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数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定,穿越漫长的岁月,仍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绽放着璀璨的光芒;那朴实而清新的民居聚落,恬淡而安宁的田园生活,像一曲曲回味无穷的田园诗歌,在深情地呼唤着久别故乡的你和我——
在美丽富饶的赣鄱山水的环抱里,仍然闪亮着许许多多传统文化的明珠,以多彩的形态,淳扑的民风,独特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向人们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诸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老田园,如今也逐渐成为寻梦的人们的梦里水乡,世外桃源。
《史纪。五帝本纪》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路,三年成都。”《汉书。沟血志》曰;“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逐成聚落。”聚居人口的发展逐使聚落之形态由村寨向集镇,城市发展。随着数千年风雨的剥蚀,战火的烽烟及天灾人祸,许多古老的村落早已百孔千疮,面目全非,甚至归于寂灭,而带着岁月的伤痕屹立在山野中的保存完好的民居,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眼中的国之魂宝。
这些魂宝田园的存在,大多有悠久的历史,传奇的故事,甚至历时久远的迁徙,如“古一村”的流坑村。由于数千年来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与清润,中国百姓的骨子里有种根深蒂固的人文情怀和寻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内心追求。这一切都具体反映在中国古老田园村庄的遗址,规划与布局当中;依山傍水,山水相依,山为骨架,水为血脉;靠山之“龙脉”前为“朱雀”,后为“朱雀”,后为“闲武”,左右护山为“青龙”,“白虎”,中间平地是“明堂”,为村基;明堂之前有蜿蜒流水或储水池塘,有山有水,山势围合,是为风水完美,藏风纳气的独立空间。
中国乡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和反映,就是宗制度的起源与建立。为了尊祖敬宗,光耀门庭,建祠堂,修宗谱,成为宗族的重要活动。举凡宗祠皆为古村落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主体建筑,装饰华丽,精雕细刻而又庄严稳重,独具威仪,而宗谱之于百姓心中的分量则视诺生命支柱之一,它也形成为研究古代宗法制度,人口迁移,乡土文化之珍贵史料。
中国的乡土建筑又称民间建筑或者民居,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那掩映于山林之间的老屋,每一个天井,每一段门槛,都蕴含着一个区域的精髓;每一片黑瓦,每一节屋檐,都承接着一段相连的血脉。你看那黛瓦白墙,飞檐翘角,那样朴实而精美;那斗拱雀替,雕窗花门,那样巧妙而华丽!这便是具有大家风范的婺源徽派古村落群所表现的建筑特征。那充满着民间工匠的智慧与艺术技巧的木,石,砖“三雕”的巧夺天工,常常令人叹为观止,赞赏不已。
如果说建筑是立体的音乐,那么散落在赣鄱大地上的田园古村,则是音乐之中曲风最原始的一章。它是那么的直率,那么的古朴,又是那么的繁复,那么的优美,那么让后人一咏三叹,回音绕梁。
在这些经历了近千年历史,数十代人繁浒的江西古村落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再现了民间世代相传的安居乐业,家和万事兴的传统。在村规与家法,崇拜与信仰,儺舞与灯彩,匾额与楹联中,构造了一个完整的家园意象,且孕育出生长于斯的人杰,并成为牵萦着思乡游子梦想的根源。
1. 钟灵毓秀美婺源
---中国最美的乡村
故乡的家园是行走到哪里都仍不住会想念的。
多少回走过彩虹桥,那闲散的足印延伸向何方的苦旅?
