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与开发价值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婺源摄影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23 23:48:35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与开发价值

     徽州古建筑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地理环境为依托,以其自然文化作底蕴,呈现出其居住建筑的人文意蕴有以下六个方面:

    1.色调上素雅淡秀。

      徽州民居在外观上第一眼的印象就是:青瓦、白壁、黑墙边。因为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或是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用小青瓦;石牌坊、石桥、石勾栏,都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质材料的质地感,而不施丹青;门楼、门罩的砖雕也不以五色勾画;隔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清水墙不加添涂料,处处显现出质朴的自然美。徽州民宅的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黑白相间的民居建筑群体,使人联想起太极图的阴阳鱼: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徽派民居几百年来一直保持这种石质、木质及砖瓦之质的美,而摒弃色彩在建筑中的使用,这不能不说是受老庄美学观的影响。徽州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他说过“大抵圣人之言,本自平易,而平易之中其旨无穷”。主张平淡自然的美学理想,从理论上赋予道以美的属性,因而使老庄美学深深渗透在民居建筑艺术之中。然而,清代朴学大师戴震也出在徽州,他主张“遂民之欲”,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似乎朱、戴二入水火难以相容,其实理欲之辩,两人都同样主张要遂欲,但不能逾理;只不过朱熹更强调欲须受理的节制,而戴震更强调理不能灭绝欲的追求。至于主张满足普通人必要的物质欲求,而抑制富贵人的私心膨胀及一味纵欲,则两人是相通一致的。他们不仅认为遂欲应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也都认为遂欲应推己及物,讲求人与自然的共存、相通与和谐。朱熹和戴震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自我完善以达到内心平衡、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对于徽州建筑文化及其风格的形成和发展,都具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影响。

    2,造型上别具一格。

     马头形山墙高于屋顶超过屋脊,砌成马头翘角的阶梯形叠落面。一般正面立着的高墙皆采取均衡对称的形式,中间天井处低,左右两侧高。随着徽地民居建筑密度日趋增大,集居不利于防火的矛盾突出,而逐渐增高封火墙的消防功能则解决了这一矛盾。因此,清代以后在民居建筑上广泛使用高耸的封火墙,尤其是进次多而深长的高大楼房,要做五叠式的马头墙,由于其尺度合适,高低错落有序,形状变化多样,给人以外部造型上的整体印象,形似五座山峰,俗称“五岳朝天”式。有的人将“五岳朝天”的马头墙和“四水归堂”的天井并称,用以概括徽派民居建筑文化的基本特征。

    3.布局上紧凑通融。

     徽派民居在布局上是以天井厅堂为中心,采用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地各建房屋,四周有高高的墙围护:主要指两侧山墙原本就是封闭的,前后两面高墙从正面和后面堵住其两侧山墙构成的两面坡,不得由屋前脊泄雨水,而势必使得雨水从天沟顺水枧汇入天井明堂前,即民俗文化所称的“四水归堂”。这一徽派民宅用以采光、通风和泄雨水的天井,到了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人们才又赋予它以“肥水不流外人田”、招财进宝、天降洪福的俗文化寓意。

    4,结构上奇巧多变。

 &nbs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