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婺源下岗女工12年背残疾女儿求医上学
新闻来源:江西日报 发表时间:2007年3月9日
风雨无阻12载,戴江英送女儿上学校
母女情深
赵清萍是个刻苦勤奋的好学生
3月5日,新学期开始了。凌晨4时30分,租住在婺源县紫阳镇的戴江英悄悄从女儿身边起来,洗漱完毕,然后叫女儿赵清萍起床。
过了新年,女儿就到19岁了。但她连穿衣、梳头的能力都没有。她自1岁多就失去了行走能力,四肢中只有右手如常人,左手抬不到头上,更操作不了梳子。为节约时间,戴江英把女儿头发剪短了,但每天还是不忘为女儿精心打扮一番,在头发上插上一支女儿喜欢的花发夹。
给女儿穿好衣裳,洗好脸,梳理整齐,然后到早点摊上给女儿买来烙饼。女儿为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已养成了少喝水、早上不吃流质的习惯。女儿接上妈妈买来的早餐,又让妈妈替她挎上书包,然后趴在母亲的背上,让母亲背着她,来到她就读的婺源中学。
这是母亲背着她上学的第12个年头了。
求医路上,哪里有希望就背着女儿到哪里
距婺源县清华镇几公里的地方,有家关闭停产多年的企业——原清华造纸厂。戴江英和丈夫赵子林就是这个厂的职工。已下岗多年的赵子林夫妇现在几乎不回厂里那个家了。因为自女儿赵清萍出生后不久,夫妻俩几乎都在路上度过,赵清萍几乎在母亲的背上度过。
母亲的背是赵清萍大半个“家”。她1岁半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病症还不明显时,赵子林夫妻并不知道这一病情。先是背女儿到乡村诊所诊治,没有效果;到县城医院检查,没查出病因;戴江英又背着女儿来到南昌,住院治疗一个多月后,女儿还是不能直立行走。
难道让女儿在母亲的脊梁或在轮椅上度过一辈子吗?决不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治疗的机会!从南昌返回婺源途中,夫妇俩抱着一线希望,走进了景德镇一家医院。晚上,一位医生看到戴江英抱着女儿在医院内闲走,便上前询问,医生沉思良久后对戴江英说:“你女儿可能得了小儿麻痹症,建议你赶紧到大医院去看。”
离开景德镇后,戴江英背着女儿先赴上海求医。到了上海,母女俩举目无亲,每天的费用很高,且很难住进医院,戴江英又背着女儿返回家中。这以后,夫妇俩开始搜集治疗小儿麻痹症方面的资料,按资料上的地址,向全国各地写信。
绝大多数信件都石沉大海,只有南京一家医院回了函,愿意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这一年,赵清萍已经就读小学五年级。
戴江英没有任何犹豫,背上女儿踏上了去南京的路。
“在我做手术时,母亲就一直站在手术室门口,很担心、很着急、很痛心,有时她会躲在角落里偷偷地落泪。”赵清萍在日记中写道,“在这半年里,母亲跟我一起受苦、受罪,母亲流的泪比我还要多。”
但是,赵清萍在做了4次手术、住了半年多的医院后,还是没能站起来。在做第二次手术时,为了不影响记忆力,赵清萍主动提出了不用麻醉药,在一张幼稚的脸上,所有的医生和病友都读出一种坚强,一个病友还特意买来了鸽子和礼物给她;这家以医治小儿麻痹症见长的医院被母女俩的坚强所打动,为戴江英免除了数万元的医疗费。
戴江英对记者说:“我们找了最好的医院。虽然向亲戚借遍了钱,女儿的病还是没治好,但我不后悔了。”
求学路上,哪里方便女儿上学就住哪里
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戴江英为了女儿上学,也搬了3次家。她搬家,是方便女儿上学,是让自己背起女儿来,少用一点力气,少花一点时间。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别的孩子只要读10年,可赵清萍因为长年的治疗,读了12年。
女儿读的小学离造纸厂近两公里路。戴江英一天4趟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女儿读四年级时,正值期终考试,路面被洪水淹没了。“在下大雨的天气里,母亲常常背着我,我拿着伞;手没劲时,伞就扛在母亲肩上,伞全罩着我,母亲有一半都被雨淋湿了。”赵清萍在日记中写道。
