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中的放排人
我的家乡在婺源大山深处,山溪涨洪水是大山里一道特别的风景。每当涨洪水,平日清可见底的河面不见了,滚滚的洪水铺天盖地冲来,三千人口的山村像过节一样热闹起来,大家纷纷来到河边驻足观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村民与大山洪水的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变化突显了改革开放给山村乡民带来的实惠,展示了山村社会日益繁荣的局面。
改革开放初,山村沿习多年来的传统。冬春季节里,村民从山上扛来粗长的木头和竹子放在村边的河滩上,每八九根木竹拴成一排,一张张树排、竹排首尾相嵌。待到涨洪水,把排放到河里,顺着水势,把排一直撑放到百里之外的景德镇码头,交接木竹,换回不算多的钞票。放排是劳累而危险的,上百里的水道,有激流,有险滩。人站在排上,精神必须高度集中,稍不注意,就会有排翻人落水的可能。几天下来,像是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即使遇上同伴殒命于水,排还是要放,靠山吃山的村子,洪水中放排可是生存之路。
改革开放第五年,村里修建了通往山外的公路,二十公里的山间公路让深山村从此结束了放排的历史,山中的木头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公路运到山外。但借水运木的特色没有变,只是运木的流程变了,改成了从上游山上流放到村里。每当水位渐退,村中的汉子们便把头年砍下晾晒在山上的木头一根根推下河去,木头零零散散地顺水飘流而下。待水完全退去,村边河滩上便整齐地码堆起一垛垛木头,像一座座小山包。大山里,梅雨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解放牌、东风牌的货车进进出出,村民脸上绽开了纯真的笑容。辛劳换回了小叠钞票,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也不必再为眼前的日常开支犯愁。许多人家用卖木头的钱盖起了新房,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林立在古老的山村。
不出几年,狂滥砍伐导致了严重后果,水土大量流失,树越砍越小,越砍越远。村民意识到不能再这样砍下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应该寻找其他的发展之路。很多人选择了到城里打工,习惯于吃苦耐劳的他们很快成了厂里的业务骨干。有的人熟悉环境和业务之后,开始经商办厂,几经打拼,如今坐拥几十万上百万的资产。发达之后,他们积极反哺家乡,建桥修路,捐资助学,热心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在中央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推动下,他们先富没有忘记带动乡邻共同致富,组织来料加工,让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坐在家里打工。办绿色庄园,搞特色种植和养殖,粉葛种起来,山鸡养起来,花木苗圃火起来,野猪石蛙叫起来。开发山村旅游,寂静的山村热闹起来,游客纷至沓来,北京的游客来了,上海的游客来了,外国游客也来了。他们扛着“长枪大炮”,背着大小行囊,在青山绿水之间穿行,在古老的村落里徜徉。
村民渐渐远离山林,还大自然自然的本色。村中年青一代30岁以下的,几乎都没有上山砍树伐木的经历,他们在走一条不同于父辈、祖辈的人生道路,村庄的面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百年古屋、新近建筑和小洋房布局合理,交相辉映,村间小道的石板路修得更平整了,公共停车场摆满了私人小车和货车,村文化活动室成了村民学习娱乐的好去处,杨柳依依的清砂河是年青人休闲的好地方。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改革开放给乡民带来的福祉。
如今,每到梅雨季节,山溪里还会涨洪水,但势头不再那么猛烈,颜色不再那么红黄。洪水来临,村中河岸上还会站满看洪水壮观景象的人,人群中还夹杂着远方的客人。他们被山村的良好生态和迷人风光所吸引,有的是专程来看大山洪水的。但一直到河水退回平日的水位,也不见木头在水里漂流。村民家中,以前用于涨水钩木头用的长柄铁钩,已是尘埃落满,锈迹斑斑,慢慢的,它们将变成尘封历史的记忆。或许过去若干年,后代村民只能从传说故事中知道洪水运木的往事。
(戴桂祥 戴向阳)
江西省婺源县赋春镇报道组 戴向阳 137553775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