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依托生态优势加快经济发展之路
婺源县环保局局长 喻关键
日期:2010-03-08
婺源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82 %。多少年来,婺源可谓是藏在深闺无人识,老百姓只能守着“绿水青山”苦中作乐。如何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走出一条以生态促发展的新路,一直是婺源历届班子深入探索的课题。自2002年7月被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后,我县积极抢抓机遇,结合自身特色资源,牢固树立了“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同时借助“中国最美的乡村”品牌力量,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化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不断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格局。
一、“五大工程”擦亮生态品牌,让环境资源成为发展资本
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对县情的深入调研后认为,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婺源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可行、也是必行之路。为了让生态环境资源成为我县加快发展的资本,我们将全县294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生态文化大公园来规划和建设,在巩固好原有生态基础的同时,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进一步扩大生态优势,提升环境品位,抢占“绿色发展”的制高点。
(一)绿化美化工程。为保护好青山绿水,我县近年来关闭“五小企业”近200家,按照“以封为主,封、改、造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大面积的封山育林和造林绿化,2009年又由县人大做出决定,全县实行十年内禁伐阔叶林,划定禁伐区116万亩。近两年来,每年新增1万亩以上良种茶园,每年栽种20万株以上带花果树,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共完成造林面积5.6万亩。城市绿地体系不断完善,城市绿地率达4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平方米。
(二)清洁能源工程。以保护生态、减少耗材为目标,积极推广“林—水—电—林”的生态建设模式,大力开发水电资源,使全县装机总容量达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1.3亿度,为推广“以电代柴”打下坚实基础。实施了以“改燃节柴、改灶节柴”为主的“双改双节”工程,全县以气代柴农户达2万户。大力推进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积极引导以江西中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为主的光伏产业发展。目前,建设容量为300kW的婺源县天佑中学太阳能屋顶发电项目已获得省发改委立项并着手实施。
(三)水体保护工程。婺源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五河源头保护区之一,水资源保护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对《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决议》等一系列文件的落实力度,在全县山塘水库禁止化肥、药物养殖,严厉打击炸鱼、毒鱼、电鱼行为,积极实施河道卫生清理,依法规范河道采砂,坚持开展“渔业资源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每年投放各种鱼苗100万尾以上,有效净化了水体生态。同时不断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总投资6000余万元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使用,乡镇、景区及“农家乐”酒店的污水处理设施也在逐步完善。
(四)垃圾处理工程。投资3000万元建成全省首家县城垃圾处理场,解决了县城及周边乡镇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启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探索实行“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乡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县财政还每年投入100万元平均为各行政村安排5000元环境卫生专项经费,并对年终考核前五名的乡镇给予3万元的奖励,逐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五)环境整治工程。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与青山绿水不相和谐的“风景”,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大力开展坟墓搬迁、烟囱拆除和违规建筑整治等工作,已对主要公路沿线、景区景点的3000余座坟墓进行了搬迁或改造绿化,对全县范围内的违法违规建筑物进行了清理整治。同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城乡管理局,加大城乡管理综合执法力度,并动员全县上下积极开展一系列优美环境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城乡品位,展示旅游大县的良好形象。
经过不懈努力,婺源的环境优势已接近理想的效果。截至目前,已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省首批“十佳绿色生态县”、“全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先进县”等系列荣誉称号,拥有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7个,并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先进县,生态环境品牌已日渐叫响,并为加快生态经济发展获得了先决条件。
二、“三大产业”打造特色经济,让生态优势成为经济强势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和源泉,但“绿水青山”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为充分地、可持续地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强势,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建设,我县在保护环境、搞好生态建设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三大特色产业,在做优做强生态经济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以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崇尚自然、追求绿色环保饮食结构的大趋势下,生态农业因其绿色和环保,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依托婺源生态优势,我县把开发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食品作为向更深层次推进生态经济建设的突破口。一是抓规划、建基地。根据县域自然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特征,将全县划分为东北生态林茶、中部生态茶果、西南生态粮牧渔三大生态农业区,建立了25个有机农业示范村,加强对水田、土壤、河流的生态保护,严禁使用化肥、农药。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50余万亩,其中有机茶、有机稻、无公害蔬菜等基地达20万亩。二是创特色、打品牌。茶叶是婺源的传统产业,独特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赋予婺源绿茶以优良的品质。在茶业发展方面,实施每年新种或改造万亩标准化良种茶园工程,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强茶业品牌宣传和市场管理,并利用婺源被评为“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的优势,加大茶产业招商力度,引进了投资1.6亿元的聚芳永茶业公司、投资1.2亿元的茶叶大市场等一批项目落户婺源。目前,全县涉茶农民达到22万人,茶农从茶叶中平均增收1000元。除了做优“一叶”(茶叶)外,还重点发展“两菜”(蔬菜和油菜),通过深入开展油菜高产创建活动,打造好“油菜花”景观品牌,做大“油菜花”经济;用好蔬菜扶持政策,培育蔬菜种植大户,推进规模化种植,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壮龙头、扶企业。县政府出台激励机制,对获得有机认证和“绿标”的农产品企业,县财政分别给予2万元的奖励,对优质农产品特别是茶叶产品出口的,按照每出口1美元,县财政给予0.1元人民币的奖励。同时引导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全面带动有机大米、山茶油、酒、水产、有机蔬菜等绿色食品企业的发展,促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7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4家。
