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包与博客
在省首脑部门上班的老乡发来一条短信:“春才关了早点店,菜包早餐没了着落;仲俞博客不更新,精神早餐从此悬空。横批:没着没落。”
看后没去琢磨,回了一条给他:“哈哈!”两天之后,我到春才开在二经路上的酒店吃饭,另一位老乡问我收到一条特殊的短信没有,我才恍然:大概仁兄他把那条短信在老乡中群发了。
我开始反思,我的博客怎么能和婺源菜包划上了等号?
借婺源菜包炒作自己,非我本意;我也绝不敢攀婺源菜包“高枝”。但我又不得不佩服老乡才情。春才在南昌多年,开酒店,卖木雕,搞摄影,还是婺源县人民政府驻南昌办事处主任。我在网上混迹多年,开博客,打游戏,开牧场,几天前刚破格评上副高职称,可以算是主任记者。他开的酒店在二经路一带非常有名,靠什么出名?曰婺源菜,曰菜包。我开的博客也曾经在某网站登上了首页,靠什么赢得人气?曰出卖隐私,曰倚老卖老。
南昌包子多是肉馅儿,若是菜包,馅儿多是腌制过的菜,纵使有一些青翠白菜末子,那也是“引进”的花样。婺源人和南昌人相反,不怎么吃肉包。菜包的馅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萝卜丝,一种是豆腐。萝卜丝拌辣椒粉,白里透红;豆腐丁拌葱,一青二白。无论豆腐还是萝卜,都讲究新鲜。春才把婺源人喜欢的菜包摆到南昌的酒店里来,南昌人眼睛一亮,认为这有乡土气息,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的口味。南昌人追求飘忽的动感和戴着沉重高帽的宜居生活,喜欢阿满似的市井喜剧,而婺源是地道的徽文化,虽然“嫁”入江西60年,但徽州人的脾气仍然顽固不化地依附在婺源人身上,喜欢无病呻吟,喜欢桃花潭水深千尺,喜欢小巷屋檐下躲雨的情调。读了几年书,便挑灯夜战把隐私写在日记本上,读大学,把日记本带到大学里去,参加工作,把日记本带到单位上去。我就是许许多多无病呻吟写日记的人中的一个。像春才把菜包带到南昌来一样,我把日记本也带到了南昌,东捡一篇,西选一篇,拼凑成“一桌菜”,结集出版。等书印出来,再一页页翻看,发现隐私占多数,笔法拙劣,见识肤浅,真是悔之晚矣。所以没面子推销,没敢向领导汇报,只是悄悄送了几本给南昌工作的老乡。这些老乡很给面子,就像来了客人都要安排在春才的酒店一样,现代人吝啬的表扬都送给了我:竟然连隐私写得富有乡土气息!多么符合现代人摒弃快餐文化的趋向!他们说,读着我那点隐私,竟有点在春才店里吃菜包的感觉。
像约好了似的:春才赚钱心切,把酒店里本来作为主食的菜包“单列”,开了一家早点店,主打婺源菜包。我出名心切,把本来给老乡娱乐的日记拎了出来,在网络上开了自己的空间,主打乡情牌和隐私牌。春才开早点店前在老乡面前广为宣传,开业时还叫了许多老乡去捧场,开业后还想让我写篇文章,给他的早点店做点免费广告。我开博客之前,也在老乡面前广而告之,开博之日还分别打电话给要好的朋友,让他们去踩一踩;博客开了以后,我不失时机在每次老乡聚会上,都有意无意把话题引到自己的博客上。这个老乡说,他每天早上出门,要走上半小时的路,为的是到二经路上的春才早点店吃几个菜包。听到这话,春才就笑得像一尊佛;那个老乡说,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为的是看我博客上更新的隐私。听到这话,我就笑得像一窃贼,恨不得每天都去偷点什么,然后到网上晒赃。
不过,结局相同却又不同:相同的是,春才的早点店关了门,菜包重归酒店餐桌;我也开始检点行为和衡量水平,打算收手收心。不同的是,春才不开早点店,而我的博客还得开下去。仔细分析春才关早点店的主要原因,就是利太薄。南昌是吃粉喝瓦罐汤的城市,真正喜欢吃菜包的,还是婺源人。在南昌的婺源人有多少?真正生活在早点店边上的婺源人又有多少?而我的博客很少更新,主要原因是人老珠黄,点击量太低。人生短暂,一个人再怎么乱来,能力有限,隐私更有限,婺源菜包再怎么新鲜,也不能每顿都吃,我的隐私再怎么刺激,也只能刺激老乡朋友一次。再说,你不是名流,不是大腕,再大的隐私,也只能在老乡朋友圈中击起一丝小小的波纹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