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长溪旅游 | 向阳人家 | 婺源旅游 | 长溪绿茶 | 桂祥老师 | 刀锋旅游 | 在线留言 | 婺源老家旅游论坛 | 
最新公告:     婺源旅游摄影咨询!戴向阳 电话:13755377598  [戴向阳  2010-06-15]        
您现在的位置: 婺源 红叶 长溪 婺源旅游 婺源天气 婺源地图 婺源绿茶 长溪村 摄影 茶 绿茶 自驾游 旅游 >> 婺源旅游 >> 婺源新闻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更多内容
[组图]篁岭模式:开创全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新典范         ★★★
篁岭模式:开创全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新典范
作者:晋帅兵 文章来源:中国江西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13 11:28:11

 

篁岭模式:开创全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新典范

2010年12月13日 来源:中国江西网   晋帅兵





婺源篁岭晒秋景观。(资料图片)

  婺源篁岭,因“晒秋”而闻名遐迩。(资料图片)

  2010年5月28日,江西全省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在婺源江湾召开,会议学习了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研究部署了全省乡村旅游工作,并围绕江西乡村旅游的突破发展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2010年11月28日,仅仅在全省乡村工作会召开后半年之际,一个全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便在婺源应运而生。“篁岭模式”,这种搬迁安置地质灾害点与新农村建设完美结合,通过市场经济杠杆进行产权收购、建设品牌乡村景点,进而延伸产业带动一方致富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宛如一颗新星,正划破天际,在寒冷的冬日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一场没有硝烟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战正在悄然打响。

  篁岭模式:开创全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新典范

  ——记婺源篁岭从地质灾害点到民俗文化影视村落的蜕变

  中国江西新闻网记者 晋帅兵报道

  江西婺源,东面与浙江交界,北面与安徽交界,特殊的区位优势,浓郁的文化传统使得这里荣膺“中国最美乡村”称号。每年三四月份油菜花盛开之际,境内外游客纷沓而至。

  婺源的石耳山脚下,因“晒秋”闻名遐迩的篁岭村,更是一处“天人合一”的理想家园。每到秋天,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稻谷出现在每家每户的屋顶木架上,形成了婺源独有的篁岭“晒秋”农俗特色景观,有关篁岭“晒秋”的摄影作品,曾在全国获得十多次大奖。

  时至今日,一种乡村旅游发展的崭新模式——“篁岭模式”,正在江西悄然上演,引发世人关注。

  突破传统 地质灾害搬迁安置与新农村建设完美结合

  篁岭模式的诞生,并非偶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地形限制,久负盛名的“晒秋”篁岭村交通不便且严重缺水,绝大部分农田、土地等生产资料都在山下,给村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变。因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婺源篁岭村一直是上饶市重要地质灾害监测点之一。

  1993年6月,2名村民因突发性的山体滑坡掩埋身亡;2010年7月,连续降雨致使无人居住闲置的房屋腐烂倒塌,巷道排水不畅导致当地一天内连发3处地质灾害。

  为了解决地质灾害对村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的隐患,早在1978年,政府就鼓励了部分村民搬迁下山;1978年和2002年,婺源县委、政府及江湾镇政府曾先后两次动员全村集体搬迁,然而由于资金问题搬迁工作未能完成,山上仍有七十多户村民居住。

  一边是村里大部分闲置房屋年久失修,腐烂倒塌;一边是篁岭独特的景观资源在逐年消失,面对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发展中寻找出路成为长期以来困扰婺源江湾发展的大问题。



         因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婺源篁岭村一直是上饶市重要地质灾害监测点之一。(资料图片)

  2009年,这一问题开始有了转机。此年11月,江湾镇人民政府与婺源县规划勘测设计院共同编制《江湾镇栗木坑村委会篁岭村整体搬迁安置规划》,由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斥资捌佰万元人民币对篁岭村进行整体搬迁,在交通便利的江湾—晓鳙乡村公路旁建设3层新徽派风格建筑,新建安置房77户,搬迁人口320人,总建筑面积15047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这一举措不仅解决地质隐患对村民生命财产的威胁,而且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质量。



 

 

  篁岭村居民安置点新址。(资料图片)

  此外,当地正在试图通过申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民政搬迁扶持、国土的地质灾害整治、教育部门危房改造等方法解决新村小学、众屋等村庄公共设施搬迁重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以达到全村彻底搬迁安置的目的。

  村民的搬迁解放了篁岭的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始着手篁岭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他们参照国内古村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在对篁岭村进行地质灾害评估、资源评价、准确定位和要素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篁岭发展旅游产业的目标和策略,并树立了要将篁岭村建设成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发展典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杆的目标。

  自此,一个长期困扰婺源篁岭发展的问题迎刃而解,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开始“生根发芽”。