女儿清楚记得:一次放学途中,大雨如注。母亲被摩托车撞倒,为保护自己,母亲没有用双手去支撑地面,而是先把身体摔在地上,双手还是紧紧托住她……
女儿长大了,体重增加了。母亲戴江英却愈显得瘦弱。
母亲风里来雨里去背女儿上学的情景感动了师生。清华中学校长金跃进回忆说:“戴江英一心想把女儿的病治好,很长时间没想过要生第二个。她怀第二胎时,女儿已经读初中。看到她腆着个大肚子背女儿上学,谁不感动?!”为便于赵清萍上学,节省戴江英的体力,清华中学腾出一间房子给戴江英母女居住。后来,学校又“变通”把值班室给母女俩使用,学校每月付给戴江英一定的“门卫费”。此外,学校把赵清萍所在班的教室从三楼调整到一楼,以后不管其他班级如何挪地方,赵清萍班级的教室始终在一楼不动。
清华中学为母女俩制定的“特例”,也被婺源中学采用:其他高一班在楼上,只有赵清萍的班级设在一楼。
赵清萍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婺源中学。让女儿继续上学还是就此“打住”?戴江英没有任何犹豫。和当初为女儿求医的坚决态度一样,只要女儿有考取大学的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
去年暑假,戴江英租了一间位于婺源中学后面的房子。尽管一个月要支付120元的租金,但戴江英已经很满意了。从房子出来,便是婺源县城的老街,途中还有几级台阶,戴江英仍然坚持一口气把女儿背到教室。
自女儿读高一后,戴江英背着女儿上学的身影就出现在县城居民的眼前。一个多月前,戴江英不慎跌了一跤,摔伤了脚。当她一拐一蹩背着女儿出现在清晨的校园时,师生们的眼睛湿润了。那天以后直到放假,背赵清萍上学的事儿就给班上的同学包了。
母女情深,坚毅和韧性撑起健康之家
2月25日,记者走进雨巷,第一次走进紧邻婺源中学后院的戴江英的“家”。说是“家”,其实只是租来的一间10多平方米的木板房。房间很暗。尽管如此,坐在椅子上写作业的赵清萍还是不舍得打开唯一一盏15瓦的白炽灯。
房间地板是用一张废弃的塑料广告纸铺成的。在浙江打工8年的戴江英的丈夫赵子林和两岁半的儿子也在家。戴江英指着房内一张1米多宽的床铺说:“过年时,我们家4口人就挤在这张床上。”记者被床头两个装方便面的纸盒吸引了,以为装的是方便面。戴江英笑笑说:“这是向邻居要来装衣服用的。”
家虽狭小简陋,但室内还是充满了生机和喜气。女儿虽然伤残,但他们的神情告诉记者,这是一个健康之家。看到女儿安静坐在书本前,戴江英就安心。班主任程学炎说,赵清萍学习很认真,从不迟到和早退,和同学们也相处得很好,平时总是有说有笑的,性格阳光。
受体质影响,赵清萍的学习成绩还不是很稳定。高一上学期,女儿成绩排班上第7名,但到下学期,落后了几名。戴江英很担心。她说:“女儿和健康孩子不一样,她只有一条路,就是读书。只要她读得上去,我吃多少苦都应该。”
房东程翠媛说到戴江英,满心的敬佩:“这样的母亲,我长70多岁都没见过,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要忙到十一点才睡觉,好吃一点的都留给女儿,自己吃的都是素面淡菜。”
让学校师生和邻居感动的,还有戴江英的自立精神。她从不向政府伸手要救济,也从不向学校开口要照顾。遇到困难,尽量想办法自己解决。赵清萍把母亲的坚毅写进了日记:“弟弟出生后的第三天,父亲就出去打工了,还在坐月子的母亲又开始自己做饭,但她不怨任何人。”“读初二时,我又生了一场大病,躺在床上近一个月,母亲不仅要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弟弟,还要照顾我……”赵清萍到县城读高中时,她也是托金跃进帮忙,打听婺源中学有没有空房子借给她居住。当得知学校实在腾不出空房时,才在学校后面租了现在居住的地方。
寒假里,赵清萍做了一份特殊的作业——她把这些经历整理写成了文字,在《回忆篇之母亲》的结尾写道:千言万语都难抵这浓浓的母爱!
江建国 本报记者江仲俞 文/图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图片请点击:http://www.wycxc.com/Index.html
收藏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