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长溪旅游 | 向阳人家 | 婺源旅游 | 长溪绿茶 | 桂祥老师 | 刀锋旅游 | 在线留言 | 婺源老家旅游论坛 | 
最新公告:     婺源旅游摄影咨询!戴向阳 电话:13755377598  [戴向阳  2010-06-15]        
您现在的位置: 婺源 红叶 长溪 婺源旅游 婺源天气 婺源地图 婺源绿茶 长溪村 摄影 茶 绿茶 自驾游 旅游 >> 婺源旅游 >> 婺源文化 >> 正文
专题栏目
更多内容
最新推荐 更多内容
相关文章
徽派木雕艺术特点
更多内容
[图文]婺源的春节习俗           ★★★
婺源的春节习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4-30 19:13:48
婺源的春节习俗
稿件来源:作者:婺源女子发布时间:2010-04-30 10:49:22

  在华夏众多传统习俗中,春节算是传统节日的“节日套餐”了,从腊月起,人们陆续进入了“备战”春节的忙碌之中。

  在我们婺源,在鞭炮声中和满眼鲜艳的“中华红”中,还保留了很多有趣的春节习俗。

  “节日套餐”从腊八开始,店家就要吃“腊八饭,收帐过年了。至今,婺源有不能欠帐过年的说法的。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勤劳的婺源女人用长柄扫帚将家中所有板壁上的蜘蛛网、尘垢等清扫一遍,随后将锅盖、水缸盖等木竹制用品及瓷器等搬到河里洗涮干净,拆洗被褥,家中亮堂堂的焕然一新,干干净净迎接新春的到来。

  杀年猪,腊月里,婺源农村的家家户户要杀年猪了,杀年猪时,屠夫先将一碗猪血泼在门上,然后开膛。热情的婺源村民有谁家在杀年猪,就会延请亲朋友好友前来喝酒助兴品尝“杀猪饭”,其热闹非凡不亚于年夜饭。杀年猪有个忌讳的,就是在腊月二十四的前一天不得杀猪。

  婺源的农村就要准备“炒米片”(即冻米糖)、“糖子(麦牙糖)”等过年的食品了,这时候走在婺源乡间,空气中弥漫着炒南瓜籽、葵花籽、花生、黄豆、番薯梗、炒米等馃子的香味,龙山、中云一带的节日零食是油炸或炒制的“米脆”,而沱川、段莘一带特殊的节日零食——“苞芦松”,油炸得金黄的,又香又脆。

  送灶司老爷,阴历二十三,家中的男丁就要在灶王爷的神像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摆上“糖籽”、水酒等供品,敬香欢送灶神上天,据说,用粘粘甜甜的“糖籽”和水酒“贿赂”灶司老爷,让灶司老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帮着一家人说说好话,图个吉利。

  过二十四,对于婺源人来说,是“大年”,晚餐前,家人要祭祀先祖,晚餐前放鞭炮庆祝一番。可在高砂考水又有所不同的,据说,考水人不过二十四而过腊月二十八的。

  腊月二十四过后,女人们陆续蒸好糯米籽糕,包好粽子,裹好野艾粿,作为过年时的点心,还要做豆腐,赋春一带还有着打年糕的习俗。

  大年三十前两天,每家每户张帖春联、中堂、门对等,衬托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女婿提着塘鱼、肉、酒之类往岳父母家中端节了。按婺源的风俗,新过门的新娘子,第一年春节必须在公婆家中过的。

  除夕的中午,婺源的习惯上吃“米糊”的,用豆腐、豆芽、干豆角、鸡杂、腌菜等糊起来,的确是一道不错的美食,我每次吃米糊,总会撑得好饱。除夕晚上的团圆餐很讲究的,一家人祭祖过后,照例放串鞭炮,热热闹闹地就餐,年夜饭的夜传统名菜,肉果(肉圆子)、鱼、青菜等,这些看似普通的食品,很有寓意的,肉圆子代表团团圆圆,鱼,就不必我说了,秋口人称“年夜饭”为“吃隔岁”。

