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从中国的西南深山走出来,在更广的区域落地生根,每流传到一地,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当地的居民,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茶的普及不仅关乎风俗之变,还曾牵涉民族关系和国家的安危,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有的现象。随着茶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隋唐之后1000多年的封建时代都对茶实行专卖制度,茶税是封建王朝财政税收的支柱之一;茶传入中国西部边陲,又成了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纽带;而随着中国陆路、海路贸易的开展,茶走出国门又影响到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关系。
茶税与榷茶制度
唐代盛行饮茶,《旧唐书》说当时“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祛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当茶成了“须臾难舍”的“食物”,民间自由买卖和享用茶叶的日子也就走到了头。统治者看到茶对于平民百姓的重要性,就多了一项财政收入——公元780年,唐朝为了平息兵变,增加军饷,开始对茶征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茶税。不过,这第一次收茶税还是一种战时政策,兵变被平息后就终止了,不仅如此,当时的皇帝事后还下诏罪己,为此举向臣民道歉。但是,唐朝末年战乱不已,统治者又想到了征收茶税,而且是按照茶的重量而不是实际价格征税。后来更全面实行茶专卖制度,不仅茶叶统购、由官府统一焙制,甚至连栽培也由国家专营,为此勒令茶农将以前储存的茶叶全部焚烧。这样,朝廷全部控制了茶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以牟取暴利。
明清时期设在四川雅安的茶政管理部门
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由于先前茶的栽培和制作已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很多人都以茶为生,对茶实行全面专卖无疑让这些人失去了经济来源,因此激起了民愤,江淮一带茶区的农民公然宣布,如果朝廷不改变政策,他们就起义造反。为此,朝廷才决定采取部分专卖的方式。此后,中国历朝统治者实行的茶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对茶叶贸易采取收税和专卖制度,这种做法直到清朝(1644—1911)中期才彻底取消。
茶马古道上的古驿站
云南颇具规模的洱源马市(徐晋燕摄,香港《中国旅游》图片库提供。)
茶马互市
随着茶的传播和普及,在一些并不产茶的边远地区生活的人们也接受并喜欢上了饮茶,这些地区的人们需要中央政权管辖下出产的茶叶,于是茶影响到了民族间的关系。唐以后历代封建政权都“以茶治边”,相信茶叶的力量比数万甲兵还强,宋朝甚至试图通过中断茶叶供应迫使与之作对的西夏(1032—1227)国王元昊(1003—1048)投降。
茶叶大多出产于中央政权管辖的汉人聚居区,而游牧民族生活的西部边陲则多盛产良马。汉至唐初,中原人多用丝绸交换西部的马匹,茶叶还不是这种贸易的主角,西部人用马匹所换得的茶叶也仅限于当地的贵族享用。中唐以后,统治者忙于扑灭此起彼伏的叛乱,需要大量的战马,就把目标锁定在产量相对大一些而需求正在不断增加的茶上面。有一则故事很耐人寻味,说的是唐朝要和回鹘以茶换马,遭到了对方的拒绝,回鹘提出以一千匹良马换取《茶经》,唐朝官员遍寻此书,最终由诗人皮日休(约834-约883)弄到了一本才解了燃眉之急。这个故事说明,当时饮茶在西部不仅已蔚然成风,而且产生了一种精致化的需求。唐以后的宋、明、清都延续着这种以茶易马的贸易方式,茶马互市持续了千余年。
西藏打制酥油茶用的桶(谢光辉摄,香港《中国旅游》图片库提供。)
茶马古道穿越崇山峻岭
唐蕃古道的终点西藏拉萨
| 唐蕃古道与茶马古道
中国西南的四川、云南自古就是茶叶的主要产区,所以有人认为,毗邻川滇的西藏在汉代就有茶了,不过热爱文成公主的藏族人更愿意相信茶叶是她带到西藏的。唐朝初年,刚刚在西藏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奴隶主专制政权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617—650),派使臣前往唐朝都城长安拜见唐太宗(627—649在位),请求联姻和好,唐太宗决定在自己的宗亲中挑选一位公主远嫁吐蕃和亲。公元641年,护送文成公主入藏的队伍从唐朝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沿渭水北岸越过陕甘两省界山──陇山到达秦州(今甘肃天水),然后溯渭水西行,经河州(今甘肃临夏)渡黄河进入青海,经龙支城至鄯城(今青海西宁),再沿羌水(今称药水河)西南行,越紫山(今称巴颜喀拉山),渡牦牛河(今称通天河),经玉树地区,过当拉山(唐古拉山查吾拉山口)到藏北那曲,最后抵达了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揭开了唐蕃友好历史的新篇章。文成公主为在西藏生活的人们带去了医药、历算、纺织和酿酒的技术、蔬菜种子和茶。相传文成公主刚刚入藏,不习惯那里的气候和饮食,吃早饭时喝半杯奶就要喝半杯茶以解其膻腥味,后来索性把茶和奶混在一起,还加入松子仁、酥油等,这就是深受藏民喜爱的酥油茶的来历。
