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与开发价值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婺源摄影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23 23:48:35  文章录入:戴向阳  责任编辑:戴向阳
p;       房屋以木构架为主,内部分隔也大都是木板壁、木屏门、木隔扇;以及墙不承重、柱基础很简单,能在不同的山地、丘陵、河边简单处理。内部结构一般是:进门为前庭,中开天井,后设厅堂。以一明堂二暗室的三间式为一单元基本定式,连接组合而成多进堂的多单元纵横向延伸。这是经过徽州人一代代逐步生发和伸展的建筑模式,最能体现徽州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聚族而居”讲求“亲亲”的思想:每进一堂便递升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另外,木结构的梁架也奇巧多样,花纹图案丰富多彩。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雀替、斜撑等构件,相互勾连迂回的巧妙结合使得技术工艺和艺术相渗透,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这些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清淡柔和而格外古朴典雅,是徽州居民们高格调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的反映。

     5.装饰上古朴优美。

          徽州民居是朴素简洁的,不像官邸建筑那样施以浓漆重彩,而是配置各种精美的雕刻,形成一种清丽高雅的艺术格调。在徽州的一些村落间,仿佛置身于建筑雕刻的艺术画廊,几乎每一种建筑材料都可用来雕刻,每一建筑构件都可加以雕刻。砖、石、木“三雕”艺术对于主体建筑的细部装饰可谓绮丽多姿、精美绝伦。仅就门罩门楼作为徽州民居大门装饰的一大特色便见其一斑。门罩是大门之上用砖木叠涩出檐的防雨罩,其建筑结构和砖雕装饰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既可挡雨遮日,又是入口标志。门罩样式通常分作门楼式和门罩式两种。门楼式出现于明末,考究的一般在上方挑出双角起翘的小飞檐,鸱吻角兽,下起檐椽头,上覆瓦片垫翘,势如一对翻飞的燕翅;飞檐下方和门楣之间的花边图案框内,嵌镶着砖雕图像,其内容丰富多彩,极尽千姿百态,举凡山水人物、草虫花木、珍禽异兽以及各种锦地纹饰、几何图案,无所不收。并擅拟人们喜闻乐见的寓意吉祥,或具文学性的历史典故、戏剧题材等,以烘托制造热闹亲切和谐感人的气氛。特别像绩溪县的门罩多做成“商”字形,俗称“商字门”。

       有些民宅的天井两廊采用镂空的花窗、隔扇,具有采光通风、防尘、分隔空间、装饰美化等功能,极力创造出虚与实的对比,形成虚实相生的效果。传统造园“借景”的手法也用于民宅建筑之中,使天井和窗外之景与室内之景对比映衬,相得益彰。厅堂与厢房之间明与暗的对比,明亮厅堂为供奉、待客之所,厢房则“暗室聚财”。还有,砖石材料显示刚的感觉,木竹材料有柔的感觉;木柱下有石础,在石基上用木制的覆盆础,有的做成莲花瓣式,这都表示刚中有柔、刚柔对比、刚柔相济。由上可见,徽派民居建筑运用的造型手段,诸如远近、大小、点面、虚实、疏密、内外、黑白、明暗、简繁、刚柔等等的对比,不但表明徽派建筑制作技艺高超,而且折射其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贯入其中的信息。

    6.陈设上精巧雅致

         徽州民居十分讲究宅内陈设,摆置得体成了宅院整个建筑不可分的部分,是居民文化生活的一种表现。宅内陈设的突出部分是厅堂,一般位于整栋建筑的中轴线上。多设楼上楼下两层:上层为陈设祖宗牌位,焚香祀祖处;下层为生活起居、聚亲待客处,也是重点装饰、注重文彩之所。正面“太师壁”上高悬额匾,下挂中堂对联;紧贴太师壁摆一狭长条桌,俗称“画条”。桌正中摆一长鸣钟,“长呜”谐“长命”。钟两边,东置花瓶,西置雕花架玻璃镜,取“东平(瓶)西静(镜)”之意,钟声瓶镜的谐音寓“终生平静”,“岁岁安祥”。条桌前摆八仙桌及太师椅,厅堂两侧设茶几及座椅,侧壁上挂名人字画。厅堂的柱面则多挂制楹联。一些人家的楹联有云:“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有云:“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有云:“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有云:“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有云:…隋衣惜食,非为惜财原惜福;求名求利,总需求己莫求人。”有云:“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这些楹联从内容到形式显然都浓化了徽州村落民居那种恬淡、宁静、幽清的气氛,使人忘却烦嚣,使人心平气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