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摄影技巧指南:如何拍好秋季红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5 10:18:26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摄影技巧指南:如何拍好秋季红叶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d137100428.htm







 

 


     秋天给大地披上了五彩斑斓的盛装,秋风给天空涂抹上清澈的湛蓝色,又洒上缕缕白云。又是满山红叶时。醉人的美景中,涌现出摄影人的身影,他们要把美景凝固在胶片上,让美景永驻人间。希望这里介绍的5则红叶摄影技法,能够对摄影人有所启发和帮助。

    1.灵活运用逆光和透射光

    光线是上帝赐给摄影人的艺术刻刀。对于表现红叶这类色彩鲜明的题材,光线的运用是创作个性作品的关键因素。光线的微妙变化,可以让红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色彩。即使在同一地点,随着时间的不同,光线照射角度发生变化,红叶会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变换。特别是顺光和逆光的改变,能够使红叶的色彩饱和度发生强烈的变化。

    拍摄红叶,偏振镜是常用的滤镜。因为它可以有效抑制红叶表面的反光,让人们看到红叶本来的色彩,尤其是在顺光和侧光时效果明显。

    在逆光和透射光的条件下,我们看到的是光线透过叶子的透射光效果,比顺光时候看到的反射光效果更纯粹、更鲜艳。即使顺光的时候看上去很普通的红叶,当我们改变角度的时候,可能会看到有透明感的鲜艳的红叶。

    晴天的时候拍摄,有利于获得反差大的作品,但是这时候叶子的影调比较硬,如果想表现红叶柔美的一面,那么多云天气可能更适合。对于光线的把握和运用,反映了摄影师的风格和特点。

    2.巧妙安排背景

    红叶固然是红叶摄影中的无可非议的主题,色彩鲜艳的红叶也的确是最容易吸引目光的对象,但是如果忽略了背景的选择,再美丽的红叶也会失去光彩。即使是拍摄红叶特写,背景的因素也不容小觑,拍摄红叶风光作品,就更应该注意背景环境的选择和安排。

    首先背景的选择应该突出红叶主题,不能喧宾夺主。通过巧妙选取红叶所处的环境,不但有利于衬托红叶,还可以表现红叶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联系。按照这样的原则选择和安排背景的色彩和明暗,可以创作出戏剧性的红叶作品。

    根据选定的背景,适当增减曝光补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背景是比较明亮的雾气,就应该增加曝光补偿,如果是山谷或者岩石等比较晦暗的背景,就应该适当减少曝光补偿。增减补偿的量,取决于红叶与背景的明暗对比和比例分配,使用较大幅度的包围曝光,是获得成功作品的有效手段。

    3.和谐的色彩赋予作品生命力

    俗话说“草木一秋”。曾经生机勃勃的树叶,在它们即将凋零之际,燃烧着它们的生命,把最后的辉煌奉献给人们。红叶除了给世界带来了美丽,还总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思考。所以,我们在拍摄红叶的时候,往往不满足于平铺直叙地表现它们,而是让它们更加美丽、更加令人感动。

    巧妙的色彩搭配,是突出红叶的色彩魅力的有效办法。一般来说,选择与红叶颜色相容性和协调性好的颜色,可以令红叶的色彩更艳丽。为避免喧宾夺主,削弱对红叶主体的表现力,搭配的颜色应该柔和平淡色彩,通常黄色、绿色、白色或淡粉色等颜色都能够与红叶形成很好的搭配效果。尤其是黄色,黄色也是秋天的色彩,黄叶与红叶共生共长的景色非常多见,因此红黄搭配是个不错的选择。黑色也能够使红叶看上去更醒目,以树木、山峰或者阴暗的天空为背景,都有可能创作出激动人心的作品。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搭配色彩,关键是使其处在虚焦状态,形成虚化的背景或前景。通常使用长焦镜头,采用较大光圈,焦点落实在红叶的局部之上。还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避免杂乱的色彩出现在画面之中,选择长焦镜头也同样基于这样的考虑。

