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婺源探美
作者:曹志民  文章来源:大江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5/10 11:47:51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婺源探美

      江南的春雨,永远不会让人觉得凄冷,雨一来,吴中楚尾反而充满了诗情画意。雨水流过瓦檐,打在暮归的斗笠上,又溅落到狭窄小巷的青石板中。一切都洗过样,湿漉漉、鼓胀胀。寂寥的小巷里斜着探出一帘酒幡,让檐间笠间编织的烟雨立刻充满了人间之气。路边半亩的方塘,俏皮的雨点惊起圈圈的涟漪,惹得几尾鱼儿四处追赶。起风了,但吹面不寒。风牵着细雨舞起一笼轻纱,飘过村口的大樟树,飘过树下抬头伫立的老水牛,飘过金黄色的田野,飘往远处连绵的山脊……一切都迷朦起来。

      “山色空濛雨亦奇”。在这样的一个雨天,我们来到了“美女之源”的婺源。

       随团的小导游介绍说,婺源有“四色”:红色的荷包鲤鱼,绿色的婺源绿茶,黑色的龙尾砚台,白色的江湾雪梨。于我,却感觉还要加上“一色”——美人的美色。不是吗?河畔垂柳茅舍肆,何物料里成风月?唯美人耳!

 

     “婺源”之名的由来,便带着一股旖旎的美色:公元740元,大唐开元盛世,唐王朝决定在歙州(北宋改称徽州)的乐安江上游新置一县,县名待定。开元二十八年正月初八,婺女星在京城长安东南方出现。婺女星又称女宿星,为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认为乃勤劳贤惠的美女化身,故名。玄宗接报后龙颜大悦,认为婺女星的出现正应在东南方的新设县治上,乃吉兆,于是御笔一挥,钦定新县名为“婺源”。婺源者,婺女之源也——新县治乃美丽勤劳贤惠的婺女家乡。

       感谢这位酷爱美女的风流君王,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美丽的一个名字——虽然有点戏说的成分。对于这样一个水灵秀气的地方,我宁愿自己也落入这样美丽的俗套。

       婺源隶属古徽州,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而古时又有“无徽不成市”之说。婺源的先人们以商养孺,以文传家。经商要行脚天下,入仕要异地为官。无论是经商还是入仕,在创业期恐怕都只能把娇滴滴的娘子留在家里。操持家务、侍奉公婆、教习幼儿,还要忍受着对远游丈夫的相思和担心,这对婺女来说,是何等的重负。怪不得“婺”字,是“女”字上面加一个“矛”字和一个“文”字——能文能武的女子啊。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看着车窗外绿树掩映的徽派古建筑村落,我有点恍惚了:

       青砖木雕的房子里,一灯如豆,束发结簪的婉约身影被长长地投在马头墙窄窄的窗格上。“人之初,性本善……”稚嫩的童声飘出窗外,消散在暮沉的四野里。人影一动,正低头缝补的女子,急急地将手指放在唇中吸允。微微叹口气,放下手中的针线,痴望着摇红的烛影,忽又娇羞一笑。昏黄的灯下,不施粉黛的俏脸上一圈淡淡的光晕,明艳动人……

       粉墙、深巷、油纸花伞,老树、女子、小桥流水。执着黄油纸伞的人儿静静地立在茶亭里,素雅的裙裾上沾染着点点的春泥。春草夹道,曲曲折折的廊桥在金黄的菜花中迤逦延伸,宽厚的背影早已没入雨雾。黛眉深锁,眼中便也有了一层雾气。春雨潇潇,路上人,往天涯……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溪流水去无声。烟波一棹知何处,鶗鸠两山相对鸣。”

       婺源的李坑四面环山,明清古建筑夹溪而建,村内溪水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溪桥联通两岸—— 小桥、流水、人家,好一幅江南水乡图。   

      “士农工商”,古代中国商人在平民职业中排在末位,因而除了“学而优则仕”,商人还推崇“商而优则仕”。李坑便有这样一位由商入仕的官员:李坑“大夫第”的主人是清朝咸丰年间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此人本是经营茶叶的富商,因捐饷给曾国藩的湘军,才封大夫官衔。

      “大夫第”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以黛瓦铺盖,戗角飞檐,门枋的青砖上雕着“狮子滚绣球”图案。仔细看,石雕上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想来我们这位李大夫也自觉底气不足,买来的官终究做得不塌实,毕竟读书致仕才是正途。

       李大夫的子孙是否牢记祖训读书致仕,没人去考究,但“大夫第”内右侧跨院上的“小姐绣楼”却让人神思不已。踏上吱呀的楼梯,狭小的“绣楼”让人窒息,透过窗台的一束光线照着空气里飘浮的尘埃,雕花红木床泛着暗红的色泽,那是一种经过时光浸染后温醇的颜色。可轻罗幔帐前俏立的美丽女子在哪里呢?轻轻地转身,恍惚间还能闻到衣袂飘然间浮动的暗香,听到托腮凝思时幽幽的叹息。重门深锁,纵使锦衣玉食,诗书满腹,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