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农村供水的历史与现状
[ 2010-2-25 江智健 ]
农村供水的历史
许多大中城市“因水而立,依水而兴”,而江南山区小县婺源也不例外,相传也因县东大镛山之水流入婺州而以“婺港之源”得名。婺源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位于黄山和天目山余脉,(全县总面积2947 Km2,人口34万)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全县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981mm。境内山峦叠嶂,溪流纵横,天然水系发达旺盛,集雨面积大于100 Km2的河流有10条,总长516.6 Km2,山溪坑涧则不计其数,水资源十分丰富,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32亿m3。瀑布、飞流、激泉、碧波,衬以舟渡、石堰、小桥,再镶上一座座梯级电站与星罗棋布的人工蓄水湖,弯弯秀水,天山共色,如诗似画,婺源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江湾、李坑、晓起、汪口、思溪延村、理坑等许多婺源保存良好的古村落无一不坐落于溪边河畔,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的徽派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妙趣天成。沱川乡障村更是选址于三条小溪的交汇口处,又称三河口,堪称亲水环境建设之典范,门前屋后溪,村庄破肚河成为婺源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婺源人对水情有独钟,在微州(婺源原属微州),水意味着财。婺源村庄十分注重水口与水系建设,一般均溪水入村之处(水口)广植树木,障风蓄水。同时在村内跨河建碣,既引水灌溉、蓄水造景和修汀洗衣浣纱,又寓意聚敛财气。因此,婺源乡间村民的洗衣浣纱更多是是依靠门前屋后溪水,而消防用水来自于屋内一个个缸水,婺源古人修建堂宅府第开设天井,汇屋面雨水于室内即 “四水归堂”,以求财源广进、肥水不流外人田,当然天井主要是有通风、采光,汇雨水于大缸消防与养鱼观赏之实用,如江泽民总书记的祖籍地——江湾镇江仁庆古宅设有千斤一口的大缸,自大楼落成后一直没移动过,终年蓄满水,缸口上长满层层青苔,缸水常年不腐,且可预测天气之变化,天要下雨,缸水变浊;天将放晴,缸水清澈见底,游鱼怡然欢快。该“镇宅缸”(又称“太平缸”)还驱邪避害之功用呢,聪明的婺源先人竟把这无根水(雨水)给侍弄活了,更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者直接引溪水于自家庭院鱼池,真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然消防的大作动还是依靠这溪坑池潭之水的。
尽管婺源乡村大多依山傍水而建,而且许多溪水还穿村而过,但婺源习惯并不直接饮用溪流坑水,广大村民均掘井汲水饮用。一般乡村均有一至数口不等的水井,分布于不同居民片区,婺源山高林密,雨量充沛,地表水十分丰富,地下水位高,随处挖掘都能找到水,一般井深10m,少的仅需几米。素有“千烟无河”之称的中云(镇治)广大村民的包括饮用水在内的一切生活用水均靠星罗棋布于村中的水井来提供,婺源先人十分亲近、爱惜水,例如更令人称道的浙源水木坑和赋春冲田等村庄一直延用至今的“三眼井”,上游水井供饮水用,中间水池供淘米洗菜用,最下游水池供洗衣物用。上游水井底有泉眼,泉水从地下冒出充满后,凭借自然坡降通过边槽依次流到第二潭、第三潭。饮水、洗菜、洗衣、消防卫生节水系统自然形成,这就是最原始的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吧。再如,在江湾镇老街中部,有一眼由一大一小两锐角三角组成的形似一方宝剑的“剑泉井”,它四周由青石板铺设而成,靠北端的“剑身”为饮用水口,靠南端的“剑锋”为洗涤用水池,清洌甘醇的泉水自井底部泉眼冒出,流经“剑身”,再从“剑锋”锋尖处溢走,一年四季不枯,因此村民还用它来防火,故又称“防火井”。婺源先人亲近水,巧用水、崇拜水和呵护水,与水同乐,与水共存,不离不弃,融如一体,渐达“天人合一”之极致。因此,婺源的水也渐渐具有了灵性,相传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之父朱松(南宋文学家)出生时,其房宅(在婺源蚺城镇街中)边一口径1m、深5 m的古井中气吐如虹,终日不绝;后朱松中进士外出做官,朱熹在福建尤溪出生时,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该宅古井中又紫气贯天,一片虹光,为此南宋皇帝钦赐“虹井”牌坊耸立至今,成为了婺源的一大风景名胜。
2 农村供水的现状
2.1农村供水工程结构与分类
解放后一直改革开放前,婺源农村供水状况均没有改变,就连家住县城的笔者1988年还未用上自来水(即当时县城自来水尚未完全普及),因此,严格地讲,婺源广大农村也仅于本世纪初才悄然开始供水工程(自来水)的实施。婺源农村供水状况发生改变是以价廉物美的PVC管的问世与推广为标志,事情开始之初,更多的是村民几户一组,十几户一班自发地集资买建材,共同投劳,管引村前屋后山坞沟壑中山沟(泉)水。婺源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之优越的天然条件使散居在广袤山场脚下的村民大量管引枧接山沟(泉)水成为了可能,婺源农村供水大致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部分自然条件优越,引水工程量少的村庄之村民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集资投劳,自力更生,纯粹自发地管引枧接山泉水进行农村供水;第二阶段是在国家实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项目资金的补助下,广大村民多渠道、多方式(也包括多水源)大规模地建设农村供水工程。