 4.妥善处理天空的表现

    秋季天空清澄透彻,即使有云,也多是高空出现的卷云和层积云,所以人们才有了对秋天的特定感受,“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等词语就是这种感受的概括。拍摄红叶的时候,把明显具有秋季特征的天空也融进画面,可以创作出独特秋天风情的风光作品。

    恰当的天空表现,可以积极地衬托红叶主题。比如晴朗的蓝天与红叶的反差强烈,可以使红叶看上去更加艳丽,是拍摄红叶时经常选择的天空背景。画面中蓝天所占的比例,往往决定着作品的成败。

    晴朗的秋日里,红叶和天空都呈现出极佳的色彩,两者相得益彰,固然可以获得色彩鲜明的作品。如果巧妙地选择秋天特点明显的高空卷云或层积云,则可以拍摄出感情色彩浓烈的红叶作品。

    5.数码摄影注意要点

    由于数码摄影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后期调整,所以在拍摄过程中的曝光控制就容易处理得比较随意。事实上,只有曝光准确的图像,后期处理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如果曝光控制过于宽泛,尤其是曝光过度比较严重的话,后期处理技巧无论如何出色,也很难补救。

    拍摄红叶的时候,如果曝光过渡,就会出现饱和度降低、阶调层次欠缺的现象。一般顺光情况下,并不需要特别的曝光补偿,但是逆光的时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曝光补偿。尤其是从红叶的树干下仰拍的时候,画面中心部位的亮度直接影响曝光,需要特别注意。一般可以采用手动曝光模式,而不依靠相机的自动模式。使用手动模式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比较方便地调整构图。

    拍摄红叶远景场面的时候,一般需要较大的景深,但是切忌光圈收缩过小。如果过度收缩光圈,就会出现光衍射现象,降低画面质量。由于数码相机的成像元件的尺寸较小,其景深要比35毫米胶片大,即使是采用类似APS-C画幅尺寸的成像元件,其景深也要比35毫米胶片大一档。因此,必须注意景深控制。使用景深较小的望远镜头或微距镜头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使用胶片相机拍摄的时候,摄影往往会根据不同型号胶卷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胶卷,以使色彩、反差等符合创作意图。数码相机通过图像处理,可以很方便地按照创作意图进行调整。通过色阶和色彩饱和度的调整就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作品。后期调整是数码摄影创作的一个环节,所以应该积极面对图像的处理,就像选择胶片一样对待图像的处理。

    秋色撩人,秋叶迷人,看到北方的秋叶,令人心旷神怡,更有种刹那间头晕目眩的震撼的喜悦,为了她,我们一辈子努力去寻找也值得,闲话扯远了,言归正传说摄影。

    北方山区的秋色是漫山遍野,色彩一片,看着激动不已,拍下来除了色彩外,却没有了亲眼所见赏心悦目的感觉。或许会有人感叹,我亲临现场,怎么没有看到这般美景呢?这是摄影师的审美、机会的把握和摄影技术方法应用所致。

 

 

 

 经过几次秋叶的拍摄,慢慢悟出一些方法,班门弄斧,说说拍秋叶的体会。

    满树的秋叶,片片簇簇,在风中摇弋,很难捕捉、把握最美的一霎那,也不容易看到晶莹剔透的叶脉枝理,经过几次实践,我的体会是:拍摄美丽的秋叶关键在表现力。

    1、拍远景不如拍中景,拍中景不如拍近景:

    拍远景就容易出现色彩一片,没有细节,枝枝叶叶不分明,没有立体感,也很难有锐度表现,表现力不足;

    拍中景能兼顾一些色彩和细节,立体感不突出,表现力仍不足;

    拍近景能兼顾色彩和细节,突出局部,突出质感,局部树叶结构、色彩的*,能展现秋叶的魅力,表现力强,正所谓一叶知秋;

2、顺光不如侧光,侧光不如逆光:

    顺光拍摄,色彩一片鲜艳,缺乏立体感/质感,表现力不足;

    侧光拍摄,色彩与光线组合,秋叶表现出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轮廓清晰,质感强;

    逆光拍摄,色彩与光线组合,光线为主,秋叶得叶脉纹理分明、质感强。树影之间,层叠的树叶,光影的强弱,构成强烈的局部震撼的效果;