  除夕的下午,一家大小带着供品,上风水“拜坟年”。

  农具与农业生产是息息相关的,秋口的农民很爱护家里的农具,把农具当成家庭的重要成员,不能让农具在外过年的,必须收拾好放进家中。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也含蓄而丰富。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是一年的交替更迭之时,崇尚诗书礼仪的婺源人,衣食住行中尽显文字的风采和魅力。

  除夕之夜,家中要灯火通明的,每间房都要亮堂堂的,企盼着家中香火不断,前途光明,长辈们给小孩子们发压岁包,孩子们喜气洋洋,把压岁包塞在自己的枕头下面,甜美地进入梦乡,人们围着火盆“守岁”,到新年更迭时,噼噼啪啪鸣炮关大门休息。如今,每年一度有央视“春晚”,我们则雷打不动守着电视机前了。

  大年初一,要先洗脸开大门放鞭炮,以示面貌一新,思口、清华一带的人很崇敬先人,鸣炮过后,供上米、大豆、茶叶等,供奉先人,祈祷新的一年水稻、茶叶、大豆等农作物丰收。一大早,八仙桌上摆上馃子、水果等,晚辈向长辈跪拜新年。俗话说,“忙死三十夜,嬉死初一朝”,这一天,一家人穿戴一新,垃圾是不用清扫了,男人可以外出串门拜年。大年初一的早餐,被称为“利市”,要吃四方开(粽子),以图新的一年四季发财,四方如意。记得小时候,父亲会给我们做上三道点心:羹(“万象更新”)、炒面(“健康长寿”)、年糕(“年年高升”), 而这三道点心,又意味着“三羊开泰”,多年来让我回味无穷。大年初一,是有禁忌的,长辈会告诉我们,不能用剪刀,也不能朝门外泼水。为图个好口彩好兆头,长辈会提醒孩子们不能说脏话的。

  大年初二,才是女人们串门拜年的日子,一般来说,这一天也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为了将财神迎进家门,人们会放鞭炮迎财神,开店做生意的,也在这一天开市营业了,商家会前往寺庙烧香祈福祭拜,以图“财源广进、生意兴隆”,为了抢先接财神,寺庙的烧头香更诱惑着商人。初五开张营业的商家,晚上设宴款待店员,称为“定事酒”。在德兴和婺源的某些地方,民间还有着对“偏财神”五显财神的信仰,传说,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老大被封为显聪,老二被封为显明,老三封为显正,老四封为显直,老五封为显德,五兄弟串起来就是“聪明正直德”,他们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庇佑穷苦百姓。

  初七,是人日。据汉代的东方朔《占书》中记载,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初八为谷。人日是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的,这一天,一般是不出远门,不走亲访友,在家中团聚,家中祭拜祖先,给亲友“端饼”“添丁”。正月里,婺源人外出谋生,有句俗语“七不出八不归”,为了求得在外的吉利,一般选择初六、初八、初十出动,初七是不出门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之始,立春时,在院内墙上贴着“春”字、“福”字,有“迎春接福”之意,并将青菜、葱等菜或花用盆子栽好,红纸围一圈,摆放在堂前,到立春时辰一到就鸣炮,将“接福盆”摆在堂前长条的香椅桌上。看着“接福盆”,让人感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转眼就到了元宵节,婺源的各个村落都迎板龙灯,在婺源话中,“灯”与“丁”同音,有着祝愿人丁兴旺、庆贺吉祥如意之意,正月十三,是起灯的日子,婺源民间的乡村,都会抬着板龙灯出巡祈福。

  正月十五闹灯,晚上必是万人空巷,聚集在村子的晒场上观板龙灯的表演,鞭炮齐鸣,罗鼓喧天。

  婺源的风俗中,村中如有哪户人家婚后尚未得子或家人患病,就将龙头请到家中,以求吉利平安添子添福。

  据毕新丁老师的《婺源风俗通观》一书中记载,段莘的汪氏族人,为纪念其先祖越国公汪华,正月十三至二十三,要举行祠祭,正月十八是正日,每年要由抓阄的方法,选出四户人家供养四头祭祖的肥猪,猪要400斤上,越肥越好,这也是养猪人家的一种荣耀。