到目前为止,婺源广大农村实际实现了自来水“村村通”,当然,这是绝对低层次的“村村通”,婺源 “村村通”的大多数自来水仅解决人畜饮水,许多村庄连洗衣等其他生活用水都不能满足,更有甚者是到了枯水季节,不仅所管引枧接山沟(泉)水工程的水源干涸不能满足村民的用水需求,而且农村供水引走了山泉水直接危及水源地下游农田禾苗之抗旱用水,该农田的持有(耕作)者将会(强烈要求)截断该自来水(生活)供水。于是乎,段莘乡政府所在地——中村一村民就将其在村旁一山坞里的责任田改为旱地,并将原本用来灌田的山泉水引进村供村民和乡政府机关单位作自来水之用,现在每年可收到4000-5000元水费呢。同时,婺源目前的 “村村通”自来水由于种种客观原因仍有10-15%的村民没有覆盖。
婺源农村供水工程的水源除了来自大量的山沟(泉)水外,当然还可来自众多山塘水库与河流。婺源县目前已建成蓄水工程1317座,内有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126座、塘坝1188座,总库容约2.1亿m3,山塘水库水质一般较好,浑浊度较低,是目前农村人畜饮水多采用的方式之一,也是优良的饮用水水源之一,如此星罗棋布的山塘水库也为婺源农村供水工程提供了良好的水源。地处丘陵的中云村(镇治), “千烟无河”,由于没有丰富的山泉水可引,于是便从村旁一小(一)型水库——新塘坞水库引水供广大村民和乡政府机关单位人畜饮用和其他生活之用。同时,婺源西部重镇——赋春也是从中型水库——大塘坞水库引流作自来水,当然还有赋春镇甲路村也采用山塘水库来实施农村供水,以山塘水库作为水源地的农村供水工程所供水人口约占全县农村已供水人口的15%。直接从河流中人工(电泵)提水的有江湾、清华和秋口三个镇治的农村供水工程,其所供水人口亦约占全县农村已供水人口的15%。由于婺源山清水秀,自然生态十分良好,外界媒体宣传婺源人连洗澡都是用矿泉水的。因此,除几个镇治水厂设有较简陋水质净化设施(有的既是安装了常规的净化也为了减少成本而未投入使用)外,婺源农村供水工程均是直接引用天然来水和塘库之水。同时,由于一些工程选材低廉(劣),且PVC管埋藏不深(约10-20cm)未达到规定要求而发生与快速老化而过早报报废,目前,早期村民自发兴建一些供水工程已进行了更新改造。
2.2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模式简述
从投资结构上来讲,婺源农村供水工程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由当地村民自发集资投劳建的,这是婺源农村供水工程投资方式,其份额约占全县的50%;第二类是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由开发商投资兴建,其份额约占全县的30%;第三类是国家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国家补助资金约占全县农村供水工程总投资的20%。由当地村民自发兴建而成的农村供水工程,一般不收水费,只是兴建时合伙村民集资投劳,日常运行时仅分摊少量的维护费用。而受到国家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资助的农村供水工程有的是村民少或不集资投劳,同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少量水费,以支付工程的运行费或偿还部份投资,目前计费方式有:一种是用户装水表按用水量缴纳0.5元/ t(等于县城水费的一半)左右,另一种是用户按每年缴纳50-60元。当然,更多的是某些个人承包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与管理,兴建时由其在国家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向需水村民收取一定的集资款,营运时又由其用水户收取一定的水费。集资款与水费的收取额确定规范性并不强,有关方面对其似乎缺乏实质的监控,全在承包者赚钱欲望与用水户交费心理底线平衡中游弋。江湾、清华和秋口等镇治水厂一般均为招商项目,大多开发商投资兴建,并由其收水费运营,水费一般最高按县城水价收取,即1.0元/ t,由于农村用水量不大(其中部分村民仍引用山沟水),一些镇治水厂目前的财务效益并不尽人意,只有中云自来水价格低廉,仅为0.4元/ t,而且工程运营状况良好。究其原因,一则它完全自流引用新塘坞水库之水供水,无需机电加压节省成本;二则中云上下两村包括镇直机关与商铺人口众多用水量大(且无山泉水引用),规模效益有所体现;三则也许由于中云自来水工程为集体所有,无赢利之企图或作为公益事业之属性使然。
另外,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前,婺源农村大多村民均饮用地下水(井水或泉水),而现在却基本上饮用地表水(山沟水或河溪水),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婺源农村饮用水的水质不是提升了,而是出现了滑坡,尤其像清华、江湾和秋口等地从河溪中抽水且不运行(为了降低供水成本)净水设备直接向用户供水的。所以,不论从增加人口覆盖面、提高供水保证率上来说,还是从净化水质、提高供水质量上来讲,也不论从扩大供水规模、增加供水功能来说,还是从加强工程投入与质量管理、延长项目寿命上来说,婺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如何加强农村供水(饮用水)系统建设、管理模式及其保证体系,婺源正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