    3、运用大光圈,长焦距:

    这是基于照相机的原理所使用的摄影的基本手法。

    运用大光圈能清晰前景虚后景,目的还是突出前景,表现局部秋叶的纹路枝理;长焦距是将中远景拉近,景深短也能起到清晰前景虚后景作用,同时运用大光圈和长焦距,可以避免同地形地物的障碍,摆脱空间位置限制,发挥你的拍摄优势;

    4、使用三角架、大口径镜头和高速度胶卷:

    秋季多风,片片簇簇的秋叶,在风中摇弋,很难捕捉。山沟里小溪边,往往光线忽明忽暗,反差大。要想稳稳地捕捉美丽的瞬间画面,尤其在阴雨的天气,色彩饱和度高,但是光线反差大,总体光线亮度偏低,需要使用三角架;

    另外,对付光线不足的风中摇弋秋叶,仅靠三角架还是无济于事,大口径镜头,如1.4、2.0、2.8mm口径的镜头会帮你一定的忙;

    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400度、800度的胶卷或许更能帮你忙,拍摄局部景象,高速度胶卷颗粒粗的特点不会很明显,影响照片质量;

    这四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你就会大大改进拍摄秋叶的效果,人人都能拍出比较满意的秋叶图来。


转载二:

拍摄红叶的方法 (李隆 编译)

深秋拍摄红叶(含黄色叶)是很好的题材,本文就拍摄红叶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一简要介绍。

一、仔细观察,发现最佳被摄体

在红叶鲜艳的地方,要善于发现哪片红叶最漂亮、形状最好看?切忌因兴致所至而乱拍一通,既浪费胶片,事后又令你失望。仔细观察后再拍摄,摄影爱好者要注意培养这方面的素质。


二、器材

〔1〕24毫米、28毫米广角镜头适合拍大面积红叶。
〔2〕28~85毫米变焦镜头、100毫米、200毫米大口径定焦镜头适合拍摄红叶局部特写镜头。
〔3〕50毫米标准镜头既适合拍稍大场面又适合拍红叶局部。
上述各种镜头视个人条件准备。
(4〕在山间溪谷最好用大口径28~70毫米、28~200毫米变焦镜头及20~35毫米广角变焦镜头,最大光圈越大越好。
〔5〕最好准备三脚架。
〔6〕有条件应带PL镜(偏振镜),它能使天空颜色变深,消除叶面反射光,使红叶颜色更加鲜艳;不过不能一味使用,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7〕宜用ISO100或ISO50彩色负片。ISO50彩色负片颗粒细腻,适合拍摄红叶,只要曝光适当,图像十分清晰。


三、拍摄方法:

▲构图:基本分为“点、片、面”三种构图法。

点:以几片美丽的红叶为主。根据红叶及枝条的走向,注意画面不要太闭塞,要适当留白。
片:红叶树冠一部分。注意红叶与树干之间的关系,叶为主、干为辅。
面:大片的红叶。
三种构图都要注意画面颜色的搭配,红色为主,适当以黄、绿色衬托。


▲拍好红叶特写镜头?

一般来说,颜色好的红叶往往前面有其他枝叶碍事,不要单纯避开,应加以利用(绝对不可折断树枝!)。取景构图后,可用较大光圈拍摄,对红叶聚焦后,前面枝叶被虚化成为美丽的色彩,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虚化的枝叶在画面内不可占得过多,否则会喧宾夺主,所处的位置也应该在取景器内反复琢磨,不可杂乱无章,要恰到好处。

▲如何拍摄与背景离开的红叶?

如果是一片孤立的红叶,即与背景有一定空间,拍摄时光圈不要小于F8,如果使用F11或F16等小光圈的话,由于景深加大远处背景也会清楚,从而冲淡被摄主体!使用F8光圈,既不会产生远近感,又突出了被摄主体。

▲如何处理天空与红叶的关系?

大片红叶与深秋蔚蓝色天空形成强烈对比。如果在画面某一侧留有一点天空的话,红叶与天空就会形成前后距离感,再加上红叶树丛的斜面,就会产生放射状立体感。不过,画面中天空部分不宜过多,否则红叶就显得暧昧,冲淡了主题。这一点应该特别注意。

▲如何拍摄落地红叶?

