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泉和他的大潋新村
WWW.SRZC.COM 2011-03-22 上饶日报
近日,黄欣泉被公推为婺源县道德模范,并巡回全县各乡镇(街道)、各中小学校作报告;中共婺源县委做出决定,发文在全县开展向黄欣泉学习。
大潋,是婺源县江湾镇的一个村,位于婺源县东部赣浙两省的界山石耳山(海拔1260米)和西坑尖(海拔1032米)之间,山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是由于山高地僻路难行,世代居住在深山的362户村民生活依然贫困,村里很多人到了40岁也娶不上媳妇,有的老人一辈子没见过汽车。2005年12月,黄欣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捐资修“天路”,每日带领村民开山辟道不止,终于建成一条大潋通向山区新农村的金光大道,让沉睡在深山里的资源苏醒,成为大潋的“摇钱树”,办工厂和开发旅游,建学校和医院,实现了全村1520人的富裕梦。
只有自己先富起来,才有能力带领乡亲富起来
汽车在黄欣泉和大潋村民新硬化的盘山公路缓慢行驶,山野里特有的一种甘醇与香甜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惬意的同时,也倍感大山里的人开路之不易。车至山顶,已是绕过365道弯了。绕过最后一道弯,大潋就展现在眼前了。这个坐落在群山之中的美丽村子,如一个少女在春风中摇曳生姿。修旧如旧的泥木屋,整齐;大块石头铺就的村巷,洁净;新建的榨油厂、小学校和村文化活动中心,亮丽。这个海拔800多米的山村,既崭新又古朴,让人情不自禁地吟起一首古诗:“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越过眼前的诗情画意,几年前这个地处偏僻深山、危崖峭壁路难行的村子依然贫穷落后。如何解决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如何让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如何让山民富起来?如何建设山区新农村?世代居大潋深山的山民黄欣泉,做梦都在想这些问题。
黄欣泉,1957年出生。兄弟姐妹5人中,他排行老大。因为生活困难,他13岁辍学务农,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责任。因为吃苦耐劳,勤奋肯干,乐于助人,1977年,20岁的他就被乡亲们推举为村长。
大潋村虽然水丰沛,但水田却不多,由于山高水冷,水稻产量不高,一直缺粮。黄欣泉做了一村之长,就一心想让乡亲们吃饱饭,有钱用。“山高皇帝远”,他在全国还没有推行承包制时就大胆地分田到户承包,鼓励乡亲多打粮。乡亲们的温饱解决了,但是口袋里还是没有钱。 大潋原有1.2万亩高山油茶林。这片油茶林是大潋祖辈人在400多年前栽种的,但年久未护养,产量低。为帮助乡亲脱贫致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黄欣泉带领乡亲对这片高山油茶进行了垦复,并新辟了1万亩高山油茶。这片油茶林在当时成了全县的样板工程,得到省有关领导的肯定。
有了2.2万亩油茶林,300多户山民还是没有富起来。高山茶油,虽然品质很好,但是由于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全村每年20多万公斤高山茶油,无法在本地进行升值加工,只有肩挑到浙江省的开化县去卖,卖一担油来回需要三天时间,很不划算。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后,村里的年轻人都纷纷外出打工。大潋有这么多的资源,为什么就不能变成钱呢?大潋这么好的地方,为什么就留不住人呢?经过反复思考,黄欣泉明白了一个道理:穷守着大潋的资源是富不起来的;只有自己先富起来,才有能力带领乡亲富起来。
带着斗笠外出学艺,夹着钱包回乡办厂
1992年春节还没过完,35岁的黄欣泉辞去了村长职务,穿着解放鞋,戴着斗笠来到浙江省开化县一家私人松脂厂打工。
为何选择开化这家松脂厂打工?他告诉记者:“大潋山下的晓鳙一带,有成片成片的松树林,可取大量的松脂。我早就看中这家松脂厂了。名为打工赚钱,实为学艺办厂。”
起初,开化这家松脂厂老板安排黄欣泉烧锅炉。烧锅炉是三班倒,烧了8个小时锅炉,就轮到他休息。一休息,他就跑到生产车间去帮忙。这样,他学会了生产松香和松节油的工艺。后来,他向松脂厂老板提出回婺源为厂里采集和收购松脂原料。老板看他为人诚厚,派采集松脂的技术员随他回到婺源采集和收购松脂原料。这样,他又学会了采集松脂的技术。 1993年5月,他辞去了开化这家松脂厂的工作,并向老板倾述了自己要回家创办松脂厂带动乡亲富起来的想法,希望得到帮助。这个好心的老板了解到黄欣泉出来打工学艺赚钱是为了回家办厂帮助乡亲脱贫致富,被感动了,表示一定在技术上和销路上向他提供帮助。