  古村资源有效利用 “篁岭模式”应运而生

  2010年5月的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成为会议争论的热点。

  同样,作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婺源的乡村旅游也面临着此类问题且亟待突破,开发与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日益激化的趋势。

  “篁岭模式”,通过市场经济杠杆,对村庄进行全面产权收购、搬迁安置的办法,从而保持了婺源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彻底实现了对村落建筑及风貌体系的规划和保护。



 “篁岭模式”——正在修复民居。(资料图片)

  据悉,由“篁岭模式诞生的“篁岭民俗文化村”, 围绕乡村文化元素主线,预计投资人民币1亿元。该项目在保护的基础上治理地质灾害,利用村民旧的生产资料打造旅游产品,从而改变了婺源旅游产业单纯依靠门票获利的经营模式,探索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文化娱乐、民俗体验、旅游会展等综合配套型转变。

  记者了解到,改造后的“篁岭民俗文化村”着重开发旅游文化产业特色项目,主要包括:美术摄影及影视创作基地、农家民俗生活体验基地、农耕文化展示基地、民俗文化演绎及特色农家客栈等项目,最终将篁岭村打造成婺源最具民俗特色的文化艺术影视村落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典范。

  “篁岭模式”是一种崭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保持乡村文化“原真性”的同时,该模式着重对村落进行内涵挖掘、文化灌注,从而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品质质量。



 


  篁岭村餐厅效果图。(资料图片)

  辐射效应:延伸产业带动一方致富

  篁岭模式是江西乃至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突破,是一场深层次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更是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与会专家讨论的成功“结晶”。

  未来,要将旅游发展成为一个地区的龙头产业,则必须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转变、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然而时至今日,作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婺源的旅游现状仍处于初级的门票经济、单一的资源竞争和原始的观光旅游阶段。在此情况下,促进旅游景区商业赢利模式改变,抓住项目发展契机和适应市场的需求则成为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

  据了解,“篁岭模式”定位为村民借助延伸旅游文化产业致富的平台。日后的发展中,“篁岭模式”将对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后与农户合作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将农民土地进行流转,共同开发观光农业,并与农民形成经营产业链条,实行订单农业生产,将农户真正融入产业项目中。该项目在确保每户村民全年收益总额的基础上,让有意介入产业开发的村民进入农村经济合作社,参与公司项目合作,实现村民身份的就地转换,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村挣钱效果。

  篁岭民俗文化村不以门票获利,这种深度旅游发展项目在婺源尚数第一家。

  “篁岭模式”通过走文化产业拉动之路,在低或免“景点门票”基础上主要通过住宿乡村客栈、品味特色餐饮、观赏传统民俗表演、体验乡村生活、选购地域特色产品和手工艺品及乘坐观光索道来转变经营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转变了原有角色,将变成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和服务者,也成了文化产业的最大受益者。

  此外,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篁岭模式”通过培训学习和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使得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将在增进乡村地区与城市的交流,缩小了城乡间差距,加快乡村的城市化进程方面意义深远。

  “篁岭模式”的诞生,孕育了巨大的生命力,这种崭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一旦形成氛围,必将在婺源乃至全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引发旅游行业转型升级风暴;必将在构筑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起到巨大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次大胆尝试,一个伟大创举必将使篁岭成为一颗闪耀在绿色婺源的璀璨明珠。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婺源旅游,婺源绿茶咨询电话:13755377598 QQ:1219353385 69910359 戴向阳

     

    版权声明:

    凡婺源长溪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婺源长溪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己联系得到同意使用的,应注明"来源:婺源长溪网或http://www.wycxc.com/"和作者姓名并不得任意删改文章和图片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对于注册用户发布在婺源长溪网的图文内容,本站有权转载使用于宣传推广。对于用户发布的任何图文内容所引发的版权、署名权的异议、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婺源长溪网注明"来源注明来源XXX的作品(资源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正确性和有效性做任何保证,也不对任何采用本站资源引起的后果负责,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部份来源互联网末能查明出处的,如有侵犯版权请电邮至dxy1000@sina.com告之,本网当尽快删除。

    特别声明:在婺源长溪网不得发布侵犯党和国家利益的言论,不得发布泄露国家机密的言论,不得发布有损害他们声誉的言论,不得发布侵犯他人版权的言论等。用户在论坛、留言板以及个人网站上所发布、转载的文章所引起的版权问题以及因文章内包含毁谤、诋毁、攻击他人的信息等一切纠纷或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概不负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联系方式| 汇款账号| 关于我们
    信息产业部备案

    赣ICP备10005780号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赋春镇长溪村村委会QQ:69910359 1219353385

    MSN:dxy1000@hotmail.com 邮箱:dxy1000@sina.com 站长:戴向阳 电话:13755377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