拍摄落地红叶宜用变焦镜头的望远端,相机应处于较低位置,如果地面其他植物上有水滴或露水更好,其反射光会给照片增添情趣,因此不宜用偏振镜。拍摄这种题材,在市内、近郊区公园即可,时间最好选择早晨有露水或小雨后,逆光拍摄以获得水滴的反射光效果。

▲如何拍摄雾中红叶?

秋夜雨后的早晨会下雾。对于镜头来说,晨雾宛如一片能产生某种虚幻效果的特殊“镜片”,给人以朦胧之感!因此,在有雾的天气中拍摄红叶也是难得的题材。雾中红叶不论形状及颜色好坏,都会平均化。由于雾的关系远景朦胧,一般来说宜用F8光圈。重要的是构图,焦点一定要对准近景颜色鲜艳的红叶,与呈现朦胧状态的远景红叶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产生某种幻想。

▲如何拍摄风摆红叶?

阴晴天气中由于光线的作用红叶会产生十分艳红的色彩,这时是拍摄红叶最好的时候!如果刮风,又是拍摄风摆红叶的绝好时机。
用广角镜头、快门速度1秒左右拍摄,当红叶树枝摇摆,产生某种程度虚化的时候再按动快门,表现红叶的动感。另外,为使稍远的红叶动感清楚,在保证快门速度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小光圈。有快门优先功能的相机拍摄风摆红叶比较方便。

▲如何拍摄盛期已过的红叶?

当红叶最艳期已过的时候,红叶后面的树叶往往呈现某种深暗色,因此前景宜选取明亮开阔的景物予以衬托对比。如果前景有树干的话,注意不要选取一株,否则显得单调。为求画面平衡,最好选取奇数,例如左边一棵,右边两棵,使红叶处于树干之间。宜用小光圈,使被摄主体红叶和前后景都清晰。

▲曝光补偿:

主要视画面中明、暗部分及主要颜色是否占画面75%以上来决定是否进行曝光补偿。 当红叶的红色占画面面积大于75%时,一般来说可不必进行曝光补偿。
用“点”构图法时,如背景较明亮,会导致红叶曝光不足。可增加1/2档或1档曝光;反之宜做减曝光补偿。 画面是较明亮的大面积黄色叶时,由于反射率大于18%,因此要减1/2档或一档曝光,黄色会更加鲜艳真实。拍摄时也可以使用包围曝光拍摄三张,挑选曝光适当的。

图1:主要表现红叶中透过光的美感
〔1〕光线状态:整体画面虽然处于逆光;但左上部透过光是斜光。
〔2〕三根树干是画面的重点,如果没有的话,画面单调,缺乏绘画效果。
〔3〕曝光注意点:左上侧透过光在画面中显得很美;但这部分只占画面25%左右,右侧大部分相对较暗,所以拍摄时做了减1/3档曝光。
〔4〕白色圆圈:色彩分布。红色多,黄、绿等明亮颜色引人注目。拍摄时注意颜色比例。
拍摄数据:佳能EOS-1N(下同),EF35~350mmF3.5-5.6L镜头,光圈优先AE(f11),减1/3档曝光,使用偏振镜,富士反转片。
图2:注意画面左明右暗,但暗部在画面中占的比例稍大
图3:红叶特写镜头
注意构图时把红叶置于较明亮的黄色背景中,形成红、黄对比,突出红叶。用虚化手法巧妙利用前景的红叶。拍摄时要从取景器内确认前后景虚化程度合适后再按动快门。
拍摄数据:90mmF2.8L微距镜头,光圈优先AE(f4),加1/2EV档曝光,ISO100富士反转片。
图4:构图与绘画效果的关系
该图如只取一棵树干则显得单调,缺乏绘画效果。拍摄该图构图时,树干取左1右2,将黄叶置于左侧两树干之间,整体画面如同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拍摄数据:28~70mmF2.8镜头,光圈优先AE(f16),减1/2EV档曝光,使用偏振镜,ISO50富士反转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