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悟人生之二十六——
大智于有知
范蠡是春秋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帮越王勾践雪会稽之耻,灭掉吴国之后,主动更名改姓到别国创业做生意,成为富甲一方的贤士。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赞誉他,“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范蠡的大智在于“知”,知天,知时,知人。
知天
越王勾践打败吴王阖庐,阖庐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日夜勒兵,准备复仇。越王勾践想先发制人,在吴国发兵之前前去攻打。范蠡劝诫道:“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
范蠡从政治的高度,阐述了非正义的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但越王勾践不听劝诫,终于导致大败,被困于会稽,慌乱无计的时候,范蠡宽慰指点他,“持满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以地。卑辞厚礼以遗之,不许,而身与之市。”越王勾践稳定情绪,派出使臣斡旋,终于获得了“卧薪尝胆”的机会。
范蠡超然物外的处世风格,不能不说是一种大智慧,因为淡泊名利而最后获得了经世的名和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范蠡没有居功邀赏,而是“浮海出齐,变姓名,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齐国人对他的贤达,很是敬仰,要他入官为相,他婉言回绝,“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送回相印,散尽家财,到陶地定居。
范蠡无论是对战争,对事情,对人生,都认识本质规律,而不被眼前的所听,听见,所得迷惑。他知天的智慧,令人仰止。
知时
“识时务者为俊杰”,对时势发展的准确判断和把握,充分显示了范蠡的智慧。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急着攻打吴国以雪会稽被围之耻,几次都被范蠡制止。当吴国重要的谋臣伍子胥被谗杀之后,越王勾践认为攻打吴国时机成熟,但还是被范蠡制止。
直到第二年春,吴王夫差在黄池大会诸侯,国内只留下太子和老弱的兵士守卫,范蠡才认为时机成熟。越国因此一举打败吴国。
后来,吴王夫差被越王勾践围困,他派臣子前来议和,想效仿当年赦放越王勾践一样,得到对方赦放。越王勾践为之动情,将要准许。范蠡却说这万万不可。“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服。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早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厄乎?”
范蠡振振有词地说与越王勾践,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能否把握住机遇,关乎越国的生死存亡,前途命运。越王勾践听取建议,终于实现了埋藏了二十二年的夙愿。
知人
范蠡能够客观冷静地分析与已相关人物的特点,从而作出相应的行动策略。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回,要范蠡治理国政,范蠡推辞道:“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全国政务都归文种管理,范蠡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才回来。
越灭吴之后,范蠡作为功臣,并没有居功等赏,而是“浮海出齐”,到齐国创业去了。他从齐国寄信给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对越王勾践的认识是深刻具体的,于是见好就收,不对他抱有幻想,于是避免了祸难。相反,同样是越国功臣的文种,因为没有走,很快被越王勾践赐死。
范蠡迁居到陶地之后,他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抓起来。范蠡让三儿子带上一牛车的黄金去走关系,大儿子以死相逼要代替三儿子前去,加上孩子的母亲也坚持要大儿子前去。范蠡不得以同意长子前去。但因为大儿子太看重钱财,最终导致二儿子被杀。
大儿子运回二儿子的尸首,大家都很悲伤,惟独范蠡惨笑,说:“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弃财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知子莫若父,但是像范蠡这样对儿子深刻认识的,真是透彻极了。
知天,知时,知人的大智慧,让范蠡的人生近乎完美,“居官则至卿相,居家则致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