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 意 晓 起--我的婺源印象
作者:三谷
一派潺湲流碧涨,新亭四面山相向。 翠竹岭头明月上,迷俯仰,月轮正在泉中漾。 更待高秋天气爽,菊花香里开新酿。 酒美宾嘉真胜赏,红粉唱,山深分外歌声响。 ——渔家傲·欧阳修
这是宋代欧阳修描绘秀丽的山村秀色的一阕名词,每每读到“一派潺湲流碧涨,新亭四面山相向”时,我就会想起婺源的一个小山村,她叫“晓起”。
晓起是婺源东北隅的一个小村落,隶属江湾镇,与江湾一山之隔。在未修通公路之前,只要沿着江湾村后的潭公岭——一条古老的青石板路拾阶而上,翻过朱笔尖,就到了晓起村。一千多年来,这条徽饶驿道承载了多少徽州人的梦想,承载了多少过往不断的车马官轿。仔细体会,你或可发现,昔日的繁华似乎还残留在古道那深陷的凹辙里和爬满青藤的栏杆上。
这是一个民风极其淳朴的村庄。大白天,无论是农家,还是商铺,不管主人在不在家,大门均是敞开着。对于你冒昧地闯入,主人却似乎司空见惯,报以一个秋菊般淡然的微笑,然后又去忙自己的事了,从不问“客从何处来”。
晓起,是因为祖上躲避唐末战乱至此天刚破晓时分,故名之“晓起”。我们可以想象,晓起人的祖上一定是一个风姿翩翩的白衣秀士,满腹经纶,妙笔生花。多么儒雅的村名,晓起晓起,拂晓而起。是天边的一道曙光,是东山初升的一轮旭日,寓意了先人寄予的无限希望。因自古隶属徽州,所以村内的建筑均为徽派,以明清两代居多。但与其他村落不一样的是,晓起的商宅官邸气势与规模大得多。
比如,上晓起的“进士第”、“荣禄第”,下晓起的“日新堂”、 “继序堂”,除了开阔的三进两天井外,正屋的边上还有少则两三间,多则五六间的偏屋,这些偏屋一般是大户人家的私塾、客馆,花厅及医馆。
我们从下晓起的江上青小学处,顺着徽饶驿道向西溯河而上,大约走了一公里,这是一段愉快而又轻松的旅途。到达上晓起,发现不远出的小山包上突兀着一个古亭,亭号记之“晓和”,应是取“晓理和睦”之意吧?亭边就是养生河了,河边古树遮天,河里流水潺潺。不知名的野花犹如夏夜天空中的繁星,星星点点一路开将过去。所以,无论阴晴,无论春夏,晓起的山中总是春意盎然,处处显示着勃勃生机。
早晨,飘渺的雾霭中,站在村子后面的小山上瞭望村落、田畴、河流,“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看到四面葱茏的山色掩映着田边的黑瓦白墙,“进士第”、“荣禄第”那高大奇伟的马头墙张扬着骄傲睥睨的表情和跌宕飞扬的韵致,心中顿生激情,分明感受到了婺源传统文化那生生不息的脉动。 尽管许多城里人或多或少有点小瞧乡下人,但我相信,在他们的心里还是装着一种“老家”情结。
像晓起这样的老家,生于清山秀水畔,活在春风和气中。村口到处是大树,可遮风,可避雨,是高大的伞,是村庄绿色的旗。更有小桥、流水、人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不就是老家,不就是你心中的“桃源”?
放眼晓起,到处是绿色,千年古树,触目皆是。这些山上,有着珍贵的樟木、楠木、红豆杉;这些树上,更有着珍稀的白腿小隼,黄喉噪鹛。这些国宝级的动、植物,在这里却平凡得和朴实的晓起人一样。
吃过晚饭,夜幕降临,河边的人家亮起了晕黄的灯光,如蒲公英在夜幕里绽放。月色中,远处的大山与古树淡去了细致的表情,剩下一个黑魅魅的轮廓,倒映在粼粼的水中,半江瑟瑟……突然想到,晓起村乃至整个婺源,自从有了朱熹,有了江永,他们就点亮了头顶上这片天空,何曾有过黑暗与阴霾,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一个永不消退的黎明。它犹如一支号角劲吹,你每天的耳中只响彻着两个字“晓起,晓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