多少次涉过清溪水,那负重的身影迷失在岁月的深处——
——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
常常在梦中心驰神往的理想家园:奔腾直立的马头墙,行云流水的飞檐翘巧,交错精美的斗拱雀替,巧夺天工的木,石,砖三雕——古朴,恬静,淡泊而秀美。这就是江西婺源——美丽的世外桃源。
深山中的婺源,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绿天蓝地黑,是赣东北的梦里水乡,别样江南。婺源是人们传说的“美女之源”,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中华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里,有与皖南一脉相承的人文风景。遥想当年理学大师在这片风光如此秀丽的土地上传经授道,其理学之光赋予了这个最美的乡村以最美的理韵。朱熹曾咏叹这片山水: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溪流水去无声。
烟波一倬知何处,某某两山相对鸣。
形成婺源水系的是奔涌于群山之间的流泉飞瀑以及由它们形成的大湖,如鄣公的瀑布群,段莘的高山平湖,赋春的鸳鸯湖等。星江下游的宋村虎滩曾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外景地之一。婺江水系温柔地穿插于峰间,自东北向西南汇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俯瞰这片大地,山地茶林,竹林密布,水田里稻谷飘香,可谓松竹连绵,水秀山明。清代诗人王友亮更把这山间绿色美景比作陶潜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隔坞人家叫午鸡,幽深不让武陵溪。
白沙翠羽一双浴,红树画眉无数啼。
翻阅方志:“吴中楚尾”的婺源历史悠远。唐开元二十八《740年》建县,系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因是“婺州水之源故名。东晋和南宋时,北方土族两次南迁,受人文之风的强列影响,再加上明末清初的百年间,徽商逐渐崛起,各地“无徽不成市”的繁华局面形成,婺源的经济,文化都得到长足发展。但婺源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极其不便,天成险阻,少有兵戈之乱,而未被人发掘,所以成为风格鲜明的徽派建筑文化保留最段最完整的地区。那一处处茶亭,廊桥,古村,驿道——在乡村中星罗棋布,风韵犹存,在山水文化中,凸显中国人文精神的光彩;诸多的明清民居,在自然风光的衬托下,在古朴民风和淳美的烘托中,令人心驰神往。许多名士在婺源游览之后,都感慨万千,认为它是生态文明之中的瑰丽的绿宝石,“五岳归来不看山,婺源归来不看村”。
婺源山水与别处的古典景致是不同的。与江浙水乡的温婉轻柔,山西平遥的辉煌硬派,云南丽江的清新壮美,湘西古镇的潋滟古朴相比较,婺捺则是以其钟灵毓秀的独特魅力征服了世界。婺源峰峦层竞秀,溪流碧波潋滟,处处山青水绿,樟林葱茏成荫,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山川秀丽的婺源,人称“四古”《古建筑,古文化,古溶洞,古树》之乡。其古建筑是与徽派古建筑相秉承的艺术殿堂:理坑的官府宅第气势雄壮,思溪民居木格门百寿图匠心独运;俞氏祠堂,经义堂古朴威严;清华镇彩虹桥气贯长虹——身处这如画田园,如诗古宅中品味其遗韵,一种回归自然,超凡脱俗的宁静之感油然而生。
作为吴楚的分界地,婺源受吴,楚文化的双重影响,民风淳朴,民俗淳后,民间艺术丰富,古文化底蕴也极其深厚。傩舞《又称鬼戏》这种最具神秘色彩的古典民俗活动,至今在段莘一带流行。先秦时代流行传至今的傩戏,每逢年节期间,仍然会以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的“鬼脸”傩舞形式,在民间放射出“古艺术化石”的精彩之光,其舞姿戏态既原始粗犷,又细腻动人。婺源又是徽调戏曲的家乡,从庙会古戏台上的当地民间小戏中,可以依稀探寻到京剧形成过程中的艺术遗存,体会婺源徽调的“国粹活文物”的艺术品位。除此以外,还有旧时乡间举行娱神活动的台阁地戏,反映农家婚寿吉庆的唱堂会,以及体现婺源人“敬,和,俭,静”道德追求的茶道茶礼。
婺源的古溶群也是令人称妙的奇绝景观。县城西北的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石窟群共有36个溶洞,洞口石笋屹立,石柱擎天,石幔倒悬,千姿百态,或其伟雄浑,或秀美玲珑。泉溏参差错落,如天田下凡,蓬莱搬迁,诺仙猿揽月,遥池人间。洞壁上两千多处自唐朝以来文人骚客留下的题名诗句,如“吴徽朱熹”,“岳飞游此”保留至今。
道旁涧边的一棵棵绿荫如盖的古树,是婺源的另一种绿色形象,汉300年以上的古树就有200多棵。陀川乡王家村的苦槠树,乃2000多年前的汉代古树,主干虽空却生机勃勃:镇头镇潘坑村的古樟横溪成桥,情趣别具:最是浙源乡虹关村的“江南第一樟”,树冠覆盖三亩多地,堪称“樟王”。灵山秀水滋养了众多的花草树木,整个婺源成了绿色王国。婺源的森林覆盖率是81。5%,人称“最后的香格里拉”,“别样江南”,“梦里水乡”。这里的每一棵古树都在展示一段典故,每一片绿叶都会讲述一个传说。
半亩方塘今在哪里?从天光云影中,你可看见了源头活水?
