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茶人与茶典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看中国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20 13:44:03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茶人与茶典

 

 

 


 

清代四库全书本《茶经》

 

  在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中,有几位重量级人物和他们的著作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尽管中国没有一本古代传承下来的有关茶的专书以“茶道”命名,但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却以中国古文化特有的传统以“经”命名,足见其至高地位。《茶经》首开中国古代茶书之先河,接下来的朝代都有关于茶的专著问世,一些爱茶的文人将制茶、烹茶、泡茶、品茶的方法总结出来,将不同时代对于茶的评价标准记录下来,对中国茶文化的建构起到了推动作用。
  

  陆羽和《茶经》
 

  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总结了自先秦时代到唐代中叶2000多年间的茶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茶的演变,问世以后不仅带动了当时的饮茶风尚,还极为深远地影响到了后世。也正因如此,陆羽被后人奉以“茶圣”、“茶神”、“茶仙”等尊称,围绕着陆羽还产生了不少故事和传说。
 

  陆羽大约生在公元733年,相传他是个弃婴。传说有一位叫智积的和尚有一天出门,发现三只大雁用翅膀保护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智积感到很奇异,出于怜悯就把他抱回去收养下来,并为他起名“陆羽”。当时佛寺正盛行饮茶之风,他从小跟着智积采茶,耳濡目染到一些布茶的知识。陆羽一天天在寺院里长大,智积希望他能一心向佛,但是陆羽觉得自己是个孤儿,当了僧人就不能结婚生子,所以很抵触。智积生气,就罚他扫地、放牛、清洁厕所。陆羽觉得寺院的生活令人窒息,就在12岁时偷偷跑出去加入了一个流动的戏班子,学习表演木偶戏、杂技和幻术(魔术)。他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很快就升任戏班子的“伶师”。在一次表演中,他得到了一位官员的赏识,那位官员教他诗文。而后,陆羽四处游历,考察茶叶的产区,向茶农请教采茶、制茶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茶知识。公元760年,他迁居浙江吴兴,隐居山中,闭门著书,终于写成了千古名作《茶经》。
  

 

明代的《茶经》
 

 

1844年在日本出版的《茶经》
 

  陆羽的茶道究竟有多高妙,史料上记载不多,但可以通过一些民间传说获知一二。有一则故事讲,一位官员在扬子江附近偶遇陆羽,听说陆羽烹茶的技术天下第一,而附近的南零水水质绝佳,机会难得,他特意派士兵赴南零汲水请陆羽煮茶。士兵很快就把水运到了。陆羽用木勺舀起水来看了一眼说,这是扬子江的水,但不是南零的,像是岸边的。士兵争辩道:我亲自到南零汲的水,几百人都亲眼目睹,怎么会有错?陆羽未置可否,让士兵把水倒入盆中,刚刚倒了一半,陆羽忽然叫停,说从这里开始才是南零水了。士兵无比诧异,原来他在南零汲了一罐水,但返程时舟行不稳洒出了半罐,怕被长官责备,就在岸边汲水把罐子填满,没想到陆羽仅凭目测就发现了他的不慎。这件事传扬开去,人们都感叹茶神果然名不虚传。
  

  陆羽其貌不扬,天生口吃,但他生性豪爽,看到别人有什么长处,他都由衷地欢喜;而看到别人的缺点,他就像自己有了缺点一样心痛。这样的品性,让他赢得了很多诗人、名士的友谊。写出《茶经》以后,陆羽名动天下,皇帝召他去做官,但他过惯了闲散自在的生活,每天流连茶园,与朋友雅集,没去当官。到了晚年,他改变了对佛教的态度,和很多僧人成了好朋友。传说他死后叶落归根,葬在了养育他的智积和尚墓旁,算是对他当年叛逆行为的改过。
 

 

宋代官窑茶盏
 

  《茶经》分为三卷十节:“一之源”论茶的起源、名称、种类、产地和特性;“二之具”讲茶的采制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三之造”阐述采茶的时间和要求,说明制茶的六个程序,并把饼茶按照外形和色泽分成八个等级;“四之器”记录二三十种烹茶的器具;“五之煮”讲煮茶的具体方法,品评各地的水质;“六之饮”回顾饮茶的历史,说明饮茶的方法;“七之事”是《茶经》内容最多的一部分,辑录了古书中论茶的文献,汇集了上古到唐代与茶有关的历史人物四十三个,传说、典故、寓言等四十八则;“八之出”把全国的茶叶产地分成八大区,并把每区出产的茶叶分成四个等级,加以详细解说;“九之略”论述在一定的条件下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哪些方式可以简化;“十之图”主张把前述内容画在图上,悬挂在墙壁上,经常观看用来指导自己的茶艺。

 

  《茶经》涵盖了茶从采摘、制作到饮用的全部过程,全方位地搭建起茶文化的框架,堪称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茶经》后来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其他国家。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给友人的信《一夜帖》中提及“团茶”。 

