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大山里的的洪水
作者:桂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23 22:03:02  文章录入:桂祥  责任编辑:桂祥

大山里的的洪水

文章发表:上饶日报 栏目:信江 发表时间:20007年11月12日

我的家乡在赣东北大山深处,村中小河是典型的山间水。平日里,清澈见底的河水缓缓流,水也就勉强没过膝盖深浅。发洪水时,土黄的水滚滚而来,五六米深的水几近涌上河边的青石板路。

河里涨洪水,男女老少都会前来驻足观望。在村民眼里,波涛汹涌的洪水是壮观的景象。熟悉的河滩不见了,狭窄的河面变得宽阔起来,水势是那样强劲有力。年青力壮的汉子,除了观望,还趁此机会捞些外财。他们手握嵌套着铁钩的长竹竿,等待上游飘流下木头。二、三米长的段木在浪涛的遮掩下,时隐时现地飘在几十米宽的河面上。要钩住木头,除了具备稳、准、狠的功夫,还要加上三分的运气。水流急,水势猛,把钩住的木头拖到河边抱上岸来,确实要一番力气。汉子们坚持拖得住就拖,拖不住就放的原则,不然人被木头拉走滚下水去是非常危险的。有幸钩住一段粗木头,亲戚朋友便来帮忙,齐心用力把木头拽到岸边来。当木头从上方飘游下来,观望的人便此起彼伏地呐喊,手握铁钩的人一个个瞄准着,一段木头可能会被你钩住,但往往拗不过洪水的冲力,与这小财富失之交臂。这段木头成了下一个人的希望,又响起新一轮的呐喊声。河沿长排的人流、舞动着的长竹杆、河里滔滔的洪水,构成了一组壮观的山村景象。

涨洪水时在河边悠闲捞鱼的人,是另一道风景。山溪鱼在发洪水的时候会逆流而上,努力地靠着岸边游。十几岁的小青年还不适合钩木头,40多岁的人也不再提当年的勇气,他们当中勤快的便带上鱼桶,手拿长柄鱼兜站在河岸上捞鱼,每人固守一小段河沿。不在乎鱼的大小,每一兜下去或多或少都有收获。鱼多时,粉蒸着吃;鱼少时,烧鱼汤喝。夜深人静的时候, “轰啪轰啪”,水浪拍打石岸的声音有节奏地响着,透出山村生活是那么平实,那么厚重。

第二天早晨,水雾迷漫了整个河沿,河水格外地清,经冲洗的河床和河滩非常干净,整个河道的面貌焕然一新。水退去如此之多,让人不得不感叹 “时涨时落山间水,反反复复是小人”前半句的形象具体。趁着河水合适的流量,村民把头年砍下堆放在河边山上的木头推下河,让木头顺水而下,一直飘流到村里。借水运木是山村的一大特色。等洪水全部退去,银白色的河滩上便码堆起一垛垛的木头。村民点数着粗长的木头,露出欣慰的笑容,孩子的学费有了指望,日常支出有了着落。

六七天后,河水终于恢复到往日一样的深浅。在河道拐弯处,大量细河沙沉积了下来。村民用洪水送来的河沙浇铸水泥晒场,建设新房子,就地取材开支省去了一大笔。村边河滩上来了许多石头新移民。村民在河滩上仔细地搜寻,找几个扁平的,大小合适的圆青石,抱回家备压制酸菜用。可能是石质好,水质甘甜的缘故,山村主妇腌制的酸菜很有特色,色泽鲜艳,清脆爽口。就是这可口的酸菜伴我度过了三年初中生活,助我顺利考取师范学校。

小孩子做完功课,也在河滩上寻找着,如果发现白亮的麻石,便一定会收藏起来。等到夜幕降临,躲在远离灯光的角落里,小伙伴们每人拿一对麻石比谁撞出的火星亮。虽然麻石撞击后散发出的气味刺鼻难闻,但丝毫不减弱孩子们玩乐的兴趣。如果机会好,找到形如鸡蛋的鹅卵石,那就再好不过了。村里有个习俗,端午节吃鸡蛋的时候,往往用“染子藤”的草根汁把蛋壳染成红色。小孩子舍不得马上吃,要拿自己的蛋跟别人碰,看谁的蛋硬,蛋被碰破了才不得以剥壳吃。有了染红的石蛋发挥威力,那就“无蛋不摧”,堪称蛋王了。

时间一年一年过去,洪水一次比一次来得凶猛,洪水夹杂的泥沙越来越多,洪水变得深红深红的。从上游排放下来的木头却一年年变少,越来越细小。红色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洪水的底色。

1995年,我师范毕业来到家乡小学教学。第二年开始,政府加大山林管理力度,积极引导村民开发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组织各类技能培训,转移劳动力进城务工。山林得到喘息,逐渐恢复原样。特别是三年前,林权分配到每家每户,村民护林的积极性更高了。

如今的年青人很少有伐木经历的,他们有的通过读书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有的学有一技之长成为厂里的骨干。也有的回村办厂,搞起山村旅游。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富足起来,盖新房,买小车的人多起来。通往镇上的黄泥路变成了水泥路。

家乡河里每年还会发洪水,这些年的洪水淡黄淡黄的,也难得有木头漂游下来。在观看洪水的岸边,多了许多陌生的面孔,他们被山村的深邃和幽远所迷恋,是地道的山村“驴友”。洪水退去,河滩依然是孩子们的乐园。

我曾经为红黄色的波涛汹涌的洪水而激动和兴奋,但今天却感到淡色的洪水是那样的亲切和自然。但愿家乡河里的洪水永远是淡色的,永远是那样亲切自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