书乡人杰今在何方?在理学遗韵里,你可觉悟到朱子精神?
曾几何时,受朱熹理学传统的直接影响和熏陶,婺源被誉为“江南曲皋”,“深山书乡”,人才辈出。由宋至清,出仕文武官员达2665人,进士550人,明代龙山乡潘氏更是“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历代文人学者著述达3000多部,仅收入《四库全书》之作既达175部。除朱熹,詹天佑之外,各界名家亦如潮涌:南宋文学家朱矣,明代爱国将士汪浤,天文学家齐彦魁,皖派篆刻创始人何震,等等,无一不如参天巨树,矗立在民族文化之林。
江湾镇位于婺源县城东20公里处,是婺源的东大门。这里三山环绕,一条梨河水呈“S”形自东而西穿行于三山谷地之间,给江湾平添了许多山水灵气。
江湾古村始建于唐初,村落坐北朝南,背依后龙山,前临梨园河,河南岸是梨园。山环水绕,风光秀丽,贤俊辈出:有明代户部侍郎江一麟,清代著名经济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清代著名教育学家,佛学家江谦等。
江湾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水陆要地。村里至今仍保留有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建筑和东和门,小坝井等古迹。
从后龙山到梨园河边,可以清晰地看出反映不同时代历史特征的三个区域:
后龙山脚下至南关亭,是江湾的原始村落——“古江湾”;
南关亭至老街南侧的外边溪,是清代以前扩展的古村落——“老江湾”;
外边溪至梨园河之间的复兴路大街,是近几年来建设的新街“——新江湾”。
江湾的“萧江大祠堂”气势雄伟壮观,上溯至西汉初年,江姓乃萧何后裔,为江湾之望族。
紫阳理光
紫阳是今婺源县城所在地,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故乡,故朱熹有号曰紫阳。紫阳三面环水,一面依山而建,古城墙临水,有七八丈高的落差。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别号紫阳。祖居徽州婺源,侨寓建阳。19岁中进士,因主张抗金,不容于朝廷,被排挤做地方官。
朱熹在各地为官时,都潜心于著述,大力置办州学,县学与书院,勤于讲学;他编辑“二程〈程颖,程颐〉遗书”的同时,又编写了小学教材〈童子须知〉〈小学书〉及〈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意〉〈楚词集注〉〈近思录〉〈经莛讲义〉等许多儒学教材。他主管过台州崇道观,武胰山冲佑观,并营建武夷精舍〈紫阳书院〉,重建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麂书院,晚年又在福建建阳县建竹林精舍〈考亭书院〉,广收门徒,影响极大,成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有“北孔南朱”,“东方黑格尔”之盛誉。
虽然南宋投降派对朱熹进行政治迫害,把他的理学贬为异端“人为学”,人们还是非常崇敬这位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他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师,封信国公,从祀孔庙。明代紫阳书院即为纪念朱熹而建,其遗址至今尚存。朱熹的著作为后代科学考试的必读课本,后人还为他编撰了《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他的讲学笔记《朱子语类》等。当时的紫阳虽僻处山野,但因朱熹而闻名遐尔,俨然成为儒学正宗之地。
作为一位大思想家,朱熹一生著述丰富,仅收入《四库全书》的经典著作就有28种。程朱理学影响中国封建社会达800年之久,其搭建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构架,影响远播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朱熹的后裔分布许多国家和地区,达120万人。