黄欣泉带着从开化这家松脂厂赚积的5万元回到婺源,又借了5万元,购来生产设备,在开化老板的帮助、支持和鼓励下,创办了婺源县第一家生产松香、松节油的化工厂,当年获利3万元。
1995年,他向银行贷款200万元,在晓鳙租赁了2000多亩山林,建起了自己的松脂林基地,扩大了松脂厂的生产规模。 1997年,黄欣泉又以30万元的标价,竞购下了原晓鳙乡政府(现已并入江湾镇)所属的铅笔厂。他的这两个厂,每年交国家利税30万元以上,吸纳乡亲258人,月工资都在2000元以上,并为每个工人买医疗保险,逢年过节发福利,寒暑两季发取暖和降温费。
建一条金光大道,通向富裕新农村
黄欣泉办厂,不只是为了自己发家致富,是为了建设一条通向大潋山区新农村的金光大道,实现全体大潋乡亲的富裕梦。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奋斗,拥有了两个厂子,大小也算得上一个老板了,但黄欣泉到现在也没有买过一套西装穿,没有穿过一双皮鞋,使用的手机也是几百元的“诺基亚”。他从不抽烟喝酒,晴天穿解放鞋,雨天穿套鞋。按道理,他应该有自己的一辆小轿车,可他至今除拉货车外连一辆摩托车也不舍得买。
然而,扶贫济困,黄欣泉却是落落大方。近10多年来,他每年扶贫助困6万元以上。他有一本日记,村民需要什么,谁家有人病了,谁家房子坏了,谁家娶亲嫁女,他都记着。村里坐在轮椅上的江灶成、年老多病的何万家等需要接济的乡亲,他每年都各资助他们1000多元。他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却每年资助2名以上贫困学生上学。村里有个叫詹国彬的青年用功读书,初中毕业考取师范,教了几年书又考取大学和研究生,做了大学老师。黄欣泉常以詹国彬为榜样教育村里的青少年,谁家的孩子读书成绩好就拿出钱奖励谁。黄欣泉说,过去是“学而优则仕”,现在是“学而优则富”,读好书是脱贫的一条路子,所以他要鼓励后生们读好书。
黄欣泉对记者说,他所做的这些都微不足道。他最大的愿望,是要开辟一条通向山区富裕新农村的金光大道。大潋村有2.2万亩油茶林,应该建个食用油加工厂;有8000亩荒废的有机茶林,有180多棵高达30米的苦丁茶树,应该有个茶叶加工厂。石耳山产石耳,14平方公里的原始针阔叶混交林景观蔚为壮观;源出于石耳山的潋溪全长62公里,天然落差973米;有一个叫石桥冲的大瀑布,高100多米;有一处20多个相连的瀑布群,常年瀑泉飞落;有大面积的栲、樟、槠、梓、檀、木荷、乌桕、红豆杉等珍贵树林;有黄莲、厚朴、杜仲、灵芝等药材;有麂、獐、獾、香狸、松鼠等野生动物;有香榧、酸枣、猕猴桃等野果。这些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物产,深藏深山待人知。大潋的山民,家家户户都是木屋,而且铺了木地板,也是原生态的,具有独特的山区民居特色。要唤醒这些大山深处的宝藏,必须有一条通向山外的公路。这条路很重要,是大潋人通向富裕新农村的金光大道。
2005年12月,经村民推举、镇党委任命,黄欣泉担任了大潋村支部书记。他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设这条金光大道。为筹划建公路,他日夜奔忙,白天上山踩勘线路,晚上上村民家做动员工作。跑有关部门的旅差费,都是自己出的。这是一条宽6米、全长17.1公里的盘山公路,路基造价要300多万元,计划3年打通。他个人出资90万元,村民筹资90万元,镇政府补助30万元。缺口资金,上级有关部门能争取多少是多少,所剩的缺额部分,他用他的两个工厂担保抵押。
2007年12月,这条穿越崇山峻岭之间的盘山公路路基建成通车,结束了大潋村民翻山越岭、肩挑背驮的历史。为了让村民体验公路所带来的方便,黄欣泉还特意出资租了一辆面包车,用于接送村民外出办事、购物等。路通了,他又组织村民新辟了1万亩油茶基地,成立了油茶专业合作社,以农户带基地,基地带产业的模式发展大潋高山茶油产业,山茶油人均收入4000多元;动员詹养生等几个有驾驶技术的在外打工的后生回村,帮他们买车跑运输。今年1月,这条大潋山民的富裕幸福路,全程铺上了水泥进行了硬化。这条路,被大潋人称为“天路”,共花了1000多万元,其中,黄欣泉出资200多万元。于是,大潋山民把山货源源运往山外,山外的都市人纷纷驾车来大潋一游。黄欣泉对记者说:“大潋原名潋川,取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之意。现路通了,大潋就是名副其实的好地方了。”
就要结束采访了,在古木遮蔽、游鱼嬉戏的村口与黄欣泉握手告别时,望着隐于大潋众山岭之中的石耳山,记者分明感受到面前这位朴实淳厚的山里人有一种可贵的精神。
黄欣泉说,我一个人富有什么意义,要大家都富起来,才有意义。我始终把“强村富民”作为自己的追求,把乡亲的愿望作为自己的责任,带领乡亲致富。(记者郑大中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