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张良者,书生之极至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25 20:26:15  文章录入:桂祥  责任编辑:桂祥

读《史记》悟人生之二

张良者,书生之极至也

说张良是书生,未免有些牵强,凑合起来的因素有四点。其一,他少年时,家势落败,曾经在淮阳学礼。其二,他年少时曾经得到一位老者赠送《太公兵法》,常常诵读它。其三,他容貌如女人,正如“白面书生”之类的说法。其四,他功成名就之后,却归隐山林,书生式的洁身自好植入他思维的骨髓。

说张良是书生,并没有贬损这位历史名人的意思,而是赞誉他是书生的顶尖人物。因为他有勇、有度、有力而为后人所景仰。

有勇

张良祖辈几代在韩国为官,秦国灭掉韩国,张良年纪尚小,但志向很大。拿出全部的家财寻求刺客杀秦王。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个以一百二十斤铁锥为武器的大力士。俩人共同去杀秦始皇,但没有成功,反被通辑。

张良帮刘邦平定天下,被封为留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却抛却了所有的名利,归隐山林。

这两个重大的人生抉择,都是需要付出巨大勇气的,他敢于为人生理想的实现而有所追求,有所放弃。

有度

张良为陌生老人捡鞋穿鞋的故事,是告诫后人行事要有度量的好例子。

陌生老人让张良为他捡鞋穿鞋,还好像玩弄人一样,前后叫张良三次赴约。张良以“忍者神龟”的度量,没有怨言地做到了。因此,也得到了日后行事的思维利器《太公兵法》。

有力

“力大为王,智深为首。”书生的力量不应该指体力,而是指智慧的力量。张良的智慧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选对主子

陈涉等起兵后,张良也拉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准备去投奔自主为楚假王的景驹。在路上碰上刘邦,这个时候刘邦的军队是几千人,势力并不强。但是,张良几次跟刘邦说起《太公兵法》,刘邦都非常乐于接受,而其他人的反应都不叫好,于是张良决心跟刘邦。

2、让主子多次转危为安

张良跟定刘邦之后,多次让刘邦转危为安。其中劝说刘邦拒绝食其的建议最为惊险。

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的时候,食其建议他分封六国后世,施行德义。张良知道情况后,立马对刘邦陈述了不能采用食其建议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你刘邦目前根基不稳,还不能掌握六国后世的力量,如果分封,那么他们的旧部就会各随其主,你刘邦的势力就会大为减弱。

3、荐能人保太子

废立太子,历来都是宫廷斗争的焦点。刘帮平定天下后,想废掉太子,立夫人生的如意为太子。吕后求计于张良,张良推荐她礼贤请来四个隐匿山林的老者。果然,太子在四个老者的辅佐之下,保得了太子之位。

“夫运筹策帷账之中,决胜千里外。”这句话应该是对书生能耐的极高评价,而最初获得这个评价的,大概就是张良了吧。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