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国宴茶《得雨活茶》茶艺
作者:陈珉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31 18:56:04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率高达80%;其次是咖啡碱,一次冲泡浸出率近70%;茶多酚一次冲泡的浸出率较低,为45%左右,可溶性糖的浸出率更低,通常少于40%。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揉捻程度一般比绿茶充分,尤其是红碎茶,颗粒小,细胞破碎率高,所以一次冲泡的浸出率往往比绿茶高得多。目前,国内外日益流行袋泡茶。袋泡茶既饮用方便,又可增加茶中有效物质的浸出量,提高茶汤浓度。据比较,袋泡茶与散装茶冲泡相比,其内含物质成分浸出量前者要高20%左右。

 


第六节  冲泡技术

1、“赏茶”

泡饮之前,先欣赏干茶的色、香、形。

    取一杯用量的茶叶,置于无异味的洁白纸上,观看茶叶形态。名茶的造型,因品种加工不同,或条、或扁、或螺、或针……欣赏其制作工艺,察看茶叶色泽,或碧绿,或深绿,或黄绿,或多毫……再干嗅茶中香气,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锅炒香,或不可名状的清鲜茶香……充分领略各种名茶的地域性的天然风韵,称为“赏茶”。

2、湿看欣赏

    取茶3克入杯,冲入80℃左右的开水。至杯容量的1/4时,稍停1分钟,待干茶吸水伸展,然后再冲水至杯量的七分左右。

    当壶水以凤凰三点头之势冲入杯中时,干茶吸收水分,逐渐展开叶片,现出一芽一叶、二叶,单芽、单叶的生叶本色,芽似枪、剑,叶如旗;茶叶或徘徊飘舞下沉,或游移于沉浮之间。汤面水汽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趁热闻取茶汤香气,令人心旷神怡;观察茶汤颜色,或黄绿碧清,或乳白微绿,或淡绿微黄……隔杯对着阳光透视,还可见到汤中有细细茸毫沉浮游动,闪闪发光,星星点点。观其茶形动态,别具茶趣,这个过程称为湿看欣赏。

3、品尝

    待茶汤凉至适口,品尝茶汤滋味,宜小口品啜,缓慢吞咽,使茶汤与舌头味蕾充分接触,细细领略名茶的风韵。此时舌与鼻并用,可从茶汤中品出嫩茶香气,顿觉沁人心脾。此谓一开茶,着重品尝茶的头开鲜味与茶香。

    饮至杯中茶汤尚余1/3水量时(一开不宜全部饮干),再续加开水,谓之二开茶。如若泡饮芽叶肥壮的名茶,二开茶汤正浓,饮后舌本回甘,余味无穷,齿颊留香,身心舒畅。

    饮至三开,一般茶味已淡,续水再饮就显得淡薄无味了。

    茶的冲泡是一门综合技艺,需要有文化修养、茶学及相关知识,还要深谙地方和民族饮茶风俗习惯。同时,消费者的嗜好不同,生活习惯有别,茶类信能各异,也会使茶的冲泡变得多种多样。

    茶,人人会喝,但是要泡出一杯色、香、味俱佳的好茶,却非易事。泡茶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就是了解茶叶的特点,掌握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表现出来。

    艺术性,就是要根据不同的茶叶选取相宜的茶具,以及讲究传统、典雅的冲泡程序和礼仪等。

    在茶、水、具等特定的条件下,熟练的冲泡技术就成为主要的因素。作为主要的散茶冲饮方法的壶泡杯冲形式,历经数百年而日趋精湛,经历了从“无法”到“有法”,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它讲究传统的程序和形神兼备。操作者要有一定的精神准备,熟悉茶性,要有“茶意”,不断融入自己的经验。操作要典雅、大方、得体、休闲自如、有条不紊,使主客都能全神贯注于茶的冲泡及品饮过程之中,引导品茗者进入完美的境界。

    茶叶冲泡程序,可繁可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而言,“品茶”的冲泡程序十分讲究。所谓“品茶”即欣赏、品饮茶叶。我国各种名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其色、味、形,丰富多彩,各有千秋。细细品来,其乐无穷,确为高雅的艺术享受。

    泡茶是明代开始才普及开来的,其法是先取适量的茶叶,投入清洁而干燥的茶杯或茶壶中,冲上1/4或1/3的开水,使茶叶浸润1分钟,待茶叶放开,茶汁开始浸出后,再加开水至七八分满,趁茶汤温热时,即可饮用。

     “评茶”的冲泡程序有严格的规定。所谓“评茶”又称“茶叶审评”,即评审茶叶的质量、等级,从而确定茶叶的价格。所以在茶叶流通中茶叶审评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评茶的一般程序是,看外形——嗅香气——评汤色——尝滋味——看叶底。

    “喝茶”的冲泡程序则最为简单。所谓“喝茶”,有些地方也叫“吃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渴和帮助消化。这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体生理上的需要。其冲泡程序比较简单,通常为:备茶——备水——备具——冲泡——饮用。

冲泡得雨活茶的具体操作:

    赏茶——欣赏干茶的外形、色泽、嫩度、匀度,闻取香气;

    温杯——用温水将茶杯摇转清洗,提高杯温;

    浸润——将水注入杯中四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满,投入茶叶(观其入水即沉状),摇香回转三圈闻香;

冲泡——待茶叶舒展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