据史书记载,那时传入吐蕃的茶叶就有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和四川出产的。从文成公主嫁往吐蕃起,唐朝与吐蕃之间使臣不断,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唐蕃古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迅速兴盛起来,这条路不仅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的交通贸易大道,也是中国与尼泊尔、印度等国往来的必经之路,至今已经1300多年。
茶叶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藏区人民的生活,那里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这是因为青藏高原蔬菜少,当地人多以肉、奶为主要食物,而茶叶不仅有助于消化,还能提供人体必需的维生素。
对茶叶大量需求的结果,是出现了一条堪与“丝绸之路”媲美的贸易通道。在中国西南边陲横断山脉的群山峻岭间,人们开辟出一条世界上最美丽、最险峻、最惊心动魄的道路,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往来穿行,这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初具雏形,当时称为“蜀(四川)身毒(印度)道”。随着以茶叶为纽带的商贸活动日益频繁,从唐代起,茶马古道就兴盛起来,并在其后的岁月里不断得到强化,发展成亚洲大陆上最为庞大复杂的贸易网络。
在云南虎跳峡峭壁旁开辟的茶马古道(杨楚斌摄,香港《中国旅游》图片库提供。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曾经有过三条主干线:唐蕃古道(今青藏线)和后来称之为滇藏线、川藏线的两条路线。滇藏线是从云南的南部西双版纳、思茅出发经临沧、保山、大理、丽江、中甸和德钦到达西藏的昌都、林芝、拉萨,川藏线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康定到昌都与滇藏线相汇,再由拉萨辐射到西藏全境,进而延伸到喜马拉雅山另一面的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唐蕃古道发展较早;后边的两条线路,由于藏区人民对川茶和滇茶越来越感兴趣而得到迅速发展,不仅仅是以茶易马,而是由成群结队的马帮穿梭往来,人背马驮贩运川滇茶区的茶叶、粮食和藏区出产的药材、羊毛,以及来自印度等国的珠宝和香料。为了便于运输,云南茶叶多被制成坨块或茶砖,整齐美观且容易包装搬运。千百年来茶马古道成了滇、川、藏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宗教交融的主要纽带,也是中国茶和茶文化传向世界的重要通道——茶叶从一个商人转到另一个商人手中,中国人、印度人、波斯人将这些茶叶一站接一站运到了遥远的西亚和欧洲。
茶在世界的普及
茶从中国传播到世界的过程是通过陆路和海路两条途径进行的。陆路既包括唐代以后与古丝绸之路重合的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茶叶之路,也包括以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为主干通向南亚各国的贸易之路,还包括一条明、清时期开辟的经蒙古高原到达俄罗斯的茶叶之路。海路大致有三个主要方向:一是唐宋时期从苏、皖、浙、闽茶区出发经扬州港、宁波港和泉州港输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二是明清之际从赣、浙、闽茶区出发经宁波港、泉州港和广州港直接横跨太平洋销往美洲,或从那里输往南洋,经印度运往欧洲。
宋、元及明初,中国的茶禁甚严,限制了茶的传播。到了明永乐三年(1405),郑和(1371或1375—1433或1435)下西洋时携带了大量的各地名茶作为礼品,才打开了明朝茶叶的输出之路。清初,随着茶叶产量增加,茶禁基本取消,朝廷允许民间开展茶叶贸易。在海路尚未畅通之前,陆路上则出现了由晋商组成的茶帮,他们远赴福建武夷山采办茶叶,“越分水关,出九江,经山西转至库伦(今乌兰巴托),北行达恰克图(意为买卖之城,曾是中国境内的中俄通商要埠)”,全程近6000公里,尔后再经西伯利亚通往欧洲腹地。这就是那条中国茶输入俄国乃至全欧洲的重要的国际商道,号称“茶叶之路”。茶叶通过陆路运往俄国,不像海路运输那样容易受潮变质,因此运抵俄国的茶叶比通过海路输出的茶叶质量好得多,输往俄国的茶叶以砖茶为主。俄国人很快就接受和喜爱上了中国茶,正如当时一位作家所言,茶在俄中贸易中成了必不可少的商品,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喝中国茶,很难戒掉。