  十八是圆灯,这一天之后,春节就算过完了,农民们就要做春耕的准备工作了。

婺源的春节习俗
稿件来源:作者:婺源女子发布时间:2010-04-30 10:49:22

  在华夏众多传统习俗中,春节算是传统节日的“节日套餐”了,从腊月起,人们陆续进入了“备战”春节的忙碌之中。

  在我们婺源,在鞭炮声中和满眼鲜艳的“中华红”中,还保留了很多有趣的春节习俗。

  “节日套餐”从腊八开始,店家就要吃“腊八饭,收帐过年了。至今,婺源有不能欠帐过年的说法的。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勤劳的婺源女人用长柄扫帚将家中所有板壁上的蜘蛛网、尘垢等清扫一遍,随后将锅盖、水缸盖等木竹制用品及瓷器等搬到河里洗涮干净,拆洗被褥,家中亮堂堂的焕然一新,干干净净迎接新春的到来。

  杀年猪,腊月里,婺源农村的家家户户要杀年猪了,杀年猪时,屠夫先将一碗猪血泼在门上,然后开膛。热情的婺源村民有谁家在杀年猪,就会延请亲朋友好友前来喝酒助兴品尝“杀猪饭”,其热闹非凡不亚于年夜饭。杀年猪有个忌讳的,就是在腊月二十四的前一天不得杀猪。

  婺源的农村就要准备“炒米片”(即冻米糖)、“糖子(麦牙糖)”等过年的食品了,这时候走在婺源乡间,空气中弥漫着炒南瓜籽、葵花籽、花生、黄豆、番薯梗、炒米等馃子的香味,龙山、中云一带的节日零食是油炸或炒制的“米脆”,而沱川、段莘一带特殊的节日零食——“苞芦松”,油炸得金黄的,又香又脆。

  送灶司老爷,阴历二十三,家中的男丁就要在灶王爷的神像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摆上“糖籽”、水酒等供品,敬香欢送灶神上天,据说,用粘粘甜甜的“糖籽”和水酒“贿赂”灶司老爷,让灶司老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帮着一家人说说好话,图个吉利。

  过二十四,对于婺源人来说,是“大年”,晚餐前,家人要祭祀先祖,晚餐前放鞭炮庆祝一番。可在高砂考水又有所不同的,据说,考水人不过二十四而过腊月二十八的。

  腊月二十四过后,女人们陆续蒸好糯米籽糕,包好粽子,裹好野艾粿,作为过年时的点心,还要做豆腐,赋春一带还有着打年糕的习俗。

  大年三十前两天,每家每户张帖春联、中堂、门对等,衬托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女婿提着塘鱼、肉、酒之类往岳父母家中端节了。按婺源的风俗,新过门的新娘子,第一年春节必须在公婆家中过的。

  除夕的中午,婺源的习惯上吃“米糊”的,用豆腐、豆芽、干豆角、鸡杂、腌菜等糊起来,的确是一道不错的美食,我每次吃米糊,总会撑得好饱。除夕晚上的团圆餐很讲究的,一家人祭祖过后,照例放串鞭炮,热热闹闹地就餐,年夜饭的夜传统名菜,肉果(肉圆子)、鱼、青菜等,这些看似普通的食品,很有寓意的,肉圆子代表团团圆圆,鱼,就不必我说了,秋口人称“年夜饭”为“吃隔岁”。

  除夕的下午,一家大小带着供品,上风水“拜坟年”。

  农具与农业生产是息息相关的,秋口的农民很爱护家里的农具,把农具当成家庭的重要成员,不能让农具在外过年的,必须收拾好放进家中。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也含蓄而丰富。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是一年的交替更迭之时,崇尚诗书礼仪的婺源人,衣食住行中尽显文字的风采和魅力。

