱惑,婺源,把我们这一帮子老老小小、一路颠簸地吸引到了那里,痴痴地欣赏着那一片“人比油菜花还多的”美景。此后几日,当我们与婺源进行一番更为“亲密”的接触之后,我终于明白:原来在这个美丽的景区,新农村建设也是如此的必要!改厕工程、饮用水工程、灶房革命、危房改造等等一系列工程,都迫切需要在当地大面积推广。
当然,也不必杞人忧天。面对全国各地汹涌而至的“追花客”,它所造就的强大市场意识,足以令这里的生活质量会迅速攀升。与油菜花合影,收费;进入老宅欣赏,收费……有了认识的革命,变化一定是会翻天覆地的。只是,我又开始担心,这里的古宅将来会不会成为足浴、按摩客的笑访之地?在“中国最美的村庄”享受人间最美的按摩。
就这样,心目中的婺源定格成了一个矛盾交织的地方:村外人,希望它能留存中国农村的原生态,包括风景,更包括民风,也算是聊以寄慰骨子里那一点点仅存的“净土”情结;而村内人,则希望能借助外界的财力,告别祖祖辈辈们贫瘠的生活——这个要求一点都不过分。
步入“围城”的婺源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破解的一道课题:如何协调当前农村建设的保护与发展关系?
在回答保护与发展的课题时,各地农村交出的是不同的“答卷”:一些村庄纷纷建起了新房、筑起了公园,一曲大干快上的“造村”主旋律,却将农村自然淳朴的风情彻底掩埋;另一些村庄又选择停步不前,住着风雨飘摇的老宅、喝着没有净化的水、整个村庄就是个垃圾箱,外人看着或许有一种格外的乡情野趣,然而,住在村里的人却是贫穷依旧。
杭州的不少农村与江西婺源拥有同样的自然资源,在那一片好山好水之间,同样涌动着村民们渴望富裕的强烈愿望。如何弹好新农村建设的保护与发展的“和谐”之曲?这是对政府构筑和谐社会能力的考验。
在昨天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我市明确提出了“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为主旨”的新农村建设方向,今后五年内,村庄的整治建设、培训转移新型农民、抓好农村饮用水和农村改厕工程、下山迁居致富等一揽子的实事工程,将农村的自然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又将全市农民生活品质得以普遍提升。
如果说,婺源的美,是仰仗纯粹的自然风光和村民们低水平的生活质量为代价,那么,这样的美,顶多,只能算“看起来很美”。
我想,新农村的美,应该是以农民不断提升的生活品质和保护得当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唯有这样,才是“表里如一”的和谐之美。
更多了解婺源旅游请关注婺源旅游网 http://www.wycx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