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长溪村
原文地址:明星长溪村作者:沧海一书生
石城乡村众多,人杰地灵之处自然也多,千百年来的客家文化熏陶之下,可以说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都有足够流传千古或者已经流传千古的精彩故事。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要想弄明白这些事有一定难度的。即使行走在石城乡间,也很可能被眼花缭乱的新村建设迷惑自己的双眼,如益兰花新村或者是临江轩新村,用一整片整齐划一的白墙红瓦做面子,用一套套新思维新做法为里子,在被ZF定为参观点的同时也为石城争得荣誉。可惜的是,随着外墙上的粉黛渐渐的淡下去,参观的人总是越来越少,风骚两三年后,迅即为新的建设点所代替。
长溪村却不是这样的。或者客观的说,目前,石城最有明星味的乡村就是长溪。原因很简单:这个村庄走出去的名人最多,这个村见过的名人也最多。
长溪村位于屏山镇南部,在琴江东岸,地势平坦,原河旁盛长实心竹,名实竹坝。建祠后,因村临琴江改名长溪,是个已有11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五代十国是夹在两大帝国之间的黑暗的过渡时期,中原也好,边陲也好,到处都是一片战乱,不过相对来说,南方就稳定多了。长溪的赖氏祖先是与众多客家先民一样,就是这时候从中原颖川南下辗转迁徙至此定居的。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也就是南唐保大三年,时任南唐御前都指挥使大将军的赖滔从近村灌头陂迁此。10年后,石城正式建立县治,武夷山下这块土地从此叫做了石城县。
内行说,长溪村藏风聚气,是难得一见的好风水。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长溪村的自然环境十分和谐。长溪村背靠的是重重围绕的青山,整条山脉奔腾成势,宽厚雄壮而气势磅礴,滔滔琴江从层层叠叠的武夷山中汩汩流出,一路汇聚支流,渐显大河气度,在这儿绕村回转在围出一片肥沃土壤的同时,也给了长溪人富足的生活和开拓的精神。若是从高处鸟瞰,视野顿时开阔起来,眼前的长溪村宛如一架三角翼飞机,随时准备展翅翱翔。的确,1100年的滋润,足以改造一个种群的基因与情志。
偌大的中国,名山胜水处处皆是,长溪真正出名的还是他的祠堂以及从祠堂里走出去的人。
赣南客家人历来有崇先敬祖的传统,而这一传统的最重要载体就是祠堂。有人说,客家人的祠堂集中地反映了作为中原移民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化面貌。在客家人迁徙的过程中,无论是大将军还是平头百姓,赖滔和其他更多的客家人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从中原来到南方大山中,面对异乎寻常的逆境,他们和他们的后代都努力使整个家族团结成一个整体,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赢取家族的荣耀。
长溪赖氏宗祠,始建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在随后的三百年中,经历代子孙后裔捐钱物捐田捐力的6次扩建重修,现长39米,宽33米,占地1287平方米。从远处看,这是座规范、气派,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坐落在村子中央,一条溪流活水从村中穿过。环着宗祠呈半月形的这条溪水还在宗祠前方串起了6口池塘,一节一节的水塘被流动的溪水像珍珠一样串连贯通,成了赖氏宗祠前一道很独特的景观。进入宗祠里面,最具震撼力的是悬挂着的几十块堂匾。客家人的宗祠里,用悬挂堂匾这种形式来标明、记载自己光荣的祖先和家族里的优秀人物。客家人的每一座宗祠里都培养出了若干成功成名人物,能在宗祠里挂匾,就是功成名就、地位荣耀的象征。县团以上级别、取得副教授以上职称、获博士生以上学历、获全省全国表彰的功臣或劳模、百岁老人或五世同堂者才有资格挂匾。事实上,300年来,宗族名人世代辈出,所挂的功名匾早已经数不胜数,只可惜在历次的战乱和运动中,这些家族荣耀的标志也无法幸免。往者不可追,即使是按照今天的统计,以长溪村为主的石城赖氏族人中出现的人才也足够让人为之瞠目:现在国内工作的博士研究生有10位,国外博士生24位;在国内的硕士生有73位,在国外的有100多位;其中女性博士研究生18位,女性硕士研究生36位。这些人才分布在医学、文学、建筑、冶金、地质、航天、核工业等各个科研文化机构。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有赖世璜(1889-1927)——孙中山国民革命军14军军长,在当时是与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程潜李宗仁唐生智齐肩的名人,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赖名汤(1915-1984) 字晓庵,曾任台湾“国防部”厅长、参谋总部副参谋总长、联合勤务总司令、空军总司令、参谋总部参谋总长。是空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赖宁——兰州军区政委等等。现在在职的正县级以上干部约40人。
客家人崇文尚武,当兵做英雄投军当将军当然是尚武,但最直接的还是拿起大刀练武术,强身健体,抑强扶弱。屏山武术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早在康熙年间,村人赖文泊就曾中武举人,咸丰年间,他们组成的团练让太平军无可奈何。上世纪,习练武术的更是不计其数,还有不少高手到外地去设坛授艺。直到建国后,村里也还有三个武坛,其中,老武师赖应龙到80余岁的时候,挑水也不用担钩,而是两手拎着盛满水的大木桶,健步如飞,不喘不累,而且桶里的水不晃不动,平静如镜,其功力之深厚,让人佩服不已。
不过,也许是自家没文化的原因,我更偏向于欣赏文化人,尤其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文化人。比如别号石尘(石城)的赖暋(1924-2007),台湾国史馆简任一级纂修。以主持《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工作绩效良好,1975年获颁保举最优人员荣誉纪念章。1973年8月应黄季陆馆长邀约入国史馆工作之初,时仅出版《中华民国史事纪要》三册、约100多万言,迄至退休,出版《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已达105册、超过9900多万言,以工作态度、绩效与经验,退休后仍获聘担任特约工作。然而,他的这些成绩却是在是来之不易的,凄苦的幼年生活,颠沛流离的青壮年时代,都让人唏嘘不已,但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用手中的笔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立德立功立言,堪为读书人的表率。
留在长溪的文化人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我曾有缘见过一面的赖振疆先生就是一例,他是中国老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为带动长溪村人欣赏文化的兴趣,提高村人的文化品味,他先后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多次书法作品展,并免费为书法爱好者传授书法技艺,使该村书法爱好者达200余人。他们定期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交流活动,举办书法展览,引得许多外乡村民也前来驻足观看。如今,长溪村因此成为了全县闻名的“书法之村”。
新近的消息是,长溪村的新农村建设红红火火,赢得了赣州市十佳和谐·魅力乡村中的最佳人文精神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