  除夕之夜,家中要灯火通明的,每间房都要亮堂堂的,企盼着家中香火不断,前途光明,长辈们给小孩子们发压岁包,孩子们喜气洋洋,把压岁包塞在自己的枕头下面,甜美地进入梦乡,人们围着火盆“守岁”,到新年更迭时,噼噼啪啪鸣炮关大门休息。如今,每年一度有央视“春晚”,我们则雷打不动守着电视机前了。

  大年初一,要先洗脸开大门放鞭炮,以示面貌一新,思口、清华一带的人很崇敬先人,鸣炮过后,供上米、大豆、茶叶等,供奉先人,祈祷新的一年水稻、茶叶、大豆等农作物丰收。一大早,八仙桌上摆上馃子、水果等,晚辈向长辈跪拜新年。俗话说,“忙死三十夜,嬉死初一朝”,这一天,一家人穿戴一新,垃圾是不用清扫了,男人可以外出串门拜年。大年初一的早餐,被称为“利市”,要吃四方开(粽子),以图新的一年四季发财,四方如意。记得小时候,父亲会给我们做上三道点心:羹(“万象更新”)、炒面(“健康长寿”)、年糕(“年年高升”), 而这三道点心,又意味着“三羊开泰”,多年来让我回味无穷。大年初一,是有禁忌的,长辈会告诉我们,不能用剪刀,也不能朝门外泼水。为图个好口彩好兆头,长辈会提醒孩子们不能说脏话的。

  大年初二,才是女人们串门拜年的日子,一般来说,这一天也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为了将财神迎进家门,人们会放鞭炮迎财神,开店做生意的,也在这一天开市营业了,商家会前往寺庙烧香祈福祭拜,以图“财源广进、生意兴隆”,为了抢先接财神,寺庙的烧头香更诱惑着商人。初五开张营业的商家,晚上设宴款待店员,称为“定事酒”。在德兴和婺源的某些地方,民间还有着对“偏财神”五显财神的信仰,传说,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老大被封为显聪,老二被封为显明,老三封为显正,老四封为显直,老五封为显德,五兄弟串起来就是“聪明正直德”,他们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庇佑穷苦百姓。

  初七,是人日。据汉代的东方朔《占书》中记载,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初八为谷。人日是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的,这一天,一般是不出远门,不走亲访友,在家中团聚,家中祭拜祖先,给亲友“端饼”“添丁”。正月里,婺源人外出谋生,有句俗语“七不出八不归”,为了求得在外的吉利,一般选择初六、初八、初十出动,初七是不出门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之始,立春时,在院内墙上贴着“春”字、“福”字,有“迎春接福”之意,并将青菜、葱等菜或花用盆子栽好,红纸围一圈,摆放在堂前,到立春时辰一到就鸣炮,将“接福盆”摆在堂前长条的香椅桌上。看着“接福盆”,让人感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转眼就到了元宵节,婺源的各个村落都迎板龙灯,在婺源话中,“灯”与“丁”同音,有着祝愿人丁兴旺、庆贺吉祥如意之意,正月十三,是起灯的日子,婺源民间的乡村,都会抬着板龙灯出巡祈福。

  正月十五闹灯,晚上必是万人空巷,聚集在村子的晒场上观板龙灯的表演,鞭炮齐鸣,罗鼓喧天。

  婺源的风俗中,村中如有哪户人家婚后尚未得子或家人患病,就将龙头请到家中,以求吉利平安添子添福。

  据毕新丁老师的《婺源风俗通观》一书中记载,段莘的汪氏族人,为纪念其先祖越国公汪华,正月十三至二十三,要举行祠祭,正月十八是正日,每年要由抓阄的方法,选出四户人家供养四头祭祖的肥猪,猪要400斤上,越肥越好,这也是养猪人家的一种荣耀。

