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人民日报》发展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干部说干事)
作者:林显君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5/21 14:06:31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人民日报》发展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干部说干事)

林显君 2008年05月04日 《人民日报》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方略,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越是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的地方,越应清醒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资源、是发展优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近年来,江西省婺源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六大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婺源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美丽乡村。

  实施“封育营造”工程,做大森林资源“绿肺量”。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婺源坚持“以封为主,封、改、造相结合”,进行大面积的封山育林和造林绿化。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2.5%,有草、木本物种50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80余种。据权威部门监测,婺源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噪声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实施能源替代工程,打造森林资源“减耗器”。有效控制能源性消耗,实现森林资源消耗大户的能源转型,是保护婺源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过去,婺源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森林能源,郁郁葱葱的林木在千家万户的灶火中化为灰烬。如今,婺源人改变了千百年来沿袭的用柴烧饭的习惯,积极推广“林―水―电―林”的生态模式,大力开发水电资源,推行以“改燃节柴、改灶节柴”为内容的“双改双节”工程,基本实现了以电代柴、以气代柴。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现已建成沼气池6000多座,每年可节约燃材6万立方米。全县平均每年减少能源性耗材约9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增造林18万亩。

  实施林业管护工程,筑就生态环境“安全网”。深入开展森林资源管理秩序综合整治,健全县、乡、村、组四级联防网络,并把生态保护纳入到干部政绩考核之中。采取山林权属不变,实行“自筹、自建、自管、自受益”的原则,在全国首创自然保护小区模式,建立自然景观、珍稀动植物保护等各类自然保护小区。

  实施环境美化工程,建设城乡和谐“大公园”。在主要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可视范围,搬迁改造坟墓3000多座,关停高耗低效企业近200家。加快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步伐,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4%、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在乡村,加强以植树绿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以住房为主的居住环境建设,突出保护好村镇周边山地、水口林的封禁绿化。同时,加强农村规划和建房管理,对非徽派建筑进行改造;大力实施“花开百村”工程,连续3年每年种植花果树木10万株以上。

  实施生态富民工程,掀起全民创业潮。调整产业方向,主攻“三大产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会展型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旅游产业链不断延长,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并提供就业岗位6万个。二是大力发展茶产业。婺源自古就是茶乡。为做大做强这一传统产业,从去年开始,每年完成新种或改造茶园1万亩,力争到2012年全县茶园达到20万亩,实现茶叶系列产值15亿元。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第三产业已占全县GDP总量的41.4%。

  实施民生改善工程,增加群众幸福感。生态文明不仅是一种既要生态又要生存的文明形态,而且是一种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的文明形态。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应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去年以来,婺源先后投入资金9000万元,实施再就业、社会保障等“八大民生工程”。首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交付使用。及时出台《婺源县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婺源县委书记)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