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背后的绿色金融行动
绿色金融撬动婺源县经济发展方式成功转型
2011年06月30日 作者: 郑继革 金融时报
一
山青水秀、文脉深厚的婺源县,作为江西省唯一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五个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创建试点县之一,在被誉为“婺源之路”模式的旅游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源和旅游资源对接碰撞,产生了两朵绚丽的旅游金融之花。
联合贷款。旅游红火后,婺源的旅游业成为银行的抢手“香饽饽”,许多旅游企业成为银行抱团营销的对象,有效融资需求获得不同程度的满足。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是2007年9月创立的一家大型旅游股份公司,被博鳌国际旅游论坛评为“中国最具竞争力旅游集团”。当地农行、工行分别向该公司发放贷款10000万元和3000万元用于景区景点的深度开发。茶博府文化服务有限公司下属的茶博府公馆于2008年初运行,总投资3000多万元,县联社向茶博府公馆发放贷款1000万元用于茶文化产业开发和传承。
“农家乐”贷款。作为婺源文化生态旅游特色项目,目前,全县共有“农家乐”2658家,间接从事“农家乐”或旅游“三产”的农民有3万人以上,一些以往在外打工的农民纷纷返乡在自家院落经营“农家乐”。县联社抢抓机遇,审时度势,借助农户信用信息电子档案平台,及时开发了“农家乐”贷款,并将紧跟形势推出“农家乐”信用合同体贷款。“农家乐”贷款业务累计授信7500万元,累计为827家“农家乐”发放贷款6446万元,2010年当年共为162家发放贷款586万元。融资的便利促成一些有条件的“农家乐”进行了集约化、股份制尝试,他们创建乡村农庄和休闲山庄,深化“农家乐”休闲度假内涵,提升“农家乐”服务档次。
二
婺源县又是茶叶之乡。历经外贸体制改革的阵痛之后,在金融部门的强势推动下,婺源的茶叶产业走出低迷局面,已逐渐成长为集自然优势、品质优势、品牌优势、规模优势、资金优势为一体,汇文化、科技、经济、金融为一身的婺源经济发展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走上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之路。绿茶出口量居全国县级首位,持续十二年通过欧盟有机茶严格的检测标准,占据欧洲绿茶市场70%以上的份额。与此相对应,针对不同的信贷需求,婺源县形成了三种成熟的绿色信贷产品。
“公司+基地+农户”贷款。在茶产业链上每家茶叶公司都有自己的茶园、加工厂、茶区关联农户和销售地区等,有利于高标准、高质量对茶园进行管理,对茶叶采摘、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按有机茶标准执行,使茶叶的卫生与质量符合消费者需求。林生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开发经营“林生茶”品牌有机茶为主的龙头企业,县联社累计发放贷款4000万元,支持其在武汉、南昌、深圳、江苏、鹰潭、上饶等大、中城市繁华路段开设了“林生茶”专卖店,使产品走向了全国的市场,并远销欧盟、英、美、日本等国家。另一家龙头企业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则累计获农发行县支行贷款2500万元,年创汇200多万美元。
茶业信用共同体贷款。十年前在茶业重振之初,为较好地解决广大茶农销售茶叶生片或粗制茶不能及时收到现金的问题,从2001年起,县联社就专门为茶叶收购加工专业户开发了农户联保贷款,随着婺源茶业的兴旺发达,到2010年又将其升级为茶业信用共同体贷款。通过严把准入、明确责任、核定额度、规范用信、风险管理等做法,当年对3个信用共同体20户茶叶企业授信5700万元,发放贷款4905万元。该项业务已累计向县内符合条件的94户茶叶收购加工专业户和茶叶企业发放贷款近35000万元,保证了茶农“茶出手、钱到手”,带动了近4.3万名茶农年增收近1000元。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婺源涉茶农民达25万人,占到农民总数约85%,个体茶庄、茶叶店已发展到226家,其中年产值50万以上的茶加工、经营企业达到84家,加上大小家庭作坊有600余家。始于2001年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方式,较好地顺应了当地农民从事简单再生产的融资需求,被人总行称之为“婺源模式”加以推广,两次荣获国际质量论证。
三
婺源县自古文风鼎盛,全县有12个国家民俗文化村、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3处,2个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绿色金融推进绿色文化迈向辉煌。
婺源县被列为国家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通过与旅游联姻,徽文化产业空前发展壮大,现有21家文化龙头企业、1158家文化中小企业和店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金融及时跟进,既充分解决了中小企业、个体户的融资难问题,又发掘了文化产业巨大的潜在价值。
“公司+基地+传承人”贷款。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全县首创6个文化生态保护小区和6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俞有桂是徽州三雕(木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婺源县华龙木雕有限公司董事长,去年公司产值突破2000万元。县联社为其扩大再生产提供了800万元的配套资金。江亮根是歙砚制作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所办朱子实业有限公司资产总额达2000万元,县联社发放贷款1680万元,支持其在县城风景如画的星江河畔打造砚文化产业观光园。
歙砚制作联保贷款。歙砚制作往往采用“前店后坊”的传统生产方式,县联社结合当地“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设立歙砚联保中心,由3-5户砚台加工户自愿组成联保小组互保,已为26户砚台加工户授信并发放贷款539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砚台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