  十八是圆灯,这一天之后,春节就算过完了,农民们就要做春耕的准备工作了。

婺源的春节习俗
稿件来源:作者:婺源女子发布时间:2010-04-30 10:49:22

  在华夏众多传统习俗中,春节算是传统节日的“节日套餐”了,从腊月起,人们陆续进入了“备战”春节的忙碌之中。

  在我们婺源,在鞭炮声中和满眼鲜艳的“中华红”中,还保留了很多有趣的春节习俗。

  “节日套餐”从腊八开始,店家就要吃“腊八饭,收帐过年了。至今,婺源有不能欠帐过年的说法的。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勤劳的婺源女人用长柄扫帚将家中所有板壁上的蜘蛛网、尘垢等清扫一遍,随后将锅盖、水缸盖等木竹制用品及瓷器等搬到河里洗涮干净,拆洗被褥,家中亮堂堂的焕然一新,干干净净迎接新春的到来。

  杀年猪,腊月里,婺源农村的家家户户要杀年猪了,杀年猪时,屠夫先将一碗猪血泼在门上,然后开膛。热情的婺源村民有谁家在杀年猪,就会延请亲朋友好友前来喝酒助兴品尝“杀猪饭”,其热闹非凡不亚于年夜饭。杀年猪有个忌讳的,就是在腊月二十四的前一天不得杀猪。

  婺源的农村就要准备“炒米片”(即冻米糖)、“糖子(麦牙糖)”等过年的食品了,这时候走在婺源乡间,空气中弥漫着炒南瓜籽、葵花籽、花生、黄豆、番薯梗、炒米等馃子的香味,龙山、中云一带的节日零食是油炸或炒制的“米脆”,而沱川、段莘一带特殊的节日零食——“苞芦松”,油炸得金黄的,又香又脆。

  送灶司老爷,阴历二十三,家中的男丁就要在灶王爷的神像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摆上“糖籽”、水酒等供品,敬香欢送灶神上天,据说,用粘粘甜甜的“糖籽”和水酒“贿赂”灶司老爷,让灶司老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帮着一家人说说好话,图个吉利。

  过二十四,对于婺源人来说,是“大年”,晚餐前,家人要祭祀先祖,晚餐前放鞭炮庆祝一番。可在高砂考水又有所不同的,据说,考水人不过二十四而过腊月二十八的。

  腊月二十四过后,女人们陆续蒸好糯米籽糕,包好粽子,裹好野艾粿,作为过年时的点心,还要做豆腐,赋春一带还有着打年糕的习俗。

  大年三十前两天,每家每户张帖春联、中堂、门对等,衬托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女婿提着塘鱼、肉、酒之类往岳父母家中端节了。按婺源的风俗,新过门的新娘子,第一年春节必须在公婆家中过的。

  除夕的中午,婺源的习惯上吃“米糊”的,用豆腐、豆芽、干豆角、鸡杂、腌菜等糊起来,的确是一道不错的美食,我每次吃米糊,总会撑得好饱。除夕晚上的团圆餐很讲究的,一家人祭祖过后,照例放串鞭炮,热热闹闹地就餐,年夜饭的夜传统名菜,肉果(肉圆子)、鱼、青菜等,这些看似普通的食品,很有寓意的,肉圆子代表团团圆圆,鱼,就不必我说了,秋口人称“年夜饭”为“吃隔岁”。

  除夕的下午,一家大小带着供品,上风水“拜坟年”。

  农具与农业生产是息息相关的,秋口的农民很爱护家里的农具,把农具当成家庭的重要成员,不能让农具在外过年的,必须收拾好放进家中。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也含蓄而丰富。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是一年的交替更迭之时,崇尚诗书礼仪的婺源人,衣食住行中尽显文字的风采和魅力。

  除夕之夜,家中要灯火通明的,每间房都要亮堂堂的,企盼着家中香火不断,前途光明,长辈们给小孩子们发压岁包,孩子们喜气洋洋,把压岁包塞在自己的枕头下面,甜美地进入梦乡,人们围着火盆“守岁”,到新年更迭时,噼噼啪啪鸣炮关大门休息。如今,每年一度有央视“春晚”,我们则雷打不动守着电视机前了。