(二)以发展生态工业作为牵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工业是富县之策,但发展工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是基于这种可贵的共识,我县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寻求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最佳结合点,着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经济。一是狠抓结构调整。对原有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污染较严重的工业企业坚决关、停、并、转措施予以改造,降低资源尤其是木竹资源的消耗量。与此同时,围绕生态优势,确立以生态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向,鼓励发展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生物、电子、新材料、绿色食品、旅游商品等高科技、无污染企业。二是狠抓绿色招商。在招商中注重选商,提高环境准入标准,坚持做到“四不招”,即有污染的不招、科技含量低的不招、经济附加值不高的不招、耗材大的不招;对各类新引进的项目,均要听取环保部门的意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做到项目环保设施与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凡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不管投资多大、效能多高,一个不选。近几年来我县先后谢绝有污染项目数十个、投资总额达20多亿元。三是狠抓平台建设。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江西省生态工业园的要求,加快了县生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虽然“门槛”高了,但凭借婺源的生态环境和品牌优势,落户园区的大项目却络绎不绝:总投资8亿元的磁传感器芯片及组件产业化项目以及洁华环保、深宝华发、中呈光电等投资过亿元的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即将建成或已经投产。目前,县生态工业园区由规划6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大为管辖面积50平方公里,引进入园企业总数达74家,其中投产企业48家,并于2009年成功纳入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获省政府表彰的加快工业发展、加速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
(三)以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旅游业被称为“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已经成为婺源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品牌和无形资产。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打造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宏伟目标,加快文化生态旅游业的提质增效。一是高标准定位。为充分彰显婺源山水文化特色,我县先后编制了《婺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以及10多个景区规划,科学地将婺源旅游业定位为建设“文化与生态旅游示范区”,同时通过规划的实施实现了旅游资源的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使全县旅游业朝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二是高水平开发。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采取有控制、有选择的开发模式,尽量保留原有自然风貌。尤其是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着力发展了以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大鄣山卧龙谷为代表的森林旅游;以赋春鸳鸯湖为代表的水上旅游;以各类生态农业示范园为主线,涵盖古建民居、名人遗迹、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随着旅游产业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陆续面市,目前全县从事旅游商品加工的企业达百余家,开发出婺源傩面、木雕、砚雕等旅游商品100余种,年产值5亿多元,产品远销国内外;一批高档次的星级旅游宾馆、休闲度假酒店先后落户我县,仅全县“农家乐”旅馆就达1900余户。三是高效能营销。紧扣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旅游时尚心理,科学谋划,精心包装,强势宣传,努力提高婺源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率先打出“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形象,成功创建“中国旅游强县”,抢占了市场“制高点”。此外,还通过各类创建、节庆活动,吸引八方宾客聚焦婺源,促进了婺源旅游形象和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2009年,全县接待游客481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2亿元,综合收入16.7亿元。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快速繁荣,三产占GDP总量达到了42%。被誉为“婺源之路”的中国旅游强县发展模式正在向全国推广。
三、“两大环节”加快优势转化,让生态与经济实现“双赢”
保护环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正包涵了保护环境这一重要内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切实把握“两大环节”,将“经济发展生态化”真正落到实处,确保优势更优。
(一)注重产业互动,实现经济相融。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进程中,我县十分重视生态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做到生态能源为生态经济服务,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相结合。一是旅游业带动上游农业和生态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有机茶种植、加工,山茶油、中华红鱼等绿色食品的种植和养殖,唱响了婺源生态农产品品牌;同时通过做粗做长绿色食品产业链,又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特色食品和商品供应。二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以生态工业园区为龙头,婺源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制造、茶叶精深加工、新材料产业、旅游商品加工等工业支柱产业。通过壮大特色、联动发展,促进产业之间有机结合,加速了生态经济的发展,使得全县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7.8亿元跃升到2009年的41.5亿元,增长了约5倍,打开了从落后地区通向发达地区、从农业社会通向服务社会的大门,
(二)坚持政府统筹,提供机制保障。在婺源生态经济发展历程中,实施政府先导,合理安排产业结构、生产布局和资源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的关键。一是进行“三建设”、争创“三效合一”。婺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思,是确定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并采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目标进行综合评价。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和限制污染行业,从2001年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的关停或限制污染行业的发展,并关停了县域内最大的木材加工企业,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利用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措施来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同时又不降低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三是增强领导和民众的生态意识,注重对市民和村民的生态意识教育,同时编制了《婺源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和省级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等活动,把政府发展生态经济的决策转化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动实践,从而有力促进了生态优势向经济强势的转变。
购茶去处推荐:长溪村地处被誉为中国绿茶之乡的婺源县西北,是一个僻远的山村,村山最高海拔1059米,是婺源著名的产茶之村。高山出好茶!村一年四季云雾缭绕,溪水潺潺,常年不断。是“婺源绿茶”“得雨活茶” 优质的高山无任何污染绿茶茶叶生产基地。茶园基地气候昼夜温差大,植物冬眠期长,空气富氧离子含量高,优良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为生产高品质、天然绿色茶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长溪村茶叶是景得镇得宇集团“得雨活茶”"婺源仙芝"名茶产茶基地,茶叶完全纯手工制作,因为特殊的制作工艺,茶叶保存了新茶中的活性香味因子,所以称为活茶,所产之茶,请用温水先行开泡,将初次水倒后,再用温度高的开水冲泡,茶的枝叶更美,且耐久多泡,七八杯后鲜活依然,色泽明亮,茶味愈泡香浓.
地址:江西省婺源县赋春镇长溪村 茶农:戴向阳 邮购咨询电话: 手机:13755377598 0793-7405129 QQ:1219353385 69910359 msn:dxy1000@hotmail.com 主页:http://www.jxwylc.ccoo.cn/ 文章来源:http://www.wycxc.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