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婺源县:小贷嬗变
作者:赵洋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8/12 15:25:06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婺源县小贷嬗变

2011年08月06日金融时报  作者:赵洋 廖斌

     10年前,邱五权在村子里办的农家乐只有4张桌子;10年后的今天,以他名字命名的“老邱农家山庄”坐落在进入婺源县李坑景区入口的最佳位置,山庄的客房有60多间,餐厅最多可同时容纳600多人用餐。邱五权本人也荣获2010年江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是什么给邱五权带来如此巨大变化?回望10年历程,除了勤劳品质、历史机遇之外,邱五权说,是小额农贷的持续支持。2004年,邱五权筹划将农家乐从村子搬出来,但手头的钱远远不够用于山庄扩建。关键时刻,婺源农信社给他发放了5万元小额信用贷款。在邱五权的“农户贷款证”上,记录着一笔笔贷款,伴随着这些记录,他的农家乐也由小到大。

    邱五权仅仅是江西省婺源县数万个受益于小额农贷的农户之一。2001年7月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端于有着中国最美乡村称号的江西婺源。此后不久,在总结婺源试点经验和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12月制定并下发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小额农贷作为一项“富民工程”被迅速推广,全国范围内也掀起了一股“小额农贷学婺源”的热潮。鉴于当时小额农贷推广的重要意义与影响,《金融时报》曾将其评为2001年国内金融十件大事之一。

  婺源模式:凭什么跨越10年

  江西婺源,一个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的山区农业县,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而在当地人看来,小额农贷更是一块响亮10年的品牌。

  与经营“老邱农家山庄”的邱五权一样,婺源县江湾镇黄泥坑的江文武尽管对婺源模式的发展历史并不清楚,但却真正成为小额农贷的受益者。在新盖起的三层半楼房里,江文武告诉记者,2001年他从农信社贷了1万元养鸡,“不用抵押,全凭信誉”。此后,由于他每年按时还本付息,贷款额度相应提升,从2005年开始能够贷到3万。本分守信的江文武有了小额农贷的支持,很快承包了村里的一座山,扩大了散养鸡的规模。现在,江文武的山林散养鸡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

  “婺源小额农贷是一把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有效解决了大多数相对贫困农民享受低门槛、低成本金融服务的问题。”婺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何民告诉记者,自全面推广小额农贷以来,婺源农信社累计发放小额农贷近20亿元,4万多户农户从中受益。截至2011年6月末,婺源农信社已为4.69万户农户授信并发放贷款证,授信总额达到10.63亿元,目前小额农贷余额为6.15亿元,占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的四成多。凭借小额农贷,婺源农信社早已扭转10年前亏损的局面,贷款不良率由10年前的25%降至如今的4.99%。目前,小额农贷为该农信社贡献了三分之一的利润,贷款不良率仅为1.4%。

  小额农贷之所以发祥于江西婺源,在于10年前国家领导人的一次视察。人民银行婺源县支行行长张祖德回忆说,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到婺源县视察工作,针对当地农民贷款难问题,提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信贷方式。随后,人民银行在婺源县展开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调查、论证和试点工作。此后数年,小额农贷经过试点、推广、全面提升三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婺源模式”,即“央行引导、信合主导、政府督导、农户自贷”。

  伴随着婺源的试点与推广,小额农贷如星星之火,很快呈现燎原之势,此后不久,全国约九成农村信用社先后开展了此项业务。但在数年的探索与发展中,不少地方的小额农贷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甚至有少数省市农信社存在“小额农贷好难做”的说法。

  在一些地方小额农贷日渐式微的今天,婺源小额农贷却历经10年跨越,依然具有蓬勃生命力,其背后又是什么原因?

  一套完备的流程、科学的机制,成为婺源小额农贷的保障。在婺源采访期间,不管是当地人民银行,还是农信联社,不约而同将一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操作标准化手册》递给记者。在评级授信、贷后管理、责任考核、形成合力的操作流程中,信贷协管员成为颇为关键的角色。何民介绍,协管员都是村里土生土长的有声望、责任心强的人,他们最了解邻里情况,是农信社发放小额农贷的“毛细血管”,在婺源县的170个行政村,共有180多个协管员。凭借完善的机制,婺源农户小额农贷于2008年2月,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成为国内首个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金融产品。

  除了机制保障外,婺源小额农贷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良好的信用基础与诚信环境;从当初试点到此后推广,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汇成合力维护着小额农贷的品牌。这些因素,成就了婺源小额农贷的十年跨越,更重要的是,激荡起从婺源到江西全省的“头脑风暴”。

  产品之变:金融创新的“酵母”

  历经十年嬗变,小额农贷在江西掀起的“头脑风暴”中,首先在于产品创新。可以说,小额农贷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金融产品,它更像是一粒高效的“酵母”,酝酿出众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同时,激发出江西金融人的新思维。

  在婺源,尽管小额农贷依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但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过去的“小额”在很多时候已经不能满足农户需求。采访中,邱五权就告诉记者,尽管婺源小额农贷的金额上限已经由此前的1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0万元,但相对于他的下一步规划,20万元的上限满足不了需求。对此,人民银行婺源支行近几年已经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创新适合农民需求的金融服务方式,为中部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找到一条新路。由“小额农贷”到“大额农贷”的跨越很快进入试点阶段。张祖德认为,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适应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经营的需要,小额农贷的下一个十年计划就是发展成为大额贷款。