  大年初一,要先洗脸开大门放鞭炮,以示面貌一新,思口、清华一带的人很崇敬先人,鸣炮过后,供上米、大豆、茶叶等,供奉先人,祈祷新的一年水稻、茶叶、大豆等农作物丰收。一大早,八仙桌上摆上馃子、水果等,晚辈向长辈跪拜新年。俗话说,“忙死三十夜,嬉死初一朝”,这一天,一家人穿戴一新,垃圾是不用清扫了,男人可以外出串门拜年。大年初一的早餐,被称为“利市”,要吃四方开(粽子),以图新的一年四季发财,四方如意。记得小时候,父亲会给我们做上三道点心:羹(“万象更新”)、炒面(“健康长寿”)、年糕(“年年高升”), 而这三道点心,又意味着“三羊开泰”,多年来让我回味无穷。大年初一,是有禁忌的,长辈会告诉我们,不能用剪刀,也不能朝门外泼水。为图个好口彩好兆头,长辈会提醒孩子们不能说脏话的。

  大年初二,才是女人们串门拜年的日子,一般来说,这一天也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为了将财神迎进家门,人们会放鞭炮迎财神,开店做生意的,也在这一天开市营业了,商家会前往寺庙烧香祈福祭拜,以图“财源广进、生意兴隆”,为了抢先接财神,寺庙的烧头香更诱惑着商人。初五开张营业的商家,晚上设宴款待店员,称为“定事酒”。在德兴和婺源的某些地方,民间还有着对“偏财神”五显财神的信仰,传说,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老大被封为显聪,老二被封为显明,老三封为显正,老四封为显直,老五封为显德,五兄弟串起来就是“聪明正直德”,他们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庇佑穷苦百姓。

  初七,是人日。据汉代的东方朔《占书》中记载,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初八为谷。人日是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的,这一天,一般是不出远门,不走亲访友,在家中团聚,家中祭拜祖先,给亲友“端饼”“添丁”。正月里,婺源人外出谋生,有句俗语“七不出八不归”,为了求得在外的吉利,一般选择初六、初八、初十出动,初七是不出门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之始,立春时,在院内墙上贴着“春”字、“福”字,有“迎春接福”之意,并将青菜、葱等菜或花用盆子栽好,红纸围一圈,摆放在堂前,到立春时辰一到就鸣炮,将“接福盆”摆在堂前长条的香椅桌上。看着“接福盆”,让人感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转眼就到了元宵节,婺源的各个村落都迎板龙灯,在婺源话中,“灯”与“丁”同音,有着祝愿人丁兴旺、庆贺吉祥如意之意,正月十三,是起灯的日子,婺源民间的乡村,都会抬着板龙灯出巡祈福。

  正月十五闹灯,晚上必是万人空巷,聚集在村子的晒场上观板龙灯的表演,鞭炮齐鸣,罗鼓喧天。

  婺源的风俗中,村中如有哪户人家婚后尚未得子或家人患病,就将龙头请到家中,以求吉利平安添子添福。

  据毕新丁老师的《婺源风俗通观》一书中记载,段莘的汪氏族人,为纪念其先祖越国公汪华,正月十三至二十三,要举行祠祭,正月十八是正日,每年要由抓阄的方法,选出四户人家供养四头祭祖的肥猪,猪要400斤上,越肥越好,这也是养猪人家的一种荣耀。

  十八是圆灯,这一天之后,春节就算过完了,农民们就要做春耕的准备工作了。

婺源的春节习俗


作者:婺源女子

 

  在华夏众多传统习俗中,春节算是传统节日的“节日套餐”了,从腊月起,人们陆续进入了“备战”春节的忙碌之中。

  在我们婺源,在鞭炮声中和满眼鲜艳的“中华红”中,还保留了很多有趣的春节习俗。

  “节日套餐”从腊八开始,店家就要吃“腊八饭,收帐过年了。至今,婺源有不能欠帐过年的说法的。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勤劳的婺源女人用长柄扫帚将家中所有板壁上的蜘蛛网、尘垢等清扫一遍,随后将锅盖、水缸盖等木竹制用品及瓷器等搬到河里洗涮干净,拆洗被褥,家中亮堂堂的焕然一新,干干净净迎接新春的到来。

