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信贷”做活大文章
——婺源县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透视
婺源县把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试点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实现农民小康生活的“民心工程”来抓,按照“信合主导,政府督导,人行引导,农户承贷”的运行模式积极开展推广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县累计发放贷款证5.9万本,占需要贷款农户的98.6%,发放贷款金额达3.25亿元。全县传统种养户发展到2.5万个,产业化专业户5945个,多种经营专业户5294个。婺源推广小额信用贷款的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
实现农民小康生活的新途径
在繁荣农村经济过程中,婺源县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契机,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授信管理方式,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有效地破解了农民致富奔小康资金不足和贷款难这一难题。思口镇前坦村农民郑进久过去种植袋料香菇,因资金不足,规模小,效益不高。小额信用贷款给他带来了发展机遇,在信用社的支持下,他贷了6000元小额信用贷款,加上自筹4000元,种植袋料香菇10000筒,当年获利1万余元。在婺源,这种利用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生产、增产增收的例子不胜枚举。据统计,全县有近2000户农户实现了脱贫,有200多个种养大户实现了小康生活。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还有力地拉动了民间闲散资金、各类社会资金的启动,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仅赋春镇,近年来先后吸纳民间资金5000多万元,开发建成金山生态茶业观光园、鸳鸯湖、古城、翀山等系列景(区)点,旅游业初具规模,2002年,全镇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成为该镇一大新兴支柱产业。
密切干群联系的新纽带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面向千家万户,工作量在,政策性强。该县有6.7万多农户,而信用社只有61名信贷员,单靠信用社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显然行不通。该县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协助实施。县委专门组织2000多名乡村干部进村入户,分片包组包户,协助信用社把好贷前资信评定关、资金使用关和偿贷信用关,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并及时帮助信用社解决实际困难。
为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落到实处,该县还将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列入乡(镇)、县直单位领导政绩考核、基层党组织“争先创优”的主要内容,并建立了村党支部成员联系信用贷款户制度,全县1109名村干部与5.7万多农户建立了固定联系。许多乡村党员干部还带头示范,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龙山乡党委、政府在联系到5000亩黄姜生产订单后,为解除农民投资风险顾虑,乡村党员干部带头出资27万元入股与农民合作开发。目前,在信用贷款的支持下,全乡黄姜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到3000余亩。
塑造“江西人新形象”的新载体
在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过程中,该县结合塑造“江西人新形象”活动,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如今,在婺源农村,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小额信用贷款活动,广大农民已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小农意识解放出来,不仅自身舍得投入,而且敢于负债经营,实现了从不敢贷款到主动要求贷款;从不敢投入到积极选项投入的转变,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不仅是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需要,也是实现“银农”双赢的有力保障。该县从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始,十分注重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和农民“诚实守信”观念的培养,以创评“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塑造江西人新形象等活动;设立信用奖励基金,筹资40多万元,用于奖励每年在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信用干部”和“模范信用农户”等。目前,全县小额信用贷款到期收回率和利息收回率分别达到95.3%和98.2%,首次实现社社盈余,利润达306.7万元,名列全省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