  “2008年10月,江西省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省份,这进一步推动了江西金融创新工作。”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高小琼告诉记者,“三农”经济、县域经济在江西占有很大比重,是推动全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重要突破口,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已将2011年列为“三农发展金融支持服务年”,引导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

  创新是新生事物,是对旧思维、旧框架束缚的突破,需要量能积累才能有燎原之势,小额农贷恰恰扮演了这样一个积累量能的角色。从婺源到整个江西省,以小额农贷的思想为依托,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比如“农户联保体”、“信用共同体”、“返乡青年农民工创业贷款”、“百福卡”等,这些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农金产品和服务方式,如雨后春笋风行于江西农村大地,从更高、更广的层面为农户提供金融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效突破了传统信贷模式和管理制度,改变了“凡贷款必抵押”、“农民贷款靠小额”的单一做法,较好的满足了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信贷需求。

  “一县一品”,这是江西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创新的一句总结。在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中,林权抵押贷款是较为典型案例之一。林业是江西省一大特色,全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二位,78%的县为重点林业县。为此,人行南昌中支立足要素禀赋,将创新林权抵押贷款作为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抓住不放。截至2011年6月,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涉林贷款余额92.17亿元,比年初增长33.48%,其中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6.75亿元,比年初增加4.51亿元,增长20.3%。

  实际上,在江西,小额农贷的影响力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很多弱势群体的贷款难题,都用复制小额农贷的方式来解决。其中江西省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的成功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信用之变:优化创新的“土壤”

  小额农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富农增收的普惠金融产品,根本原因在于其完全基于农户的信用,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不需抵押或担保的贷款,解决了农民想贷款,却苦于没有抵押没有担保的困境。正是小额农贷蕴含的信用价值,悄然影响着农户以及各级部门。因此,充分发掘农村信用资源,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信用保证方式,优化农村金融创新的“土壤”,成为小额农贷掀起的另一场“头脑风暴”。

  在江西靖安县,从2002年起,该县农村信用社在推广小额农贷时,就改变了传统做法,抓住全县农村开展文明信用农户创评活动的机会,巧妙地把道德与经济联姻,推出了文明信用农户优惠贷款。“这不仅找准了农信社参与地方党政中心工作,提高地位和形象的途径,还充分整合了社会力量,找到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新载体。”靖安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周章更告诉记者,文明信用农户无需任何担保,就可获得当地农信社2万~5万元的信贷资金,贷款利率在现行基础上下浮10%~30%。

  靖安县香田乡吉洛村委书记潜乙生就充分感受到了这些年来小额农贷与创评文明信用农户结合,给村民带来的巨大变化。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争当文明信用农户,获得优惠贷款,对村里的民风与经济发展都有很大促进作用。目前,吉洛村600户农民中,有400余户评上了文明信用农户,其中一位养猪的彭姓农户评上文明户后,凭借着农信社的优惠贷款,养猪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年产值已经达到上百万元。

  人民银行靖安县支行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靖安县在当地行政村选出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教师、老代表、老干部、老劳模组成“五老会”,按照《靖安县农村道德建设百条公约》的具体要求,开展“文明信用农户”评选活动,采取自评、初评、互评、总评的四个程序评选出道德高尚家庭、道德良好家庭、道德合格家庭三个信用等级。不同的信用等级有不同的贷款额度,还有不同的利率优惠,这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也激发了农民主动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此外,人行靖安县支行还与县共青团、农信社联合推出了“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评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难题。

  靖安县的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得到中央、省市的肯定,被中宣部列为2003年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六大典型之一,2005年在江西全省农村推广。一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靖安县共评选出文明信用户7248户,文明信用村14个,县农信社从2005年至今累放文明信用农户贷款2.23亿元。2009年,人民银行南昌中支下发了《江西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全省信用建设步伐。

  小额农贷的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各种金融产品创新与推广必不可少的“优质土壤”,而信用环境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共同参与、协同配合,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但在十年前,不少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组织,对以信用为基石的现代金融,并无充分的认识。小额农贷的诞生,在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同时,也给各级地方政府上了一堂生动的“金融课”,似乎一夜之间,唤醒了他们沉睡的意识。现江西省法制办副主任,时任赣州市信丰县县长的廖晓凌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时说,随着小额农贷的深入推广,政府部门对金融的认识“幡然醒悟”,激发出各级地方政府强烈的信用意识,而思想意识的变化自然演化成了一种自觉的行动。

  十年转瞬即逝。时值“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寻着时间的轨迹,回望江西小额农贷十年演变,可以发现,尽管其曾经的光环现已逐渐退却,但过去十年,恰是中国金融业历经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中国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背景下,小额农贷被赋予了“星火燎原”的历史意义。对此,高小琼表示,小额农贷不仅仅是一项金融创新产品,由其延伸出来的创新思维、信用观念,以及扶持弱势群体的金融意识,对江西经济金融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小额农贷到下岗失业人员贷款,从贫困农户到城镇弱势群体,从美丽婺源到江西全省,十年“头脑风暴”孕育的“小贷”巨大嬗变,恰如一场场普惠金融甘霖,滋润着勃勃向上的江西大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