  杀年猪,腊月里,婺源农村的家家户户要杀年猪了,杀年猪时,屠夫先将一碗猪血泼在门上,然后开膛。热情的婺源村民有谁家在杀年猪,就会延请亲朋友好友前来喝酒助兴品尝“杀猪饭”,其热闹非凡不亚于年夜饭。杀年猪有个忌讳的,就是在腊月二十四的前一天不得杀猪。

  婺源的农村就要准备“炒米片”(即冻米糖)、“糖子(麦牙糖)”等过年的食品了,这时候走在婺源乡间,空气中弥漫着炒南瓜籽、葵花籽、花生、黄豆、番薯梗、炒米等馃子的香味,龙山、中云一带的节日零食是油炸或炒制的“米脆”,而沱川、段莘一带特殊的节日零食——“苞芦松”,油炸得金黄的,又香又脆。

  送灶司老爷,阴历二十三,家中的男丁就要在灶王爷的神像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摆上“糖籽”、水酒等供品,敬香欢送灶神上天,据说,用粘粘甜甜的“糖籽”和水酒“贿赂”灶司老爷,让灶司老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帮着一家人说说好话,图个吉利。

  过二十四,对于婺源人来说,是“大年”,晚餐前,家人要祭祀先祖,晚餐前放鞭炮庆祝一番。可在高砂考水又有所不同的,据说,考水人不过二十四而过腊月二十八的。

  腊月二十四过后,女人们陆续蒸好糯米籽糕,包好粽子,裹好野艾粿,作为过年时的点心,还要做豆腐,赋春一带还有着打年糕的习俗。

  大年三十前两天,每家每户张帖春联、中堂、门对等,衬托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女婿提着塘鱼、肉、酒之类往岳父母家中端节了。按婺源的风俗,新过门的新娘子,第一年春节必须在公婆家中过的。

  除夕的中午,婺源的习惯上吃“米糊”的,用豆腐、豆芽、干豆角、鸡杂、腌菜等糊起来,的确是一道不错的美食,我每次吃米糊,总会撑得好饱。除夕晚上的团圆餐很讲究的,一家人祭祖过后,照例放串鞭炮,热热闹闹地就餐,年夜饭的夜传统名菜,肉果(肉圆子)、鱼、青菜等,这些看似普通的食品,很有寓意的,肉圆子代表团团圆圆,鱼,就不必我说了,秋口人称“年夜饭”为“吃隔岁”。

  除夕的下午,一家大小带着供品,上风水“拜坟年”。

  农具与农业生产是息息相关的,秋口的农民很爱护家里的农具,把农具当成家庭的重要成员,不能让农具在外过年的,必须收拾好放进家中。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也含蓄而丰富。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是一年的交替更迭之时,崇尚诗书礼仪的婺源人,衣食住行中尽显文字的风采和魅力。

  除夕之夜,家中要灯火通明的,每间房都要亮堂堂的,企盼着家中香火不断,前途光明,长辈们给小孩子们发压岁包,孩子们喜气洋洋,把压岁包塞在自己的枕头下面,甜美地进入梦乡,人们围着火盆“守岁”,到新年更迭时,噼噼啪啪鸣炮关大门休息。如今,每年一度有央视“春晚”,我们则雷打不动守着电视机前了。

  大年初一,要先洗脸开大门放鞭炮,以示面貌一新,思口、清华一带的人很崇敬先人,鸣炮过后,供上米、大豆、茶叶等,供奉先人,祈祷新的一年水稻、茶叶、大豆等农作物丰收。一大早,八仙桌上摆上馃子、水果等,晚辈向长辈跪拜新年。俗话说,“忙死三十夜,嬉死初一朝”,这一天,一家人穿戴一新,垃圾是不用清扫了,男人可以外出串门拜年。大年初一的早餐,被称为“利市”,要吃四方开(粽子),以图新的一年四季发财,四方如意。记得小时候,父亲会给我们做上三道点心:羹(“万象更新”)、炒面(“健康长寿”)、年糕(“年年高升”), 而这三道点心,又意味着“三羊开泰”,多年来让我回味无穷。大年初一,是有禁忌的,长辈会告诉我们,不能用剪刀,也不能朝门外泼水。为图个好口彩好兆头,长辈会提醒孩子们不能说脏话的。