 蔡襄和《茶录》
 

  蔡襄(1012—1067)是宋朝成就最高的四位书法家之一,也是宋朝一流的政治家、品茶行家。他在原有大龙团的基础上创制了饰面精美、做工细致、口感超拔的小龙团,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极品,留下一段“黄金易得,小龙团难求”的美谈。蔡襄精于品茶,有一次,他到一个好友家中做客,主人特意为他准备了小龙团,谁知蔡襄刚喝了一口,就认定这茶里一定掺了大龙团,主人连忙责问备茶的书童,书童只好承认,刚刚有别的客人来访,来不及备茶,只好把名贵的小龙团和普通的大龙团掺在一起待客。
 

  陆羽的《茶经》没有记载宋朝最有名的福建北苑茶(产于今天福建省建瓯县),蔡襄对此深为遗憾,特意撰写了《茶录》弥补《茶经》的不足。《茶录》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烹茶所用器具。蔡襄认为目测茶叶的品级如同给人相面,可以从外表看出内在的品质,好的饼茶就像健康人的脸色,莹润紧凑为上品。他还追求茶道的自然天成,反对那些往饼茶中添加香料的做法。
 

 

宋代斗茶图(局部)

   

  蔡襄书法卓绝,挥毫之时每每以茶助兴,别人请他题字也往往以茶相赠。蔡襄与人斗茶从未失利,因茶、书双绝,他亲笔誊写的《茶录》成了无价之宝,最后被一名属下偷走私下刊行。《茶录》手稿被盗,蔡襄大为惋惜,看到在市面上流传的《茶录》错误百出,他深感痛心,就花时间重新整理,为了保险起见他把《茶录》的内容刻在石头上,再也不用担心被人盗走或篡改了。
 

  宋徽宗和《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1082—1135)是宋朝的第8个皇帝,他是一位不称职的君主,却又是一位才具极高的艺术家,在书法、绘画、文学等领域都有相当的造诣。
 

  宋朝的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武将出身,为了防止其他人如法炮制,颠覆他的统治,在立朝之初就削除了身边重要武官的权力,而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了文官。这种倚重文官政治的治国传统到了宋徽宗时,几乎达到了极致。宋徽宗是一个极力推崇将生活艺术化的人,他沉浸在艺术的风雅中,全然忽视了一国之君的职责。公元1125年,北方的女真族军队大举南下,宋徽宗把皇位匆匆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第二年,女真族军队攻破宋朝都城,宋徽宗和他的皇帝儿子成了异族敌人的阶下囚,客死于异乡。
 

 

辽代墓葬出土的反映茶事场面的壁画
 

 

宋徽宗的绘画作品《文会图》(局部),描绘了当时文人雅集时举办茶宴的场景。
 

  宋徽宗喜好品茶是出了名的,为此他还画过一幅著名的作品《品茶图》,画中他着便服与周围的群臣品茗斗茶,其乐融融。文献上记载,他曾亲自为臣子调茶,“分赐左右”,望之“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朗月”。《大观茶论》一书,既是宋徽宗对前人成果的借鉴,也是他自己品茗经验的总结。全书只有2800多字,却涉及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等,内容极广。概括而言,一是记载和介绍了代表当时制茶最高水平的北苑茶的种植、采摘和加工;二是介绍如何鉴别饼茶;三是点茶和斗茶的艺术,这也是全书的重点,他提出的“七汤”点茶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复和精妙的茶道技术。宋徽宗主张采茶应该在清晨,太阳出来后就停止;符合色泽晶莹、质地缜密、碾之铿然三条标准的方为饼茶上品。他反对片面夸大茶种和产地的作用,提出茶的美恶全在于制作工艺的巧妙或拙劣,而不是由产地决定的。在他看来制茶不仅是为了满足口味,其视觉效果也至关重要,这倒符合一个书法家兼画家的审美习惯。

  

 

(明代画家文徵明的绘画作品《惠山茶会图》) 


 

明代画家文徵明的绘画作品《品茶图》(局部)  

 
  
朱权和《茶谱》
 

  朱权(1378—1448)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17个儿子,从小聪颖过人,年仅14岁就被封宁王。和宋徽宗一样,朱权在政治上也是一个失败者。他的哥哥朱棣(1360-1424)为了争夺皇位,一度把他软禁,直到政变成功登基称帝才将其释放。此事令朱权看破世事,晚年更醉心道教。

    

  过着与世无争生活的朱权写作《茶谱》传诸后世。他高度评价了陆羽的《茶经》和蔡襄的《茶录》,认为两者是众多茶书中最有价值的,但也对前人的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朱权并不欣赏唐宋年间流行一时的饼茶,认为这种“制之为末,以膏为饼”的做法失去了茶的真味,不如烹饮散茶(叶茶)来得自然。朱权批评陆羽过于追求“奇古”,这与当时散茶取代饼茶、泡饮取代煎茶的风尚有关。

《茶谱》分成序言和正文两个部分,正文又分为“茶说”和“茶目”。“茶说”论及茶的功用,介绍了茶的五种名称,并点评前人的著作。“茶目”部分论及饮茶方法、制茶方法和饮茶器皿。《茶谱》中最精彩的是对饮茶环境的界定。在朱权眼中,茶能帮助人“去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有裨于修养之道”,所以品茶一定要选在景物清幽之所,“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品茗时最忌俗谈,而要“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明代画家唐寅的作品《事茗图》,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庭院书斋生活。
 

