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桃溪
婺源,中国最美的乡村。去过婺源旅游的人都知道小桥流水人家李坑、伟人故里江湾、路径通幽卧龙谷、千奇百态灵岩洞、天然氧吧文公山、天上人间江岭、四季如春鸳鸯湖、古韵遗风彩虹桥以及古村落理坑、晓起、思溪、延村等景观景点。然而,却很少有人熟知桃溪。
一
桃溪,位于中云镇北面,距县城27公里。主流发源于坑头村状元坞高尖山,途经坑头、孔村、豸峰、龙山四个自然村,行长十八里。因村人沿溪两边栽种着桃树,故而得名,俗称十八里桃溪。溪水潺潺,清澈见底,一年四季,川流不息。
一条石板路,沿着溪岸铺筑。路到尽头却又时不时由形态各异的桥连贯过溪,然后向前延伸。远远望去,忽左忽右,宛如“青龙”伴“清流”,一程又一程。
游走于道路上,间或驻足观看,间或侧耳聆听。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山清水秀,一览无遗。山上鸟啼,谁人暗晓其语?远处鸡鸣,方知已近人家。脚下石板,印记无数匆匆过客;路旁孤亭,目睹多少悲欢离合。每当春至三月,夹岸生长的桃花粉如胭脂,妩媚动人,与那一片片黄澄澄的油菜花交相辉映、争妍夺艳,令人赏心悦目。春风荡漾,花浪重重。阵阵花香袭来,沁人心肺,迷恋之间已然陶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即便错过花期,迟隔十天半月,你来这里仍然可以见到山花盛开之景。春雨过后,又见那落花流水,叹春光易逝,流水无情。触景生情,悲花悯人,蓦然回首间,内心总不免会勾起一丝淡淡的忧伤。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岂是“芬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之句所能道得清的?
二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走在桃溪路上,远远望去,隔上三四里路,便是一个村。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时隐时现,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典型徽派建筑。倘若在朦胧细雨中,眼前展现的更像是一幅梦幻般的江南水乡画卷了。
龙山村,古树参天,数棵胸径达二三米的楠树,有机地分布在水口、村头、巷尾之处。据考究,树龄均在八百年以上。
豸峰村,原名寨峰村。相传有一县官路过此地,见山峰突兀耸立,宛如龙头朝日;观溪流环绕,左拥右抱,恰似龙尾护子。其像奇异,恐出强人致天下纷争,欲破之,故将“寨”改为“豸”。豸者,虫也。村中街巷如八卦,陌生人走进村里,一时半会很难找到出口。村中的两座大祠堂,分别为该村两支潘姓大户家族建造。祠堂气势恢弘,古朴典雅;雕梁画栋,一派巧夺天工之作势,令人振撼。村头一株罗汉松,约两人合抱粗,树干虬劲有力,树叶枝繁茂盛,想必也十分古老了。离此树一箭之地,修一座桥,站在桥上,便可观潭中游鱼,极为有趣。倘若执竿垂钓,感觉则更胜一筹了。
孔村,古建官邸甚多。该村于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两名同科进士,这就是后来官至兵部尚书的潘鉴和工部尚书的潘旦。当时,四方造访者络绎不绝,一时传为美谈。
坑头村,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誉的潘璜家族遗迹,村外一里地有古庙遗址,村内有三十六座半桥,村前村后人家都挖有小池塘,池塘形态各异,大小不等。池中养鱼,因池水寒凉,终年不见鱼儿渐长,谓之“冷水鱼”。观之,头大身瘦,阳光照射下,鳞光闪闪,脊背漆黑如云;食之,肉嫩味鲜,汤如明胶,且无腥味。村人云:冷水鱼有治风湿、去风寒之功效。该村在明朝正德年间,是最繁华昌盛时期,村庄规模上千户。每逢正月元宵舞龙灯,那人山人海之热闹光景,可谓盛极一时。尔后由于该村历次遭火灾和战乱才逐渐衰落。当你走进坑头,偶尔小憩于“太宰读书处”,目睹破旧的阁楼、古朴的池塘和门前的竹林,仿佛看到了吏部尚书潘璜儿时读书、京城会试、朝廷议事、荣归故里等等情景。时光倒流,那一幕幕生动的场面在脑海中浮现,及今也不过五百年。感慨之余,唯见青山依旧,流水如常,可眼前的一切却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了。
三
走进桃溪,漫步在十八里古驿道上,当你观赏着一路美景和感受着古老气息的时候,你会自然或不自然间,被一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力量牵引着,驻足凝神,沉思遐想,回味着原生态的魅力和厚重文化的底蕴,让心灵在一步步旅途中得到洗礼、得到净化。片刻之间你会放飞心情,摒弃所有的杂念,忘掉所有的烦恼,似乎外界的一切名利之争在这里已显得无足轻重、淡如云烟。过后,你会为内心有如此美妙的变化而惊讶不已。
一样的小桥流水人家,一样的古树古村古文化,然而却折射出不一样的荣辱人生,不一样的传奇故事。纵观历史,祖籍或故居这里的仕宦、儒林、徽商众多,遗留下的人文景观随处可见。因此可为文化游、观光游、古建游及休闲度假之所。其保存较为完整的精美古建群、秀丽的宋代桃溪遗韵、文人辈出之风、纯朴的儒孝文化等都会令你目不遐接、叹为观止。由此可见,“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便是这里历代村人奉为修身立命之根本了。
屋角桃花留汉色,檐前桂影溢清香;山花祈雨红侵几,林树扶云绿过桥。如此境界,岂不令人神往? 作者 周浩文 2010年4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