  大年初二,才是女人们串门拜年的日子,一般来说,这一天也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

  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为了将财神迎进家门,人们会放鞭炮迎财神,开店做生意的,也在这一天开市营业了,商家会前往寺庙烧香祈福祭拜,以图“财源广进、生意兴隆”,为了抢先接财神,寺庙的烧头香更诱惑着商人。初五开张营业的商家,晚上设宴款待店员,称为“定事酒”。在德兴和婺源的某些地方,民间还有着对“偏财神”五显财神的信仰,传说,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老大被封为显聪,老二被封为显明,老三封为显正,老四封为显直,老五封为显德,五兄弟串起来就是“聪明正直德”,他们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庇佑穷苦百姓。

  初七,是人日。据汉代的东方朔《占书》中记载,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初七为人,初八为谷。人日是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的,这一天,一般是不出远门,不走亲访友,在家中团聚,家中祭拜祖先,给亲友“端饼”“添丁”。正月里,婺源人外出谋生,有句俗语“七不出八不归”,为了求得在外的吉利,一般选择初六、初八、初十出动,初七是不出门的。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之始,立春时,在院内墙上贴着“春”字、“福”字,有“迎春接福”之意,并将青菜、葱等菜或花用盆子栽好,红纸围一圈,摆放在堂前,到立春时辰一到就鸣炮,将“接福盆”摆在堂前长条的香椅桌上。看着“接福盆”,让人感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转眼就到了元宵节,婺源的各个村落都迎板龙灯,在婺源话中,“灯”与“丁”同音,有着祝愿人丁兴旺、庆贺吉祥如意之意,正月十三,是起灯的日子,婺源民间的乡村,都会抬着板龙灯出巡祈福。

  正月十五闹灯,晚上必是万人空巷,聚集在村子的晒场上观板龙灯的表演,鞭炮齐鸣,罗鼓喧天。

  婺源的风俗中,村中如有哪户人家婚后尚未得子或家人患病,就将龙头请到家中,以求吉利平安添子添福。

  据毕新丁老师的《婺源风俗通观》一书中记载,段莘的汪氏族人,为纪念其先祖越国公汪华,正月十三至二十三,要举行祠祭,正月十八是正日,每年要由抓阄的方法,选出四户人家供养四头祭祖的肥猪,猪要400斤上,越肥越好,这也是养猪人家的一种荣耀。

  十八是圆灯,这一天之后,春节就算过完了,农民们就要做春耕的准备工作了。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婺源旅游,婺源绿茶咨询电话:13755377598 QQ:1219353385 69910359 戴向阳

     

    版权声明:

    凡婺源长溪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婺源长溪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己联系得到同意使用的,应注明"来源:婺源长溪网或http://www.wycxc.com/"和作者姓名并不得任意删改文章和图片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对于注册用户发布在婺源长溪网的图文内容,本站有权转载使用于宣传推广。对于用户发布的任何图文内容所引发的版权、署名权的异议、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婺源长溪网注明"来源注明来源XXX的作品(资源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正确性和有效性做任何保证,也不对任何采用本站资源引起的后果负责,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部份来源互联网末能查明出处的,如有侵犯版权请电邮至dxy1000@sina.com告之,本网当尽快删除。

    特别声明:在婺源长溪网不得发布侵犯党和国家利益的言论,不得发布泄露国家机密的言论,不得发布有损害他们声誉的言论,不得发布侵犯他人版权的言论等。用户在论坛、留言板以及个人网站上所发布、转载的文章所引起的版权问题以及因文章内包含毁谤、诋毁、攻击他人的信息等一切纠纷或后果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概不负责。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联系方式| 汇款账号| 关于我们
    信息产业部备案

    赣ICP备10005780号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赋春镇长溪村村委会QQ:69910359 1219353385

    MSN:dxy1000@hotmail.com 邮箱:dxy1000@sina.com 站长:戴向阳 电话:13755377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