位于藏北唐蕃古道上的吊桥
1729年,中俄签订《恰克图界约》,正式确定恰克图为两国商人互市的地点,使那里成了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茶叶贸易迅速繁荣起来。18世纪末,“茶叶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有力地带动了沿途其它各类商品的交易,促进了中国与欧洲经济的交流。在这条商路上车帮、马帮、驼帮络绎不绝,蔚为大观。到了19世纪30年代,茶叶输出已占到中俄贸易额的93%。
茶在英国的普及与其他地方并无二致,都是自上而下,由皇室和贵族传播到普通的民众中,并很快成了英国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英国从海路进口中国茶始于1637年,当时英国商船来到广州虎门,运走了112磅茶叶。最初输往英国的茶叶以绿茶为主,但由于海上运输质量无法保证,后改运武夷茶,这直接影响了英国人的饮茶习惯。
英国对茶的需求日益增大,因为进口大量茶叶,英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逐年增多。到了18世纪末,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每年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价值4万两白银。尽管英国也对中国输出毛织品、金属品和棉花,但这3项商品加起来只抵茶价的1/6。英国商船往往满载白银,到广州购买茶叶。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对茶叶征收沉重的进口税,1806年到1833年的茶税都保持在100%以上。除了成品茶,中国的武夷茶树也成了东印度公司觊觎的目标,因为他们正在积极地寻找其他茶源,但中国为了保护贸易利益,禁止茶籽和制茶技术外流,所以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很少产茶。1834年英国驻印度总督本廷克组织茶叶委员会,研究中国茶在印度种植的可能性。由于那时清朝政府禁止外国人游历内地,该会秘书戈登乔装潜入中国,并设法在武夷山购买了大批茶籽,在1835年初偷偷运抵加尔各答,育成4.2万株茶苗,分别植于阿萨姆、古门、台拉屯等地,由此奠定了现在世界第一产茶大国印度的茶业基础。尔后,他们又聘请中国茶师于1838年仿武夷岩茶的加工工艺,制出了第一批成品茶(8箱)运至伦敦,英国朝野为之轰动。1867年,这些茶树的种苗又输入斯里兰卡,造就了日后的世界第三大产茶国。19世纪60年代开始, 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和斯里兰卡茶叶的联手狙击,市场份额日益萎缩,到了19世纪80年代更彻底地丧失了优势地位,印度反倒成为世界茶叶的最大供应国。
茶之路上俄罗斯境内的茶馆(图右建筑)
19世纪末位于乌兰巴托的茶叶储运场
中国向英国出口的茶叶造成了巨额的贸易顺差,英国政府指使东印度公司把印度出产的鸦片偷运到中国,致使中英贸易发生根本性的逆转。清朝政府为了防止白银外流,采取了禁烟政策,严厉打击鸦片进口,这是1840年中英之间爆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其后,作为战胜国的英国提出了“五口通商”的要求,其中两个口岸在福建,其目的仍然在于控制福建的茶区,武夷茶继续通过厦门、福州、广州口岸大量输出。受到“五口通商”的冲击,北上的“茶之路”被“海上茶之路”所代替,经营武夷岩茶的晋帮解体。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丧失主权和领土,开始了百年之久的屈辱历史。
无独有偶,另外一场改变世界的战争也与茶和英国有关。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还转口到其他地方,北美就是茶叶转口贸易的最大市场。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茶叶征收特别税,还把滞销的茶叶销往北美,遭到了激烈的抵制。1773年,“波士顿茶党”的成员冲上东印度公司的三艘茶船,将342箱价值1.8万英镑的茶叶沉入海底。“波士顿倾茶事件”为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线,而当时倾入大海的正是久负盛名的中国武夷茶。美国独立后,中美之间的茶叶贸易一度非常兴盛,美国人用人参、海豹皮和檀香到广州换取茶叶,再运回本国出售,很多人因此成了富翁。美国沿海的地区,很多人都在做到中国贩茶的致富梦,只要有一艘能容纳五个人的帆船,就计划到广州进口茶叶。鸦片战争和北美独立战争都与茶有关,小小茶叶不动声色间竟改变了世界的强弱格局,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