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归根当有时,试问亲人今安在?
早 报 >> 淮河晨刊20080905期
一段传奇故事,七十载亲人离别,江西老汉陈细庭欲珠城寻亲2008-09-05 江海实习生沈诚祝本奇7岁时,生活在蚌埠的陈细庭遭逢巨变,躲过日本侵略者的轰炸后,开始了流浪的生活,直到四年后才在江西落户。时光荏苒,转眼离开家乡已是七十二年,现在,已经79岁的陈细庭在江西婺源附近小村里做了卖货郎,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中,继续着对家乡的思念,盼望着叶落归根的那一刻……
年近八旬卖货郎
在江西,有这样一段歌谣,“一个扁担两个筐,三五成群走四方,拨浪鼓、叮咚响,松子花生一样样,日出头、天又亮,叫卖声里生活忙。”这段歌谣,是描写本地所不常见的卖货郎生活。本文的主人公陈细庭,正是一位年近八旬却仍挑着担子奔走在小村里,东家卖盐西家卖米的卖货郎。
不久前,江西婺源赋春镇报道组的工作人员戴向阳、戴桂祥,被陈细庭老人吸引住了,在随着老人一起做卖货郎的日子里,他们和老人朝夕相处,走村串户。
一段日子下来,戴向阳、戴桂祥发现,年近八旬的陈细庭做卖货郎,并非为生活所迫,而是在其中享受生活的快乐,而且,是为了冲淡他心中的叶落归根的思乡情愫。而这番探究,也把一个72年前的传奇故事,和一位老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重又拂去岁月的尘埃,放在了你我面前……
那年那月才有那故事
1929年,陈细庭出生在安徽蚌埠,随父母生活。1936年,7岁的细庭在一个晴朗的上午,独自跑到离家不远的大花园看戏。正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整个人群开始骚动,接着,“轰隆隆”的飞机声震天响。
接下来,细庭很纳闷,“台上唱戏的,怎么就一下到了台下呢?”正在他呆呆站着的时候,一只大手伸过来把他按倒在地,一个人大声地喝道:“小鬼,不要命了,双手抱胸,老老实实趴着别动。”细庭歪头一看,是个军人在命令他。
后来,小细庭被东西重重地压住,他挣扎,军人却喝令他别动。后来,他才知道是蚌埠遭遇了突然的军事袭击,是那个军人用旁边的尸体盖住他,让他躲过一劫。飞机轰鸣声远去后,军人把细庭身上的尸体移开,拉他起来。细庭往周围一看,周围死伤一片。细庭正要抬腿往家跑,又被军人喝住,放眼看去,家的方向原先林立的房屋一片破败、处处火海。
最后,是军人抱起了细庭,带着他踏上了逃亡路。
一路流浪,落户江西
四五天后,细庭随着军人渡过长江到了芜湖,在那里,军人找到了他的部队,欣喜之余却只能告诉细庭,不能再带着他走了。分别时,军人特地为他拿来一个证明,就是一个末端开叉、盖个印章的白布条,别在了细庭的胸前,告诉他,凭着这个证明,在各地的救济部门都能吃上两顿饭。
一路颠簸流浪,饥一顿饱一顿,小细庭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路上,有好心人想收留他当儿子,但倔强的细庭不肯,一心想着要回家去,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谈何容易?四年流浪岁月中,细庭越走越远,到了江西婺源的镇头村。
在那里,细庭被一个富户收留,给人家放牛,虽然辛苦,但总算衣食无忧了,流浪岁月也就此打住。后来,长大成人的陈细庭在附近的赋春村成了家,长期定居。
后来的日子里,陈细庭成过两次家,生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五个儿女相继成家后,陈细庭也步入了晚年,上山砍柴、下地做些农活,都有些力不从心了。但是,或许是流浪岁月养成的独立,陈细庭不想依赖子女生活,选择了肩挑货担走乡串村的卖货郎生活,自由地赚钱生活。从1993年至今,已经是十五六个年头了,唯一的变化是:四年前老伴去世后,陈细庭离开子女在大山深处的长溪村住了下来,就在那里做自己的生意。
叶落归根,亲人何在?
江西婺源赋春镇报道组的工作人员戴向阳、戴桂祥说,陈细庭老汉做生意,和气又有信义,很有亲和力,长溪的村民都喜欢跟他买东西。老人说,习惯了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他认为现在的日子就很舒服了,除了叶落盼归根的思乡愁绪。
1958年时,陈细庭曾经寻过一次亲,他只身来到我市,凭着儿时的记忆寻找亲人,但是,五天时间一无所获。又找到公安机关,通过户政查找亲人或后辈的下落,一样毫无头绪。直到最近遇上了戴向阳、戴桂祥,他的故事和思乡情才又复苏。
陈细庭老人还记得,他的父亲名叫陈方枣(音),在蚌埠街上开了一家布店,名叫“陈伟隆”(音),家里生活宽裕。细庭在家排行老三,老大姐姐陈春娥(音),在他7岁时出嫁;老二哥哥陈娇至(音)比他大六岁,可能是因为患有小儿麻痹的缘故,自小腿脚不便。
凭着这些,戴向阳、戴桂祥联系上本报,想帮着陈细庭看看能不能找到阔别72年的亲人,如有线索请拨打“晨刊热线”4034444与本报联系,本报先代每日思乡情切的陈细庭谢谢了! 2008-09-05 记者 江海 实习生 沈诚 祝本奇
电子报网址:http://epaper.xplus.com/papers/hhck/20080905/n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