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三月长溪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24 23:02:15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三月长溪

(2010-03-2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1aceb0100gz9u.html
 

 

 

        山,不怎么高;路,不怎么宽;溪,却真的很长。故名“长溪村”。简朴得就如孕育它的山山水水,不加一点雕饰。

   我们呼啸而来。一行二十多人,就是为了觅一方这静静的净土。殊不知,搅乱这一方寂静的,也恰恰是我们一行。君不见,春江上戏耍的鸭惊恐的爬上岸,逃也似的飞走了。

 

    古朴的木桥,年岁肯定比你还长,横亘长溪两岸,不加一点现代元素。你,如现代的一个标点符号,镶嵌其中。宜,也不宜。

 

   城市的人走在这木桥上,惊颤微微;这的山民行在桥上,荷锄背篓,徜徉亦如散步,一脸的惬意。溪水濯衣,山风习习。或许,还有一两首山歌,录进了流淌的水音。

 

    这种古巷,在长溪村比比皆是。据说,南来北往的徽商舟车劳顿驻足歇息于此,衍生此村。村,因巷显得幽静;巷,因村显得悠长。徽商走过,走进了历史;山民走过,进进出出。有过悲欢离合,也一定有过戴望舒写的《雨巷》里的爱情吧?

    一抹春天的阳光从历史的天空慵懒的铺洒而下,古老墙壁长着的青苔都绿了,绿得刺眼!

    唯独寻觅不见憔悴诗人的那恒古咏叹!

     这些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就是长久在这生活的山民的后代。拍摄他们,我还征得他们的同意。

    奇怪的是,他们一点也不怯生,很爽朗的应答。然后是很自如随性的动作。大概是在童年的眼睛里,也逐渐见多了山外的来人。他们的长辈见着我们甚至脸上多少还挂着不解和怯意。

    三月阳光一样的笑容。水洗了似的眼神,比天空还明亮,比溪水还清澈。

 

    看见右边的那着红色棉袄的女孩做出的V字型动作吗?周围没大人的蛊惑,很惊诧。虽然她还焦黄的头发还很稚嫩的脸蛋。

    你能解读那极尽大的大大的“V”字内涵吗?我在回来的路上懂了。

    山里的明天是他们的,山外的明天也是他们的。我深信不已。

    有了山,便有了登高的好去处,也便有了远眺的习惯。

    不知道伐薪采摘的原住民立足于此歇息,远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自己辛勤劳作的这一隅,是何种想?我至始至终没探访过一个老者。不是不想,是不敢,不敢打扰。不敢惊扰他们的先人在豆油灯下就开始编织的安静的梦!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不推倒百年的围墙建所别致的时髦建筑。觉得他们才是天地间真正的大智者!

    没有繁华的尘嚣,没有追逐的喧闹,宁静而安详,而且有山有水。

    所以,当一个只与天空和水泥为伍的城市者立足于此时,只贪婪或者无语。

    所以,还没来得及问长溪从何而来,无人打探它的归宿是哪,一行人就浮躁的呼啸而去,比不得山风的悠悠。星月出没的夜晚,它静静的流淌,一如它流淌的岁月。

    山不在高,有路就上;花不在艳,芬芳就行。人在丛中,青春虽已远逝,俯首皆也又可重拾。

    人,有一种东西,即便花已谢路已绝,也不能丢。

     可以理解为:匍匐于古朴的胸脯之侧,倾听历史的呼吸。隔朝隔代的记忆,隔山隔水的阳光。

     渔人发现旷世的世外桃源。

     我们坐渔人的小木船,再觅芳踪。

长溪村

     待江水春暖,待深巷春透,待古木春枝,待群山春舞,是否还记得这一方的水土曾经留下你的足迹?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