  朱权在茶具方面也颇有心得,比如茶匙,前代人爱用黄金,明朝人喜欢用白银或黄铜,朱权却“以椰壳为之”;他认为不必因袭宋人用的黑釉瓷器,白瓷清白可爱最能衬托出散茶的鲜亮茶色;对于当时用木头制作茶架的做法,朱权也持有异议,认为“以斑竹紫竹为之,最清”; 他还提出了花茶的制法,建议以梅花、桂花和茉莉花入茶,“其茶自有香味可爱”。总的说来,朱权反对奢华繁复的风气,追求自然天成、返朴归真的“清致”茶道。

 

  陆廷灿和《续茶经》
   

  自唐至清,历时数百年,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以及烹煮饮茶的器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出现了一部征引繁富又非常实用的茶书《续茶经》。
 

  这本书沿用《茶经》的体例,分为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和茶之图十个部分,对唐代以后多部茶书一一修订补辑,不仅容量是《茶经》的十倍,内容也与《茶经》大不相同,可以说是中国历代茶书的集大成者。《续茶经》的作者陆廷灿,曾在福建武夷做官,这对于一个嗜茶的文人来说是适逢其地。他不仅深入研究武夷茶的源流,了解武夷茶事,还查阅诸书,积累各种茶知识,并在任上草拟了这本书,他告老还乡后,大约在1734年将其编定刊行于世。

 

 

明代画家唐寅的作品《事茗图》,反映了明代文人的庭院书斋生活。
 

  除了上述著名的茶书专著,有两篇文字轻松诙谐、妙趣横生的“茶文”——《茶酒论》和《叶嘉传》,对后世很有启发。《茶酒论》是唐朝进士王敷采用拟人手法写的一篇对话录,文中茶和酒各执一词,激烈争辩,竞相抬高自己,贬低对方,最后水出来打圆场,说不管茶酒,都少不了水的作用,因此劝两人休战,相互合作。《叶嘉传》是宋朝大文人苏轼(1037-1101)为茶写的一篇“传记”,他把茶比作一位出将入相的贤臣和高风亮节的君子,揭示了茶道清雅尚真的真谛。


 

贴士:

从不打农药,没有任何污染的高山云雾茶,一斤起邮,茶农价格!

    绿茶推荐:江西婺源绿茶是中国十大绿茶之乡,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大奖,所产绿茶持续12年通过欧盟有机茶严格的检测标准,占据欧州绿茶市场70%以上的份额。所产制的茶叶具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醇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特点,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绿色有机健康饮品.而产于婺源高山之中的高山明前绿茶,更是这个中国最美乡村的茶叶精品中的精品.高山中产制的明前绿茶,枝叶鲜美,轻尝啜口,幽幽兰花之香漾然胸中,心中烦杂之念全然化去。因为山高雾多茶味醇厚,不但茶味清香怡人,且耐久多泡,茶味香浓,喝后回味甘甜。茶出于高山之嫩叶,在云滋雾养中生长。春来发新枝时,登岩采摘,采摘一芽二叶,小锅香柴精心烘焙制作。500克特级精致婺源明前仙枝,需要7万多个嫩芽。因明前茶来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山中茶叶常年与山中野生兰花相伴相生,茶叶闻之隐有兰花花香,是婺源绿茶中的上品。而婺源绿茶的精华在长溪村,长溪村是一个极僻远的山村,村中的茶叶全部生长在云雾笼绕的大山中,制作的茶叶来自近千米的高山茶树鲜叶、不用化肥,从不施农药,没有任何污染,正是人们所理想的绿色有机茶,这种高山中常年雾气笼罩而产出的茶叶,全程手工制作,更是茶叶中的上品珍品。有喜欢婺源这种原汁原味高山云雾绿茶的茶友可与江西省婺源县赋春镇长溪村的当地茶农戴向阳联系,他可以提供自家生产手工制作的正宗质好具有兰花香的高山农家绿茶,他在网上卖茶己有多年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江西电视台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报道过这个新型农民在网上卖茶和推介家乡旅游的事迹,今年又获中央文明办“全国诚实守信好人”表彰,是省、市、县”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在全国各地茶友中有良好的口碑。茶友们都说,在茶农戴向阳这里买茶,茶好,买得放心,喝得开心!大家有时间可以到他的婺源高山绿茶网http://www.wycxc.com 了解一下婺源绿茶的知识,也可以和他交流茶艺,他的电话是13755377598,可以加他QQ 1219353385 69910359或是dxy1000@sina.com电子信件交流。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 茶农戴向阳网上卖茶

/lc/lc/201009/2111.html

婺源长溪高山茶介绍

/lc/xh/201004/35.html

农民网上诚信卖茶拓市场

/lc/mt/201005/574.html

戴向阳入选“中国好人榜”

/lc/mt/201006/928.html

此境在寻仙,婺源去采茶 (图)

/lc/sspc/201008/1649.html

到长溪深处做一回采茶女

/lc/sspc/201008/1520.html

我和野茶有个约定

/lc/sspc/201103/3215.html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