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农村基层通讯员,坚持向党报写稿投稿算起来已有17年了。其中有采访撰写稿件的辛劳,也有稿件在报纸杂志发表收获的喜悦。我的题材来源于我身边的人和事,广阔的农村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的平台。 十几年来的通讯采写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通讯员的成长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关怀,离不开报社编辑默默无闻的精心扶持,更离不开亲朋的关心、理解、支持。当然最需要自身付出艰辛,持之以恒的精神。下面就谈一谈做通讯员的体会。
要有“新闻鼻”
基层通讯员要有“新闻鼻”就能经常不断地发现新闻素材。我住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中,信息来源相对较少。那是不是就没有新闻可写了呢?去年11月有一天,我看见有好多村民聚在一起,说什么“真是想不到,我们这村里还会有人专程来这里拍婚纱照。”我过去一看,原来是有几对外地的新人到我村河边那座木桥上穿着婚纱拍照呢。我当时也没觉得什么。回家后,想到刚才村民说的那些话可能有新闻,是呀,为什么我们这个大山里会吸引新人来见证新婚之恋?我马上又去了现场,找了一个带着这些新人来拍照的本地导游,一问,这些来自江苏和上海的新人是为我村旖旎的自然生态风光所吸引,秋冬深山中的火红的枫叶好似炽热的爱的见证。所以,他们来到婺源山村进行一次快乐的婚纱外景拍摄,在满地火红的枫叶下拍婚纱照,来一次浪漫的爱情之旅。我又与新人们进行一番交谈,并与县旅游相关部门朋友联系,得知来婺源拍摄婚纱照的并不是我村个例,全县有好几个山村都成了新人们驻足留影的地方。我回家后马上打开电脑,写成了《婺源山村成为婚纱外景拍摄地》,分别被江西日报以《鸳鸯湖美景醉“鸳鸯”》和上饶日报用《婺源成婚纱外景拍摄地》刊用。
扎下去、写新意
一些新闻线索虽然很重要,但不要道听途说,更不要只抓住一点皮毛就急于去写、去投。要注意事件的完整性和对事件的全面了解,对细节要反复核实,切莫忽略。对事态要做全面了解。稿件需要反复核实,注重一手材料。我们通常所见所闻,仅是生活的表象,不是实质。要寻实质,就要扎下去透过表象,提炼出有指导性的东西。如我写的《打工致残学法用法讨回公道》一稿,说的就是我村一村民在浙江务工因为老板不按规定提供安全条件,使这位村民在生产过程中右手大拇指被冲床机械致残,当时因为不懂得相关法律,在老板的又骗又吓下以500元私了。回家后在当地法律部门和知法人士帮助下,重新向事发地人民法院提出伤害赔偿诉讼,用法讨回了应得到的伤残补偿费。整个稿件中,我注重的是提醒农民工在外打工要学法知法,用法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了写好这篇稿件,我不但咨询了相关法律法规,还仔细问清了当事人受伤害的情况,在和他交谈时,我得知新闻线索说当事人右手已完全残废的传闻是不正确的,避免了这个新闻的错误内容的出现。此稿先后在江西法制报、上饶日报、上饶晚报刊用。
多写多看提高中稿率
做为一名通讯员对新闻知识、报纸的报道要点、角度的把握、信息的及时搜捕和利用等方面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就使得自己辛辛苦苦写成的稿子,由于没有或失去新闻价值,到了编辑手里就会变成废纸。俗话说:熟能生巧,失败是成功之母。经验靠的是积累,写作出自勤奋,记得刚开始,我在偶然被报社用了一篇稿子后,信心倍增,一个月就要写个20多篇,写的都是一些没有新意的鸡毛琐事,见报就难得一篇,但我没有气馁,正因为有每个月20多篇的基础,有了编辑老师的指导,我后来的上稿率也越来越高,在2001年,我一年就被媒体采用稿件147篇(次),这几年虽然杂务缠身,但每年也能上稿40篇次以上。
作为一名通讯员,首先应是热心读者,要关心报纸、了解报纸、掌握报纸的报道要点、动态,熟悉版面要求。而这些知识的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新闻理论的学习和读书看报。 在看报的过程中,一是比较同类题材的稿件的不同写法;二是将自己的见报稿和原稿做比较。从标题设计,到内容调整和材料取舍,在比较中体味编辑的用意。我写短讯、消息,现在又学习写通讯、言论,还买了数码相机拍图片写图片新闻。这就像个学走路的孩子,要由爬到走再会跑,虽然很不像样子,但每一步都是通过读写来实现的,有些文章写作是通过模仿而来的,在仿写的过程中达到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读报有一种成功的企盼和成功后的喜悦感。写作欲望、写作动力、写作成果源于材料,源于对新闻事件本身价值的挖掘和通讯员的慧眼识珠,以及通讯员的创作动机、创作灵感,这对于稿件的形成及稿件质量非常重要,而灵感又是从读报中来的。一旦我们有稿件投入报社,就盼望它早一天刊出来,这种愿望是强烈的,而每一次见报又是一份惊喜,一份动力,为下一篇稿件的发表形成潜在的写作动力,促使你去写,对报纸来说,没有投入(投稿)就不会有产出(见报)的。
作者:戴向阳 来源:中华新闻报 日期:2007-03-07
http://www.cjas.com.cn/n1166c1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