北宋末年,婺源北部的佗川乡建起了一座小村落。村人好谈成风,崇尚理学,“谈朱子理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理为本,知书达理,并取“理学渊源”之义,立村名为“理源”。如今这座精美民居最集中的村落已改名“理坑”〈“坑”在婺源意为小溪〉,镶嵌于古松翠柏之间,与古道落清溪相映成趣,令人恍诺置身人间仙境。
有着明清官宅群和深厚悠久人文渊源的理坑,堪称婺源古村落的代表。遄流不息的清溪侧畔,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宫上卿府第”,礼部给事中余懋药的“都谏第”,副都御史余自怡的“驾睦堂”,兵部主事余维枢的“司马第”——鳞次擳比,彰显着往日的官家威仪。其中尤以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府第”最为有名,建筑坐南朝北,分前,中,后三堂,风火山墙高耸,围檐垂脊起翘,精美雕刻点缀其间,透出徽派建筑风格的神秘与集秀。
除官邸建筑外,还有清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迨裕堂”,以及“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的云溪别墅,在古木幽撰间赫然而立,堪称古民居精品。数百年来,清澈而奔流不息的溪水环绕着理坑的半个村庄,溪上建有多座风格各异的石桥,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山乡美景。在这石桥上,走出过36位七品以上的官宦,16名进士,近百名文人名士。村口的理源桥上,有“理学渊源”,“笔锋兆汉”,“山中皱鲁”的石刻,可见理坑昔日之辉煌。
如今的紫阳镇,现代建筑林立,与古代建筑交相辉映,使古镇焕发出新的风采;而理坑的古宅老屋,仍然满载着昔日才子佳人的蕴籍与风蕴,渗透着对岁月的追溯和对“义理”的宣发。
书乡凝彩虹
婺源是远近闻名的茶乡,“千崖献奇,万谷汇碧”。“婺绿”在唐朝偏载入《茶经》,宋朝时更是称为茶中绝品。“以颜色碧而天然,回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婺源绿茶,与果白如雪的江湾雪梨,中华荷包红鲤鱼,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砚国明珠”龙尾砚,并称婺源“四色”,为古色古香的古村聚落增添了无尽的古文明神韵。
江湾雪梨产在婺源江湾镇,然而江湾的汪口则更是“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如阁中”的风景奇绝的丘陵水村。当年的创建者,北宋大观年间朝议大夫余某因此地连绵青山,汪汪绿水而起名为“汪口”。
汪口素有文风鼎盛之书乡美誉,1000多年来,汪口出了7名进士,7品以上文武官员43人,文人学士10人,著作33卷。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清乾隆年间,村人俞应纶荣任太子老师。为表彰其功绩,乾隆九年,皇帝下诏,特许俞氏宗祠建成充满皇家风格的“五凤门楼”,使之增加了无上荣耀,被汪口村民们视为全村的根脉。
俞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665平方米,是中轴歇山式建筑,由山门,享堂,寝堂三部份组成三进院落。俞氏宗祠的山门是举世罕见的“五凤门楼”,飞檐上雕刻着“万象更新”,“双凤朝阳”,“福如东海”等文字;北面飞檐上雕刻着敖鱼,天狗等图案;内部翘角上卷云花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雕刻,犹如一幅幅美丽的园林画卷〈共有图案100多组〉。浮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图案丰富而生动,立体感很强;刀法细腻而精湛,圆润而巧妙,可谓集木雕艺术之大成。因此,俞氏祠堂被建筑专家誉为木雕艺术宫殿,令人叹为观止。
&n
[1] [2] 下一页