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药治病虫害想到批评教育学生
文章发表:中国教师报 栏目:班级在线 发表时间;2008年8月18日
打药治病虫害与批评教育学生,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细思之,二者有路较多的相似之处。两者的目的都是为受力对象茁壮成长。两者有共通共用的规律。
第一, 早预防,及时治。
作物生长的每个阶段出现什么病虫害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有经验的农民在病虫害发生前就打药预防,把病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突发病虫害,在出现苗头时就彻底治理,而不是等大面积爆发才开始行动。
同样的道理,学校教育工作中,也要预见性地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段进行警示性地批评教育,制订规章制度对学生加以约束。学生突发问题,则要及时有效地制止,切不可麻痹大意,酿成事态恶化的结果。
第二,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许多农民反映现在的病虫害越来越厉害,施药总不见效。滥无节制地用药,虽然当时效果显著,但总有幸存的病虫害。时间一长,后代的病害虫产生了耐药性,农民只好加大用药量或用毒性更强的药,但病害虫的耐药性也随着增强。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支出更大,药物残留更重,最终受害的还是人。
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也是如此,暴风骤雨式地不分青红皂白地伤自尊地批评,表面上让学生屈服,似乎达到教育效果。实际上学生会形成逆反心理,埋下仇恨的种子。或者对学生的批评教育采用欺骗、恐吓的方式,当揭穿教师不恰当做法的时候,教师不得不加大恐吓的力度,改变欺骗的形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经历事情的增多,他们识别欺骗、恐吓的能力会不断增强,教师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最终让学生教育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
为防止农作物产生抗药性,要科学合理用药。多用无副作用的生物制剂的药。同理,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不可过于频繁,不可使用有失偏颇的方法,不可随意加大力度。
第三,创设和谐的生态环境
农作物的多种病虫害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化而造成的。或者害虫的天敌减少,或者土质恶化,或者人类活动过于频繁。假如生态环境和谐,维持正常的生物链关系,虫害就难得泛滥。同样的道理,社会稳定和谐,学校和家庭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诚实守信的舆论环境,那么学生犯错误的机率就会下降。我们提倡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就是这个道理。应该来说,创设和谐的环境是根除问题的根本出路。
当然,教育学生远比田间管理复杂得多,但也不可否认打药治病虫害对教育的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